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小学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启示
2018-11-13张洁婷
张洁婷
摘 要: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对教师和学生都大有裨益,它的达成需要多方面的探索努力和长期的经营。
关键词:师生关系;小学教育;外国教育
一、背景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建立的心理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到: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即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教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和他们效仿学习的榜样,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全面发展。师生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保证学校教育的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典型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教师的自我定位存在偏差,过度关注树立自身威严,导致学生把教师看作强迫自己遵守规则并努力学习的“独裁者”,师生间距离感强;二是师生相处时间少,多数教师仅任教一个科目,且下课后往往因为忙于各种事务无法与学生交流;三是教师倾向于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学生,缺乏以道理纠正学生观念的耐心。另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如果对学生的个人性格和特质不甚了解,师生间将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笔者在瑞士交换学习期间曾在当地一所小学实习,也到国际小学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小学见习过,发现当地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和谐亲密。根据观察记录,笔记归纳了以下重要因素:
(一)教室布置。当地不同小学教室的装饰有许多共同点,如大部分都有世界地图或地球仪、丰富多样的教育性图书、益智玩具、绘画和手工制作用品、体育器材、班规等。除了实用性材料,多数教室还有与师生交往有关的或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的装饰。据观察,常见的情感元素有师生合照(照片或海报形式)、师生一起筹划的活动的照片或宣传海报、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或课堂的成品等。有的教师还会把有教育意义的私人物品作为教室装饰的一部分,如笔者在两个教室的门上发现了中国结,他们是教师旅游带回的纪念品或由教师的朋友赠送的,有利于学生了解教师。还有的班级还会在墙上展示班上各个学生和教师的生日日期,互相关怀。
(二)日常礼仪。瑞士的小学生在一天中与某个教师(包括任课教师和前来听课的教师)见面时和分别时都会互相握手,并说一声“早安”、“你好”或“再见”,教师和学生通常微笑着跟对方问候或道别,伴随着短暂但友好的眼神交流。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常见的互动形式,如父母和子女之间,这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当天的精神和身体状况。有趣的是,若某天是一个学生出生国家的重要节日,教师会鼓励全班学生当天体验当地的一些问候习俗,如使用当地语言道别。当然在我国人数较多的班级与学生逐一问候并不可行,而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瑞士的小学每班最多不超过25个学生),教师可思考除了课前学生统一站立向教师问好以外是否有更能促进师生关怀的问候形式。
(三)相处时间。与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式不同,瑞士的教师需要在专业学习期间系统掌握大部分小学科目教法,毕业后的教学范围涵盖多个科目,班主任通常承担四门及以上科目的教学任务。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教师接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全面认识学生,包括他们在各个学科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特点。大部分小学不设置独立的教师办公室,教师的教学资料放在宽敞的教室里或教职工休息室,下课时间除了在休息室准备教学材料或与其他教师交流外,班主任必须在教室的办公桌办公或与学生接触。上午的大课间是学生户外活动的时间,学校会安排教师每天轮流到户外保障学生活动的安全,有时教师也会参与学生的运动或游戏活动。
(四)课堂和活动参与。手工课上,当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教师自己通常也会和学生一起动手完成一个作品。而在音乐课上,当学生围坐成一个圈进行游戏时,教师成为圆圈的一部分。圣诞节期间除了布置教室以外,一些教师还会打扮成圣诞老人到不同的班级给学生带来惊喜,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糖果和糕点。这些课内外的互动让师生之间存在隔阂的可能性降低,教师是学生的亲密伙伴。我国中小学的教师校运会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典型例子,共同参与是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良好趋势。
(五)了解学生。笔者实习的班級墙上贴着各个学生自己制作的海报,他们用照片和文字展示了自己的不同国籍、出生以来做过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家庭成员、个人理想、兴趣爱好等。课堂上教师也有很多了解学生的机会,如在他们的“人与环境”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描述知道他们所在社区的基本情况。课下师生间的交流不仅限于知识的问答,日常生活、假期计划等也是他们常见的谈论话题。这启发我国教师不要把目光局限在知识和成绩上,课堂内外都有很多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机会,需要教师积极思考和发掘。
三、小结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达成的目标,它需要多方面的探索努力和长期的经营。从上述策略中我们不难发现,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生间尽可能多的互动,其次是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师生间应亦师亦友”已经是老生常谈,但不少教师依然担心与学生的过分亲近可能让学生不听从自己的指令,使自身失去“话语权”。其实当学生与教师关系亲密时他们更能从教师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从而从根源上减少忤逆行为的出现。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减少必要的管教,教师也应该必要时给予口头提醒甚至不同程度的惩罚,让学生进行反思和改正。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刘万伦.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