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台词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认同

2018-11-14

电影评介 2018年23期
关键词:归化跨文化语境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外传播大战略下,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之一,自然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生力军。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几部具有广泛影响和观众口碑的电影为参考蓝本,分析其台词翻译的策略和效果对电影的影响,以及目的语群体对电影所传达的中国文化的接受度与认同度。中国电影作为展现其民族意识和文化信息的媒介,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艺术“走出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和文化的接轨”,电影字幕的翻译是其中一个不容小觑的重要环节,它极大地影响着目标语受众群体对电影故事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以及对电影所传达的文化和价值的认同。

一、中国电影台词的文化审美

钱绍昌先生指出,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许多经典影片的台词在精雕细琢之后,语言尤其精炼利落却又文采卓然,或通俗简朴描画人生百态,或意味隽永彰显文化内涵。总体而言,那些在海外观众中赞誉颇高、接受度好的中国电影除了作品本身的主题、质量符合受众的期待之外,中国特色的电影台词和有效的翻译也功不可没,尤其是当台词中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诗词歌赋、典故成谚和其他文化负载词的时候,电影台词的翻译便显得尤为重要。如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源自李商隐的《泊秦淮》;电影《红高粱》中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自李白的长诗;《卧虎藏龙》中玉娇龙吟诵的“潇洒人间一剑仙,青冥宝剑胜龙泉……皇途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此诗也极其潇洒逍遥,正好配合电影的意境传播。这些诗词的引用强化了对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塑造,刻画出极具中国传统审美的人物形象。

电影台词中还常常运用用典、化典、成语、俗语等方式,增强语言的传播效果。如电影《赤壁》中“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曹操自封为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助纣为虐”等台词,运用化典的方式来展现影片中角色的境遇和关系,提示了剧情发展的方向。

电影台词中还有反映历史发展、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生态地域等特征的文化负载词。如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阎王爷、钓鱼巷、头牌、二流子”;《英雄》中涉及中国传统医学的“气血攻心,膈俞穴入、步廊穴出”等词语;《卧虎藏龙》中反映中国社会伦理制度的称呼“卑职、师娘、师傅”,表示官职的“翰林”等。这些电影台词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向观众投射了某种特定的中国意象,而目的语观众在接收台词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二、归化翻译:同质中的文化认同

由于文本表述形式与展现手段的独特性,电影台词翻译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过程。在将中国电影向外译介和传播的过程中,电影台词的翻译要考虑到目的语观众对语言、文化和审美的接受需求,不单只向观众传递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应有助于观众从中了解和接受本土文化。因此,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影片中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台词进行翻译,是国产影片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

归化,通常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strangeness)降至最低。就电影台词的英译而言,可以说是用“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来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用译入语文化传统来替代或描述中国特有文化的表达法”,因此更容易为目的语观众所理解接受并产生文化认同。

(一)语言层面

中西方语言层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语形、语义、语法的差异上,就电影台词的归化翻译而言,主要集中在语义的处理上。首先电影台词中一些称呼和官职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如张公公(Mister Zhang),大王/丞相(His Majesty),刘豫州(Lord Mayor Liu)等,用英语中的相关对等语进行意译,可以让目的语观众与影片中的相应官职直接关联起来,便于他们了解角色的身份和地位。虽然观众对于汉语中“刘豫州”一词的历史背景并不清楚,但这种译文并不影响他们对刘备身份的了解与传播。

此外,在句子语义的翻译中,归化也是比较常见的。电影《红高粱》中的“有会出气儿的没有”,表达了受人冷落的不满与愤懑,意译为“Is there anyone awake”。反问句式虽也能表现出被无视的不满,但用“awake”替代“会出气儿的”,总的来说语气上的强烈程度削弱了,难以让观众与人物角色一样感同身受。电影《卧虎藏龙》出现了一系列“不敢当、过奖了、献丑了、哪里话、哪里哪里、折煞我了、承让承让”等词语,在中国文化中表示谦恭、礼貌的语句,显然这与西方文化强调的个人价值观有很大不同。因此,译者为了适应西方的交际习惯和实现字幕的交际功能,一般会采用归化的策略而翻译成“Thank you,you are welcome, that’s OK”等语句来进行统一表达。当然,有时为了加强观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会省译一些与故事关联性较弱且不影响观众理解的信息,如电影《赤壁》中的台词“这不叫如虎添翼这叫如虎添璞”“诸位不必多礼”在翻译时分别省译了“这不叫如虎添翼”和“不必多礼”的部分,这是为了西方观众更好接受传播的因素。

(二)语境层面

在电影台词英译中的语境层面,主要涉及台词的上下文语境、影片中的情景语境和中国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与电影台词的效果关联较大,对影片气氛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推动有重要影响。有时同一个台词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但出现的具体语境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也要酌情考虑而区别处理。

比较典型的如电影《英雄》中的“我们再也不会浪迹江湖了”,翻译成“No more drifting, no more roaming”,翻译语句所构成的排比结构整齐,语句凝练。“江湖”一词在该片中出现了三次,在中文语境中常指侠士行走世间,纵横四方,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对等语。译者结合电影不同的情境和语境,在另两处分别译为“living a carefree life”和“drift”,给人一种潇洒自在和漂泊无定的感觉。

有些台词的翻译则是置身于整体的中国文化大语境之下,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的是中西方文化语境的接受适应度。如影片《金陵十三钗》中“阎王爷在哭你呢”、《我不是药神》中“人就没了”、《霸王别姬》中菊仙所说的“早就入土”,都是对死亡直接或委婉的表述,在结合台词的上下文语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语境下,也都相应地译成了“The death weeping for you”“He will be gone”“be six feet under”,如此翻译不仅能体现语句的时态特点,还能表现人物的语气心情,同时还巧妙的结合了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层面

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和文化的同质性,也使得文化的翻译成为可能。而在电影的台词翻译中,文化因素既是影片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也是翻译难点。“归化翻译”是最贴近译语文化的对等语,它能传译台词中的文化因子,以降低中国文化对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使他们能够理解、接受并欣赏中国文化。

一种翻译方法是采用“意译”的方法,尽量使用英语文化中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来翻译。影片《我不是药神》中,有些与宗教相关的台词在翻译时就尽量弱化了佛教文化。如“黄泉(afterlife)”“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There is greater merit in saving one life than in building a seven-tier pagoda)”“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You cannot escape your destiny.It’s a dirty job, but someone got to do it)”的翻译,这也是通过归化翻译来顺应大多数英语国家观众不同的宗教信仰,避免宗教文化冲突。

此外常见的还有成语俗语的翻译,如电影《红高粱》中的“见钱眼开(money-grubber)、眉来眼去(flirting 调情)”;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比猴还精”翻译成英语文化中的“as sly as a fox”;《英雄》中“大音希声之境”意译为“a supreme state”等,都倾向于用简洁、切近的语言来翻译原语的意思,传达原语的文化,再现原语的意境。

另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就是“省译”。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较大,为了尽量减少目的语观众的理解困难,增强观影的体验效果,保证文化层面的有效交流,采用“省译”牺牲原台词中文化内涵较强的表达也是可以接受的。如电影《英雄》中“三教九流,人来人往”一句采用了减译的方法,放弃了“三教九流”原本的文化色彩,翻译成“Here, you’ll find all sorts of characters”。

采用归化策略来翻译电影的台词,是基于文化本身存在的共性,这种翻译策略在电影台词或字幕的翻译中也是普遍适用的。电影向外传播的目的和归化翻译策略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用最贴近、自然、流畅的语言来传达影片的故事和文化,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认同,电影和翻译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共同目的才真正得以实现。

三、异化翻译:异质中的文化融合

“异化”,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当中的某些异质性(foreignness),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主要指在词汇层面上或目的语文本的局部,采用以原语或原语文化为取向的表达方式。在电影台词翻译中,使用异化策略旨在保留原台词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以这种“异质性”给观众带来异域风情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我们可以从符际翻译、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这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解读。

电影的“符际翻译”主要涉及台词的口语表达、文字字幕、电影画面、背景声音等,其各个方面的关联配合和互文参照可共同表达影片信息,展现影片效果。《我不是药神》中有一个场景是程勇在回店时看到店门上被房东贴上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交租开门!!”而同时字幕上显示了这张图片内容的英译“Rent for the key”,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图片转换成文字的符际翻译。影片在翻译时省去了原语当中的两个感叹号,削弱了房东催租的急迫心情,如果用大写字母稍作修改“RENT for the KEY”表现力会更强。

大多数影片对于片中出现带有中文的画面或无台词图像,都是选择零翻译的。虽然对国内观众而言并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但这种符际翻译的缺失可能会对国外观众造成困惑。而这部影片画面中多次出现程勇的店名“王子印度神油店”,假药贩子张长林在舞台上方做宣传时悬挂“热烈欢迎医学院国际著名专家张长林院士莅临指导”等虚假信息,影片就没有进行图片文字和字幕英译之间的转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的语观众对背景信息的了解,另一方面这种纯粹出现的中国汉字,同时也能激发观众一定的东方文化联想。这部影片中还展现了台词的“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同步进行的现象。影片开头程勇给其生病的父亲喂粥时,二人是用上海方言对话的,字幕展现时用普通话转换了二人的对话内容。上海话和普通话是属于同一文化体系的汉语,二者之间的语言转换可归于语内翻译;与此同时再根据这种语内翻译将汉语台词转译成英语,即完成语际翻译过程。当然这种语内翻译对大部分目的语观众的影响较小,因为无论上海话还是普通话,对他们而言都属于难以理解的异质信息。

在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语际翻译”的效果和作用则是影片台词翻译的重中之重,异化翻译策略在对文化“异质性”和“陌生感”的保留方面也有度的考量。“语际翻译”中异化策略常用于人名、地名、书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和一些普通名词,而且很多时候还与归化翻译相结合。如某些电影中出现的词牌名“《秦淮景》(The Qin Huai View)”,人名“掌柜李大头(Datou Li),罗汉大哥(LUO Han Brother)”,地名“十八里坡(Slope Shibali)”,普通名词“风水(Fengshui),包子(Baozi)”等,在译文中都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能给目的语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结语

电影台词的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涉及了口语台词、文字符号、图像画面、声音色彩等诸多因素的传译,具有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功能。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灵活使用,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影片台词进行最有效的翻译,最大程度的传达影片的内容和相关的文化,引发观众对两种文化同质性的欣赏和认同,异质性的接纳和融合。

猜你喜欢

归化跨文化语境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