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同构:《建军大业》视听语言窥探

2018-11-14陈园园

电影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张国焘周先生贺龙

陈园园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建军大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作为叙事背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影片开端,以沉痛的血的教训,让青年革命家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南昌起义的激烈反击,以誓为家国身先死的豪情,使爱国将士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的“第一枪”;三河坝战役的绝地激战,以壮士断腕的铮铮铁骨,将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推向高潮。笔者按照家国同构的发展将影片的叙事分为三个阶段:家国离析、家国矛盾、家国交融。

一、家国离析:血色记忆中的悲痛与觉醒

(一)反革命背景下,家国离析的悲痛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伴随着一声“开火”令下,眼前浮现一位位同胞相继倒入血泊中的悲惨画面,耳畔萦回一阵阵枪声淹没工人、学生“打倒反动军阀,打倒军人政府”的爱国呐喊。“合法示威”的正义话语和弹药炸裂的无情惨剧的背道而驰诠释了家国的离析。

试图以理说服斯烈放弃对工人纠察队的武装镇压,青年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只身会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斯烈师长。“工人武装起义推翻了上海的北洋军阀,对革命功不可没”,同为革命同仁,血洗无疑是同室操戈,但显然身为师长的斯烈有自己的“政府”,信仰“我是军人,服从命令是我的天职”,此时周先生从斯烈的“军人”话语中感受到了反革命的幕后主犯,心中有数地道出“那是谁?”,与影片伫立窗前感受夜雨来袭的蒋介石相呼应,这是人物话语与视觉答语衔接的艺术效果,让观众在暗夜中看到了反革命的力量所在,一场家国离析的命运正在暗夜中蔓延。

一枚炮弹划破暗夜的长空,燃起了反革命的血色之光,影片外景的轰炸和哀号交杂与内景谈判桌旁的唇枪舌剑和重兵布防有效地突出了视听语言的张弛度。周恩来先生激愤地站起身来“打倒列强,统一全国,再造共和,这是孙先生的终生理想……”,斯烈刚硬而略有愧意地重申:“我说了我是军人,我是奉命行事。”“谁的命令?”“武汉国民政府,北平北洋政府,还是蒋介石想成立的南京军事政府?”紧密地追问之间,斯烈早已面红耳赤,眼神低垂不敢直视,“一个国家,三个政府”直逼反革命的真面目。随着斯烈眼含不安地转身思索,画面再次出现军人镇压民众的情景,家国就在千千万万个斯烈般的军人手中被撕裂、破碎。

(二)天下为公信仰下,家国离析的觉醒

面对孙中山画像和对联“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周先生陷入沉思,与蒋介石下令“现已清党,(对李大钊一众)宜速审断,免生后患”对比鲜明,家国已离析,“天下为公”的信仰已被反革命决然抛弃,信仰之血脉需要觉醒的有志之士继承。

武汉会场中一场“武装还是交枪”的激辩正在进行,守卫员林彪、粟裕在会场门外闲聊,陈赓临到门口都没察觉的他们被“聊什么呢?”一声询问惊得警觉严肃起来,忙敬礼停止闲聊。开门时一阵阵激烈辩论的言辞跃门而出,句句都是关乎国家时局,会场内外一松一弛的话语暗示着青年信仰的觉醒之必要。激辩迟迟没有达成一致,正在激烈处,台上悲哭中传来“李大钊先生被害”的消息,悲鸣的交响乐似人们心间的血泪激涌上来,与会人员静默地摘帽立身,视听语言在音乐的烘托下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时,毛泽东叼烟的手停滞在半空,突然,烟头狠命地一摔:“一条枪都不能交,交了枪,我们共产党的命运就会像李大钊先生一样”“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唯一的女中共委员向警予默契应声“武装斗争”,粟裕将目光转向林彪“你听得懂吗?”“现在听不懂,但是将来,一定会懂的。”林彪眼神笃定而毅然。信仰正在有志的青年一代心中觉醒,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终将找到真正的革命信仰。

二、家国矛盾:革命誓言中的探索和实践

(一)力量争夺中,家国矛盾的探索

在悼念“四一二”同仁时,周恩来的内心独白道出了四万万革命志士的夙愿:“创建一个新中国,我周恩来将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时,夫人邓颖超带来五大的会议任命,看着文件,周恩来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夫人邓颖超道:“他(毛泽东)做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国情有深入了解。”但最初的信仰让周恩来坚信“城市斗争的道路也要坚持,两个拳头打人,才能让敌人招架不住”,革命之前,争取自己的队伍,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成了家国矛盾的探索问题。

在望江亭上,毛泽东和周恩来首次会面:“我们如果想要继续革命的话,就必须创造一支有革命信仰的军队。”“可现在是革命的低潮期”,毛泽东手向辽阔江面一挥,“莫灰心,我们拥有百万军队,难道看不到吗?”“哪里来?”“农民。”愈来愈简洁的话语中隐含着毛泽东对农民武装斗争的信心。“中国有四万万农民,他们祖祖辈辈就被那些地主老财欺压,受尽了苦难,他们,就是遍地的干柴,只要把火星子丢上去,那就是熊熊烈火。”周恩来坚持道:“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体,这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不对吗?”“我认为,中国不一样,我们没有经验,但我们有勇气去试一试。”在革命信仰一致的前提下,他们对革命道路各抒己见:“我去说服军队。”“我去动员农民。”家国矛盾的背景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道路探索正悄然进行。

革命前夕,双方极力争夺军队武装力量,二十军的军长贺龙成为双方最先争夺的革命对象。面对蒋介石提供的汉阳军工厂的筹码,周先生也看到反革命力量对贺龙志在必得。在周先生沉思之际,贺龙将视线从窗外转向周先生:“我贺龙虽然大字不识一箩筐,但是哪个朋友值得交,哪个是嘎杂子,我是分得清楚的。”贺龙曾经多次提出想加入共产党,但因自身土匪性质的原因被张国焘屡次拒绝,周先生看出了贺龙心中的不满,顺着他的话语道:“他说的也不错啊,你整天喊打喊杀。”“喊打喊……”贺龙由刚开始的激愤转向平和:“你见到穷人被欺负,不替他们出头吗?见到穷人被欺负,做缩头乌龟,那就是帮凶了。”周先生从话语中见到争取的转机,面露喜色:“一个人打抱不平,只能救十人百人,我们共产党是要为天下人打抱不平,是为了改变万万人的命运。”“这话中听。”找到共同志向的两人握手结谊:“关键时刻,贺军长如此深明大义,你这个朋友我周恩来交定了。”“你这个朋友,我也交定了。”宋庆龄也深知“中国的未来”就在这一众朝气青年身上,一句“如果有需要的话,你们可以使用我的名字,这样会有更多的人支持你们。”“……是我们。”

(二)激烈反击中,家国矛盾的实践

革命前的会议上,周恩来将利剑直指南昌城,南昌起义也将成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南昌只是起点,”周先生具体地阐释了革命的真正目的,“杀回广州,集结力量,发动新的北伐,统一中国”。

讲武堂会议中,张国焘以国际指示为由阻挠革命,面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革命,周先生及其他与会人员试图说服张国焘。“朝令夕改,这是右倾投降主义”,显示出谭平山维护革命的坚决与果敢。“我看你这是左倾激进主义”,张国焘语气尖刻轻慢。周先生语气随之激愤起来,“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怎么能建立全新的革命队伍?错失良机将遗憾千古”。会议僵持不下之时,贺龙破门而入,高喊“大敌当前,谁也不能动摇军心,谁也不能——”“恩来兄,我就问你一句,起义,搞还是不搞?”周先生双目直逼张国焘:“起义时间决不推迟……”“你……”张国焘语塞。谭平山再次发言:“我看事情没有那么复杂,我倒是有个解决办法。”张国焘一听此言,怒视一眼周恩来,转过笑脸对谭平山说:“好,你说说。”“把你干掉。”语音未落,贺龙的枪口已指在张国焘额前,张国焘的气焰被打压,剑拔弩张的气氛让他双手不住颤抖。投票决定革命时,其他人员举手赞同,而张国焘悻悻侧坐下来,“我就没来过南昌”,革命得以顺利通过。

南昌起义时,整装待发、作战有素的革命军队和玩乐懈怠、无心应战的守卫军再次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夜必定是正义之光刺穿黑暗力量的时刻。炮声、枪声、厮杀声……当舒缓的音乐响起,战役胜负已分,却有一种军人之间的感动在音乐中蔓延,作为反革命角色的陈锋坚守到阵亡,贺龙对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家国交融:绝地激战时的经验与成熟

(一)秋收起义中,家国交融的经验

家国交融是革命生生不息的源泉。杨开慧的深明大义预示着家国交融的大趋势:“真想再有一天跟你一起看烟花,但我这一走,咱们再相见,不知道何年了。”“我等你,半年不回,我等一年;一年不回,我等十年;十年不回,我等一辈子。”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到杨开慧1930年被捕遇害,这次的生离也就是死别的前奏,质朴的夫妻话语被演绎得细腻情深。临别之时,毛泽东难舍妻和子,一步三回头。“不要回头,走!”杨开慧的坚定话语让毛泽东继续走向革命同仁,走向革命道路。此时家国就在互不相见的离别泪水中交融,耳畔两个稍大的孩子撕心裂肺的“爸爸——”“爸爸——”的呼喊,身后怀抱啼哭不止的幼子的杨开慧泪眼中的坚定目光和站如青松的坚强身姿慢慢融在毛泽东的身后,这是家国的交融,亦是革命的力量。

攻打长沙前,“这次我们的番号要改掉,”毛泽东看着军帽上的国民党徽章,“旗子也要做成全新的”。正在商讨之际,隔壁孤儿的哭啼声传到毛泽东的耳畔,“军阀、地主、资本家对工农武装运动,恨得咬牙切齿,他们奉国民政府的命令肃杀整顿……如今是冤魂万千,哀鸿遍野”。“这样的举动(十一律),百姓还会相信政府吗?这面旗子的番号,我们还能再用吗?”全新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成立。秋收起义攻打长沙最终失利,伤痛交加的队伍道出了人民军队的心声“苦,苦——”“苦——”。毛泽东在血的教训中认清了革命的真正道路方向:“大城市打不得,左倾盲动主义要不得,现在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继续挺进井冈山,去当山大王。”

“幸存者就是你得把死的人的生命活出来,只有这样他们才没有白死。”血的教训让新生革命军积累了有益经验,在“党指挥枪”的指导下建立一支“不怕死,不贪财,能为穷苦人打天下”的革命军队。

(二)三河坝战役中,家国交融的成熟

南昌起义后,革命军南下受到巨大阻击,为了赢得主力部队的撤离时间,朱德临危受命,三千人死守三河坝,阻击三万敌军三天,“只要我活着,钱大钧休想过三河坝。”这是英雄悲壮的话语,周恩来致以感激的握手,战友目含尊敬地致以军礼。三河坝的英雄末路的希望之光是艰难而宝贵的,也是家国交融最为成熟的时刻。

第一天,敌军的火力侦察打响。“向敌军(革命军)防线开炮”“四团还在与敌交战”“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开炮”,炮击连连,战壕淌满了血水,高处看去血水上绽开了熊熊战火。面对堆叠在战壕里的烈士,朱德沉重地摘帽致意,脸色凝重。第二天敌军追击,围攻打响,“现在只剩下不到两千兵力,所有伏击位置已暴露,还要再坚持一天”,朱德脑海出现孙中山的画像,“我到底该怎么做”,已是末路之战了,但革命火种不能湮灭。第三天朱德发表撤离演讲:“我们用生命换来的宝贵时间,为我们的主力部队赢得生存的机会,大家说,值不值?”“值——”“值——”“值——”撤离是要有代价的, “父子同军的,儿子出队离开;兄弟同军的,兄长留下来”,这是为中国革命保留种子的抉择,“我留下”“我留下”“我留下——”此刻,战火中融铸着家国情怀,重于义,浓于血。断后部队最后引爆战壕全部炸药时,一连声的巨响,撤离部队顿足转身,“向右转——敬礼——”血的战场、泪的战友熔铸成了家国交融的画面。

四、结 语

《建军大业》以家国同构的视听语言渲染出热血与热泪齐飞的悲壮效果,“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是老一辈革命军人无悔的誓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家国同构的革命军的无限力量。

猜你喜欢

张国焘周先生贺龙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岁月如歌,师恩难忘—纪念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细腻不等于多情
礼必须到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