APP下载

女性主义与美国都市青春电影

2018-11-14胡艳玲

电影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米兰达男权女性主义

胡艳玲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美国都市青春电影作为剧情片下的亚类型电影,具有气氛轻松愉快,情节简单幽默,人物表演妙趣横生、脸谱化但惟妙惟肖等特征,在制作类型上,属于不以高投资取胜的“轻电影”。人们尽管较难看到美国都市青春电影揽获如奥斯卡、金球奖等具有浓厚学院意味的奖项,但是这类影片依然层出不穷,并拥有傲人的票房成绩。可以说,美国都市青春电影是好莱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也成为观众观影习惯乃至日常表达中的一部分。而如对这类电影的创作脉络、现状及其内驱的社会动因进行挖掘便不难发现,女性主义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女权价值观的张扬

女性主义认为,在父权制文化下,女权长期遭受压迫,丧失自我意识,处于以男性为主体的环境的支配之中,是被异化的对象,即如波伏娃所说的“他者”。而转变这一现象就意味着对女权的争取。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接受女性没有主体人格这一状况,大量的美国都市青春电影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属于女权的价值观。

首先是体现当代女性获得了相对而言更为自我、独立的地位。在美国都市青春电影中,女性往往都有其实现主体性的资本。如《舞出我人生》(2006)中,作为学生的诺拉拥有出众的舞蹈能力。更多的电影则热衷于表现奋斗于职场上的,工作体面、收入不菲的女性,如《结婚大作战》(2009)中,莉芙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律师,艾玛则是一所学校的老师等。并且,电影还往往突出女主人公是职场强者,在工作上性格倔强,抗压能力强的一面,如《丑陋的真相》(2009)中的艾比就是一名雷厉风行的早间电视节目制作人,《早间主播》(2010)的女主人公贝琪·弗勒同样是电视节目制作人。在这些电影中,女性进入了重要的、高工资的岗位,成为男性的管理者、合作者而绝非仅仅是男性的附庸。

其次是肯定了女性主体的正当欲望。例如,在《恋爱假期》(2006)等电影中,女性尽管曾在感情上遭遇挫败,但她们很快又走出阴影,继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爱情和婚姻绝非女性心灵的唯一寄托。在《27套礼服》(2008)中,暗恋乔治已久,曾经做过27次伴娘的珍在发现乔治和妹妹苔丝要恋爱结婚后,索性将旧礼服全部扔掉,抛弃了自己做新娘的执念,世界在此刻变得更为明媚灿烂,因为在脱离对婚姻的强烈期待后,女性获得了一个更宽广的生存空间。

最后则是通过两性关系来表现女性在男性面前得到了更为平等和自主的地位。婚姻并非女性对于两性关系唯一的要求,而男性也不再是两性关系中话语权的掌握者。例如,在《一天》(2011)中,艾玛选择了和她喜欢,但是却不认为适合做丈夫的德克斯特保留灵魂知己的关系,女性并不以男性来抵御生活平淡或痛苦。而在《爱情与灵药》(2010)中,女性的坚强和独立更是在改写着“他者”形象。玛姬与医药销售代表杰米原本是性伴侣关系,当杰米表示自己爱上玛姬时,玛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强硬拒绝了杰米的示爱,表示只希望两人的关系停留在性伴侣上。即使玛姬的帕金森症将越来越严重,后半生将生活无法自理,她也没有因为需要一个照顾自己的人而选择接受杰米。女性的魅力因其坚强、勇敢而彰显。

二、男性地位的贬抑

男性充分参与到女性生活之中,不存在脱离了男性的女性主义。在美国都市青春电影建构女性的形象、重塑女性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势必也在对男性的形象和话语进行重构。而在女权得到张扬的同时,带来的是男性地位的贬抑,男性往往被弱化,成为被调侃的对象,男性曾经的霸权地位在美国都市青春电影中不复存在。

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有《同居三人行》(2006)。在电影中,新婚夫妇卡尔和莫莉因为收留了无家可归的杜普瑞,生活陷入了近乎荒唐的境地中。而在这一段三人同居生活中,卡尔和杜普瑞恰好代表了两种极端的男性。卡尔是一个个性软弱的专业职场人士。而他看似光鲜的地产公司首席设计师职位来自岳父的提拔,并且没有话语权。如强势的岳父为小区起名为橡树小区时,卡尔尽管不满却不能反对,尽管如此,岳父还曾让他人接替卡尔的工作。在生活中,卡尔也处处受岳父的摆布,如被岳父要求结扎,改成莫莉的姓等,这让卡尔十分窘迫。而混混杜普瑞个性极强,追求自由。如当杜普瑞应聘仓库管理员时,因为对方无法给够他想要的假期,杜普瑞就放弃了这个职位。而杜普瑞也为自己的慵懒散漫付出了生活拮据、寄人篱下的代价。可以说,这两个男性角色都是缺点明显,无法兼顾工作和生活的,他们不得不成为女性帮助的对象。又如在《我最好朋友的女朋友》(2008)中,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处于极为被动的位置。达斯丁追求亚历克西斯失败,眼睁睁地看着亚历克西斯和其他男人关系亲密,因此找来靠假扮登徒子欺骗女性的汤克帮忙,不料汤克也爱上了亚历克西斯。与之类似的还有如《十日拍拖手册》(2003)等,当男性陷入和女性的敌对关系时,他很有可能也建立起了和其他男性的敌对,从而步履维艰。

在这类电影中,曾经在两性关系中制约女性地位的因素,包括女性与生俱来的生理弱势,女性在渔猎和游牧时代就开始的因为生理束缚而导致的弱势地位等,在当代都不再成为女性的阻力。而男性也无法再凭借自己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危险或劳累的、富有创造力的而具有更高的地位。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在远古时代,“男人不是因为献出生命,而是因为冒生命危险,才高出动物之上;因此,在人类中,优越性不是给予生育的女性,而是给予杀生的男性”。当生理上的差距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缩小时,两性关系自然也就被改写,部分男性自然就有可能因为诸如性格等原因陷入被动中。而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将男性变为弱者,也是一种取悦观众的手法。

三、对男权的妥协

美国都市青春电影基本上都有着清晰的商业片定位、受众定位和明确的票房目标,在摄制时也具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规范的操作流程。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类电影也就注定无法如纯粹的女性主义电影,如《钢琴课》这样,以扭转社会偏见,改变女性角色长久以来的定位为目的,一种所谓的“两性和谐”成为人们形容美国都市青春电影追寻的意义时常用的词汇。而事实上,尽管女性主义也提倡两性和谐,但与之还是存在细微的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美国都市青春电影无法在反对男性的前提下实现两性和谐,它所能达到的批评的极限,是男性至上主义。这里同样以《钢琴课》为例,在电影中,无论是丈夫斯图尔特抑或是情人贝因都无法给爱达想要的生活,他们都不是了解爱达的人,真正让爱达走出沉默的是爱达自己。又如《克莱默夫妇》,克莱默夫妇最终也没有破镜重圆。而都市青春电影则几乎无不以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式的和谐的、大团圆的结局为电影画上句号,男主人公仅存在无伤大雅的,以逗乐观众为目的的缺陷。这是在当前社会依然为男权所主导,包括绝大多数女性对于女性主义的认识依旧浅薄,依然主动依附于男权的情况下,美国青春都市电影作为一种有着标签的商品对消费市场所做出的必要的妥协。

从《穿普拉达的女魔头》(2006)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中的男权阴影。米兰达在事业上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时,却无法经营好婚姻生活,先后离婚两次,并且每次离婚都会引发媒体关注,米兰达为此筋疲力尽,自责自己又让双胞胎女儿失望。而原本厌恶她的安迪却在她被称呼为“女魔头”时为其辩护:如果米兰达是个男人,那么人们就只会注意她的事业而非她的家庭生活。社会依然有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米兰达无法成为一个照顾家庭的女性,对待事业专注而强势,这使得她饱受诟病。然而米兰达被社会以男权的标准要求时,她和她投身的时尚业也在拥抱和迎合着男权。时尚业对于女性的定位和束缚,本身就是性别歧视的一种。如在电影中女性只要穿中码就会被笑为“肥猪”,工作不能不穿高跟鞋,女助理为了去巴黎而节食数周等,都源于在时尚业中,女性是劳拉·穆尔维所说的男性“凝视”的对象,是被紧紧与消费主义挂钩的客体。米兰达积极从事这样一项物化女性的工作,并视其为理所当然,如她对安迪说“谁不想过我们这样的生活”,自己也活在性别歧视的阴影中而不自觉。因此,电影最终设计安迪做出了离开时尚业的决定,安迪成为一名记者,真正凭借泯灭两性界限的才智而非性别魅力工作,用行动为米兰达的“谁不想过我们这样的生活”交出了答案。而与其说这一结尾代表了安迪拒绝被凝视和被物化,倒不如说这是电影对于绝大多数无法过上光鲜亮丽的“这样的生活”的观众的慰藉。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主义注定是无法在美国都市青春电影中得到到位的、深刻的诠释的。电影一般表现出了两种妥协:一种是继续将女性作为凝视的对象。在大量电影中,不难发现女主人公都被定义为“美国甜心”式的美丽女郎,《小姐好辣》(2002)、《贱女孩》(2004)等莫不如此。另一种则是重新赋予女性“母性”,以母亲的角色继续对女性保持着一种限制。这一点在《流行教母》(2004)和《我们所知道的生活》(2010)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女性外形的光鲜,与之恋爱的男主人公的优秀,以及围绕男女主人公的华丽、丰富的物质,都更容易使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产生一种代入感,将主人公视为另一个“自我”。《流行教母》制造了一个类似《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的困境,只是电影选择了将成为一个合格的监护人作为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原本是模特的海伦·哈瑞思因为姐姐林赛的去世而不得不担负起三个孤儿的教养职责,从此不仅海伦的生活变得鸡飞狗跳,她的模特生涯也几乎被断送。尽管在照顾三个孩子的过程中,海伦得到了牧师丹的帮助,但她依然对自己离开时尚圈而感到失落。显而易见地,除了在时尚圈继续成为“被看”的对象和投入“贤妻良母”这一社会早已赋予女性的定位上之外,电影没有给予海伦其他的选择。母性被强调得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女性还有权利选择其他的人生。又如在《我们所知道的生活》中,抚养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甚至还成为男女主人公爱情的黏合剂。在这一类电影中,女性继续被贴上母亲标签,并且女主人公也甘于享受抚育朋友或亲人的孩子,结局预设的皆大欢喜,也掩盖了现实生活中女性有可能遭遇的职场困难或者情感挫折。

女性主义运动至今已经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女性曾经遭遇的歧视与偏见等在缓慢而持续地得到改变,而电影则成为见证者。就广度和深度而言,美国不断涌现的都市青春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是尚有不足的,但这并不能抹杀其意义。应该说,美国都市青春电影中对于女性问题的反映与解读,是与其商品属性紧密挂钩的。正是市场对于女性解放实践的复杂态度,导致当下这类电影既有张扬女性权益,贬抑、调侃男性的一面,也有“两性和谐”追求下对男权进行妥协的一面。

猜你喜欢

米兰达男权女性主义
Myth and Mechas
米兰达规则: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垃圾堆小公主(短篇小说)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