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的功能研究
——以撒尼葬礼为例
2018-11-14崔梦秋徐楠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崔梦秋 徐楠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一、葬礼的田野调查
大糯黑村位于石林县,是撒尼人聚居的村落。逝者是一位60 多岁的老太,属于喜丧,她有4 个儿子,等所有的仪式结束以后,会有老人的子女亲友之外的专门的人来守夜。
葬礼在晚上9:00 整开始,灵柩在一个门朝东的屋子里,东西向置放,尾部的墙壁上还靠了三个花圈,都是逝者的孙子和孙女送来的。灵位在灵柩前并朝向门口,在一张方形的矮桌上面,用一个装了大米和鸡蛋的不锈钢盆贡香,还有一左一右对称摆放的2 个苹果,2 个空杯,2 堆饼干,一个装满食物的碗和3 个空碗。在桌子和灵柩之间还有一个用红布包好的长方体的盒子,上面左右各有一把梳子,中间是一台随身听。灵柩用金黄色花纹的布盖着,上方有层次的铺着各种颜色的彝族服饰共有8 件,并且大多数都是蓝色,衣服上面靠近头部的位置摆了6 顶帽子和2把像是跳舞用的桃红色扇子,尾部则摆放的是葬礼需要用的孝服。据老人的亲戚交代,这些都是老人生前用的东西,衣物都还是很新的。
屋子门口两侧做了很多前搭了一个约有它3 倍的棚,和屋门所在的墙壁一起组成了一个临时的空间。无论三壁还是棚顶都是用颜色鲜艳的花布拼成的,还装饰有彩色的流苏。门开在东北角并朝向北方,仪式活动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亲友在棚子里面的南侧面朝北方跪坐一排接待来客。
拜会。仪式刚一开始,同村的人们就陆陆续续前来拜会,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他们走进棚中,面对亲友跪拜,女人来了亲友会和她们握手、拥抱,男人来了亲友会倒一杯酒给他们喝,然后他们起身来到灵柩前面对逝者再次跪拜。
吹奏。拜会完没多久,大约有30 人的乐队到达,据村民介绍,这些人全都是来自本村,演奏的乐器包括圆号、长号、小号、鼓、钹等,几乎都是外来地乐器。他们先是在棚外吹奏,等完毕后再去棚内吹奏,结束。
傩戏。彝族的面具有两种,一种是虎形,一种是狮形。在这次葬礼使用了虎形面具进行表演,除了面具本身外还有身体部分,背部是黑黄相间的条纹,腿部是以紫色格纹为底粉色花为图案的布料,和搭起来的棚壁的图案是完全一样的。有两个男人进行表演,他们一前一后披着“老虎”的身体部分,用自己的身体撑起虎形,前面的人双手举着虎形面具,随着节奏由棚门口向内移动。开始只是有规律地摆动头部,后来幅度逐渐增大,慢慢接近屋子,在门口停留了较长的时间,像是在驱赶或者恐吓着什么。最后进入屋子,在灵柩前舞动,然后退出。在表演过程中,有几个8 岁左右的孩子在棚里嬉戏打闹,看到表演激烈的时候还会惊恐或是兴奋的尖叫,并没有大人不高兴或是出面阻止把他们带走。
招魂。这个时候我们询问屋子门口的一位妇女,哪位是毕摩,她大概指了指毕摩的位置,我们并没有看清楚毕摩是哪位,当我们再次仔细询问的时候,她就变得很不耐烦,粗暴地命令我们“退出去!”,我们只能迅速退出棚外,后来问村民得知,招魂的时候一般不允许外人在场。然后毕摩走到屋子门口的台阶上开始用彝语诵读经文,他的助手站在一旁,手持编制容器,里面立着4 支香,和一些孝带。诵经持续了很久,一直到招魂仪式结束。
戴孝。另一位毕摩站在屋子门口的台阶上诵经,我们经过询问才得知,这次葬礼来了两位毕摩和一位助手。助手站在毕摩的身旁,手持编制的容器,里面放的是孝带和孝帽。逝者的亲人们站在台阶下面对毕摩等待着。诵经结束以后,逝者的兄弟姐妹这些同辈人便走上前去等待毕摩依次为他们戴孝,男性将孝带搭在肩上,女性则系在头部。这个时候逝者的晚辈已经跪拜着开始哭泣,同辈人则走下来为逝者的晚辈,也就是子女,外甥子女等戴孝,男性戴孝帽,女性系孝带,并且安慰情不自已痛哭不止的晚辈。
打跳。戴孝完毕,亲友退出,打跳的姑娘们开始化妆准备,她们看上去年龄不太一致,但大多30 岁左右。据她们解释,他们跳的舞都是自己排练的,以前婚礼也会跳,现在只有在葬礼的时候才会表演,内容和形式都是一样的。到此,葬礼的准备活动就结束了。
宴席。到了第二天,院子里的棚子已经撤掉了,摆上了10 桌左右的流水席,桌上摆着饭菜,桶里是原汁原味的羊汤,主人非常热情的招呼着“来者都是客”邀请我们入座,毕摩也在席中一起吃饭。
首先,这次的葬礼没有颜色的禁忌,临时搭起的棚子颜色、装饰都是五颜六色的,亲友和村民的服装也是彩色的,傩戏表演的“戏服”和棚壁的不料图案一模一样,打跳的姑娘也是浓妆艳抹,但是他们丝毫不在意。第二,葬礼对小孩没有禁忌,在过程中小孩子随意走动,嬉笑打闹,大声喊叫,并没有太多束缚,甚至大人还会鼓励他们来这里玩。
二、文化传承功能
葬礼活动是一项重要的事像, 其仪式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往往节庆活动有固定的时间和规格, 而丧事活动却具有不确定性。
葬礼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活动,村寨成员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来认真对待。在这种重大场所进行的活动, 对村寨成员的影响都是深刻而广泛的。丧事活动的文化传承功能, 表现在传统礼仪、工艺美术、歌舞艺术等方面。首先,在传统礼仪上,通过仪式的展演,亲友村民之间的拜会、拥抱敬酒、鼓励,毕摩的诵经祈福,人们在得以加强联系,对传统的礼仪的记忆不断加深并实践,让这些利益得以传承;在工艺美术上既表现在逝者的随葬的衣服、头饰、鞋子等撒尼服饰,将撒尼刺绣丰富的展现出来,将刺绣和制衣的工艺保存下来;在歌舞艺术方面,对打跳、傩戏,将撒尼人的歌舞艺术传承下来。通过这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场”,让每一位丧礼参加者都对本民族历史及传统文化获得深刻的领悟,充分体现出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丰富深刻内涵。
二、教育教化功能
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 葬礼的目的是和逝者告别, 即送走死者、帮助生者,虽然每个民族的丧葬习俗和丧葬礼仪不尽相同, 但最终体现的重要意义仍是与死者的最后告别, 帮助死者灵魂平安上路。
第一,通过葬礼活动, 人们认识到从生到死、生生死死、有生有死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由生开始、到死终结的过程,死亡是一个任何人都必须面对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葬礼活动教育人们要正确对待死亡, 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困惑,往往丧葬观念之下丧事活动对死亡后的彼岸世界进行了理想中的美化, 而人们在思想上或多或少对自己和他人的死亡都会有一些死亡的心理障碍,因此会存在着一种谈死色变的现象,在撒尼人的葬礼中,60 多岁的老人去世视为喜丧,亲友们互相劝慰人们不必为逝者悲伤,她幸福快乐安然一生,应为她感到高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坦然迎接和面对死亡。
第二,葬礼活动教导人们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人生应该乐观豁达。撒尼葬礼中,亲人发放孝衣和孝帽时,跪地的晚辈悲伤不已,大声痛哭,正在发放的长辈会拉住他,告诫他不要悲伤,要好好活下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对于人们不仅仅是一种权利, 还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尊重和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要为他人你着想,为他人负责。这对于一些轻生寻死者而言, 就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意义。
第三,葬礼对生者具有教育意义。葬礼通过赞扬逝者孝敬老人、挨户子女、勤俭持家、助人为乐、诚实待人、与人为善的优秀品质,教导人们只有活着的时候注重自身的德行,多做善事,死后才能受到生者的赞扬和褒奖,才能赢得人们的缅怀和追思。撒尼葬礼中,毕摩通过对逝者的赞扬,和喜丧之中人们用勉励代替哀悼,对圣者的教育意义非常重大。
三、群体凝聚功能
人们在特定的生存条件下,形成了一定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节庆、娱乐、仪式等方面,它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情感意识和民族认同。一个民族风俗习惯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一样,能够彰显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也是维系民族情感、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的重要纽带。从某种角度而言,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特质的代表和集中体现。
葬礼活动为撒尼村寨人们的相聚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平日里不经常相见的亲人朋友,在举办葬礼的时候相见,相互鼓励相互安慰,寨子里的亲人朋友都赶来帮忙,人们借着告别死者仪式、送走死者亡灵的机会,坐客吃席,唱歌打跳,其间的沟通交流甚于平常,这是村寨成员和一个民族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特殊交往方式,对于强化村寨集体观念和民族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小节
中国少数民族丧葬具有以下特点:在丧葬形式上有广泛的多样性;中国少数民族丧葬受宗教的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宗教信仰足以左右民族的丧葬观念和丧葬习俗;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形式和丧葬习俗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比较普遍的都具有简单、俭朴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在很多方面、很多民族中,并不像汉族那样,绝对的强调和突显入土为安,埋葬形式多种多样,特别是火葬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撒尼葬礼在少数民族葬礼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