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媒介仪式的情感互动
2018-11-14郑森楠重庆大学新闻学院401331
郑森楠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401331
一、前言
学界关于媒介会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什么样影响的相关探讨从未停歇。“媒介仪式”概念的提出,也是为了解释媒介机构权利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可以说,与“媒介仪式”相关的活动强调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媒介是我们通往社会中心的大门”。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我们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上,还会成为我们社会认知的一部分。因此,想要理解“媒介仪式”,不仅要从某些特殊的表演行为去进行解读,还需要把握整个“媒介仪式空间”。
二、媒介仪式的内涵
媒介仪式研究主要源自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 W. 凯瑞( Carey) 。凯瑞认为仪式视野中的传播,不是空间维度上讯息的拓展,而是时间维度里对社会的维系,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或影响的行为,而是代表着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此外库尔德里也从批判的视角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媒介仪式是一种围绕关键的,与媒介普遍相关的类别以及边界来组织起来的形式化的行为,其表演并且表达了更为广义的与媒介相关联的价值,或者一定程度上暗示着与这种价值的关联。
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仪式是指通过直播形式,让屏幕受众参与的在线仪式,媒介事件则强调媒体的策划和参与,如历届奥运会的开幕仪式。但这种界定有较强的局限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不是经过媒体策划而发生的公共事件也呈现出了较强的媒介仪式特征。对此库尔德里提出了媒介仪式空间里,牵扯着非媒介事件的历史随机性,并考察了媒介仪式与社会空间组织形式的复杂关系。为公共事件中的媒介仪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三、媒介仪式中的情感互动
(一)情感互动推动仪式进程
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较多的公共事件中,媒体都没有既定的仪式内容和仪式化的报道方式可以遵循,也没有办法进行提前的宣传策划,媒体所做的,更多的是通过挖掘事件来获取受众的关注和参与。因而,在事件报道中,媒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仪式和庆典。即媒介通过吸引民众的参与,影响仪式的进程。可以看出,媒介在推动公共事件走向仪式化过程中仍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媒介获取这一推进角色的关键,就是建立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互动。
库尔德里在分析媒介中心化的迷思是如何被复制的时候发现,媒体在事件的报道中带有很强的表演成分。在这种表演下,事件“不知怎么被说成代表更宏观的东西”。在事件当中,这样的论调从一个机构传到另一个机构:我们在媒体那里听到,并将它归于公众之口。在这种媒介、受众的互动之下,一个事件的“巨大的重要性”就由此产生。库尔德里在这里想强调的主要是复杂社会结构中话语权的鸿沟。但是,通过他对媒介“被赋权”过程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以下思考:媒介为何表演?当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媒介表演的背后,除了赋予事件“巨大的重要性”之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那就是获得受众情感上的认同和支持。而这种情感上的认同,也是让受众认为“声音”是从其自己口中发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鉴,媒介仪式传播中,仅有符号载体还不足以推动仪式的顺利进行,必须借由情感助推来完成。
沿着库尔德里的探寻我们可以发现,公共事件媒介仪式的生成过程,即是我们(明确的)感知到社会中心性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事件的认知被放大,参与事件的情感被互动。
(二)情感互动是话语的表演
拉巴波特认为,仪式是一种对并非完全由表演者制定的、或多或少具有固定顺序的形式化的行为和话语的表演。在这里他强调了程序性,同时也说明了仪式中的表演性。同理,在部分事件中,媒体的报道,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符号和观念的表达。例如,在关于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的报道中,中国新闻网的一篇名为《离别总伤情》的新闻报道写道:“在圣彼得堡街头,这名德国女球迷目睹了卫冕冠军小组无法出线的悲剧,虽然身边人群熙攘,但她沉浸在伤痛的情绪中,哭的梨花带雨。而在她身后,还有巴西球迷正在为德国的出局而喝彩,他们没有忘记四年前的那场1-7的心碎夜晚……”从表演者(媒体)的话语修辞来看,球迷的伤心代表了更宏观的东西,比赛的失利也与过往媒介事件的集体记忆建立了直接联系,事件的重要性,在这一话语中也进一步被放大。除此之外,这种具有现场感的描述还提供了这样一种假象:通过现场的观念,我们能感受到更大的意义,而媒介则是让我们接触到这种现场观念的拥有特权的途径。通过这种假象,媒介提供的“现场感”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种仪式范畴,即把媒介“作为理解社会环境的框架的仪式地位自然化了”。
然而,从理论上来讲,建立在媒介的话语表演以及“现场感”呈现之上的情感互动,本身也是一种建构,而非自然而然的东西。
(三)情感互动需要受众参与
媒介仪式的情感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其中,媒体通过表演式的话语吸引受众的目光,从而推动媒介仪式的顺利进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的部分受众也自发的在互联网上进行自我的表露。这种表露不仅仅局限于对事件的情感,它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受众为了更好的互动效果,会主动迎合,以便通过媒介向“远方的人”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从而参与到仪式当中。经过这种媒介象征符号的反复传递,民众个体情感有可能被其他情感消解,也可能与其他情感彼此融合收编,并在“沉默螺旋”作用下形成一种共同情境。
然而共同情境必然对身处其中的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个体形成从众心理并融入共有情感当中,当共有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民众间便会产生集体兴奋,形成集体欢腾。可以说公共事件中媒介仪式的完成,需要民众利用媒介符号进行的情感互动,这样才能让“已经自然化的个别的偶然的事件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广泛事实,并使人想当然地接受,视其为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