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美城市影像比较研究初探
2018-11-14穆莅晔
沈 悦 穆莅晔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一、中美城市影像的视觉建构
城市影像从大众熟知的广义上理解主要涉及对于城市建筑、百姓、交通、环境等多元化的摄影概念,同时也是中外摄影家所无法回避的话题。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推进,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辐射圈,在中国,则因为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春运”“留守儿童”等诸多社会现象。这些种种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城市内部的“化学反应”都是摄影家猎奇的对象。从狭义上看,城市影像也是纪实摄影的范畴之一,摄影家通过镜头将都市进程、都市文化、都市变迁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些珍贵的影像不仅记录下了城市的历史与文明,也为下一代人了解城市的过往提供了客观真实的影像内容。现代城市发展的突出特色就是在于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越来越居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作为与全球城市发展进程同步发展的摄影而言,与城市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见证者和如影随形的观察者。
芒福德将城市比喻为一个“容器”。确实,在古代城市史上,僧侣阶级通过城市吸引着乡村的人前来祭祀、朝圣与交易并逐渐成为人们定居的场所。由于那时摄影还未诞生,后人只能从史料中得知古代城市的发展状况。然而,随着摄影术的出现,传播形态正式进入影像传播时代,城市这座“容器”渐渐被影像记录而为人们所知,城市影像也不单单只是机械地记录城市,而更多的是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之中,成为一种社会改革的潜意识力量以及通过城市影像表现大众自身的图像媒介。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的首要观点便是“观看先于语言”,“看”是人类接触外界以及认知自身环境的首要方式。从受众而言,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读图”,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是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保证。为了在城市语境下实现大众传播,最初的印刷媒体大批量地发行和放映图片,通过影像直接传达传播者的思想。新媒体背景下的全媒体传播时代,影像的力量并未削减,反而更具有影响力与互动性,区别仅仅是将图像符号从印刷媒体过渡到了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新媒体。对于城市影像,受众会选择从网络媒体或数字媒介探寻城市的状况以及都市面貌,而不是单一的仅仅通过文字解读。城市影像作为与都市发展密切相连的传播媒介,正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受到大众的青睐,也让摄影不单单是艺术,更多地承担起了信息媒介,作为视觉表征的媒介载体而存在。
二、城市影像的视觉特征
(一)城市影像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视觉影像
由于各地区的文化环境和媒介生态都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不同国家、地区的影像表现风格各异。因此,城市影像是在城市背景下的影像创作,它不是纯粹地按照摄影者的创作理念,而是包含了城市因素作为前提的创作样式。而城市影像一般可以分为两大主线:一类是记录文献性摄影,另一类则是创作者试图与城市对话的表现性摄影。当然,有的城市摄影家例如安德烈·科特兹就是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很难区分为何种风格。
(二)城市影像主题涉猎广泛
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地理空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城市的外延在不断地拓展,使得摄影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城市中可以涉猎的题材越来越丰富,致使如今城市影像的数量与日俱增。有人说:“世界上照片的数量已经多过砖头。”城市影像的每日产出量也即将超过城市各大写字楼里所消耗的纸张用量。第二,时间维度,城市最早发源于两河流域的埃及,当时大众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语言能力,更没有影像媒介来记录城市的聚合过程以及变迁。但是当时在岩洞中的壁画,却成为当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们渴望记录自身生活状态的唯一方式。摄影史上的第一张作品正是法国达盖尔所拍摄的巴黎城市街道。城市作为大量摄影家的创作母题,从时间跨度上与整个摄影发展史相当,自然在其中积累的城市影像的数量难以估计。
(三)城市与影像的交互影响
城市影像的关注焦点自然是城市“容器”内的视觉意象,其中主要包括城市建筑、环境等人文社会意象。可以说,但凡在城市语境下的事物都是城市影像的潜在记录对象。但是,作为都市大环境下的观察者,城市影像作者的创作一定是在影像中观察出不同城市文化的直接或间接的流露与渗透。例如,贝伦尼斯·阿博特拍摄的纽约城的影像,当时她拍摄了1930年前后的纽约,而美国在那时是迈向机械化发展的时期,阿博特通过相机记录还未完全改变的纽约都市的街头,她主要在曼哈顿区域进行影像创作,后来将拍摄区域拓展到了布鲁克林、布朗克斯和其他地区,展开了一场用影像记录纽约的浩大工程。在她的影像作品中可以看到美国元素:百老汇、曼哈顿大桥、第五大道等。再如出生于英格兰,后定居意大利的摄影家詹姆斯·安德森,他拍摄的《罗马广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在影像上看到代表罗马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代表性的神庙建筑以及一些废墟。以上两位的影像都在城市语境下通过照相机这支无形的笔,记录下了城市不朽的诗篇。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影像的传播在网络上可谓风起云涌,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美术馆、画廊等,随着影像作品的地位逐渐提升,传统媒介也在拓宽影像传播的渠道。从美国来说,每年都会举办普利策新闻摄影的评选,作为城市摄影节展,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象征着新闻摄影的最高荣誉,而这些新闻摄影的来源往往都是发生在美国城市里的震撼人心的新闻事件。在中国,被认为是美术分支的摄影总是与美术品一并陈列在艺术画廊或美术馆中,而最近建成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成为国内首家摄影艺术馆,举办至今承办了不少中外摄影家的展览,丰富了城市人文艺术氛围,为普及影像艺术做出诸多贡献。
(四)城市影像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与嬗变
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述:“拍摄照片不仅为了表明是明智的尊崇,还在于揭示什么东西需要正视、令人痛惜以及需要治理。”摄影作为直观媒介,可以直入城市发展的骨髓,触碰到社会发展的根源。美国摄影家、社会学家刘易斯·海因,在美国城市的街头、工厂、矿山等拍摄了当时童工的悲惨景象,她以照片影像作为凭证,竭力呼吁政府颁布法律禁止雇用童工。他的照片引起了舆论的同情和热烈反响,随后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禁止所有单位雇用童工。由此可见,影像媒介的潜力十分巨大,甚至有时比视听艺术更能震撼观者的身心。
三、中美城市影像史回眸与可行性理论初探
中美两国历来渊源甚深,在全球化日益增进的年代,中美两国不仅在贸易上接触频繁,在文化上也出现了较多契合点值得相互借鉴。目前关于城市影像的书籍以及参考文献非常少,中美都市影像比较更是一片空白。笔者认为在全球化以及跨文化传播愈演愈烈的时代,做一份中美都市影像的研究十分必要且可行。对于目前国内摄影教育落后,人们只关注于技术而轻视了摄影与都市背后的文化意义而言,城市影像研究不仅可以在读图时代帮助国人了解美国的都市发展,从更加理性、深刻的角度认识到中美两国的城市文化和代表不同国家样貌的摄影媒介文化;也能从他国的都市影像中认识到两国在都市发展中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对今后城市规划提供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前,美国在摄影领域的建树属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在实践方面有安塞尔·亚当斯、安妮·莱博维茨、辛迪·谢尔曼、爱德华·韦斯顿、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等卓越的摄影大师,在影像批评上有特里·巴雷特、苏珊·桑塔格等理论学者,以上这些知名摄影师和学者对美国摄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都市影像虽然在实践领域领先中国,然而对于影响影像艺术创作者的重要因素——都市而言,却仍然没有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都市影像如何表现美国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是美国影像批评界所探讨的命题之一。但是,由于美国在引进摄影术以及摄影理念上最为先进,因此,对于城市的记录以及对都市人生活的影像记录就非常丰富,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城市,例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的影像十分丰富,可以说影像记录了这些城市发展的脉络。
而在中国,以“四月影会”作为开端,中国影像艺术逐渐觉醒,而对于中国摄影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马运增、舒宗侨、陈申等撰写的《中国摄影史》这样的通史型著作为研究中国摄影史打下了基础,但其过于拘泥于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主旋律的影像叙事,不能充分地使都市影像的内在审美意蕴得以展现。国内知名的影像批评学者屈指可数,有林路、顾铮、宿志刚、海杰、曾璜等。因此,中国在影像理论与批评上的人才紧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都市影像领域更是一片空白,国内有关都市影像的书籍有林路的《都市灵魂》、顾铮的《观念的街头》《城市表情》等。然而,摄影作为一个记录手段,都市是其无法回避的一个命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都市的扩大,城市影像的逐步增多是一个必然的态势。
四、中美城市影像表现方法比较初探
城市影像不单单只是对城市的外观和表面进行摄影创作,影像真正能打动人的更多的是影像中所传达的内在人文气息。影像作品若能反映一定的都市文化和都市历史,则更能体现其影像价值。例如,沃克·埃文斯拍摄的《地铁肖像,纽约》这一组影像,然而从他的影像作品中可以挖掘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肖像摄影,更是一种都市人生活状态的体现。在画面中,有的人眼神轻松,有的人表情十分茫然,甚至是百无聊赖的。回眸历史,当时正是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纽约都市也不像往常那样华丽炫目。
反观中国,城市摄影家陆元敏以自己的独到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寻找都市里值得记录的影像。陆元敏曾经拍摄的一组上海雨景的都市影像可以说诠释了上海这座城市在平日霓虹灯下所不为人知的一面。他的作品以一种深沉的镜头语言以及类似电影放映的韵律反映雨中沉寂的申城,陆元敏之所以选择拍摄雨季的上海,笔者认为是他个人对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充分阅读和体悟,因为上海作为沿海城市常年十分潮湿,而陆元敏的镜语风格恰恰是将上海这座都市最本质、最真实的雨季淋漓尽致地记录在影像上。由于画面中的意象都是在雨中,因此,从陆的照片上可以读出忧郁的情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而他冷峻的风格和经过深思熟虑的画面构图,巧妙地向看过他都市影像作品的读者传达一种信号:上海作为大都市不仅有繁华的一面,而在雨中更有大都市无以名状的忧思与悸动。
在受众追求华丽表现的同时,城市影像似乎被“抛在脑后”,影像跨国界传播以及接受上并没有太多隔阂存在。笔者认为,首先可以通过对中美两国都市影像的比较,从中美影像的良性互动与取长补短中,挖掘中国城市影像的特色与视觉规律,以便让其他学者重视城市影像领域的发展,提升广大受众对于都市影像的重新审视。通过对于中美都市影像的比较,可以让读者更直观、更具现场感和即时性地了解不同的都市文化,对在不同城市背景下的各类人间百态做出客观真实记录的同时,拓展都市影像理论以及都市影像批评领域,为国内较匮乏的摄影理论与摄影教育提供国外先进影像艺术理念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