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路径分析
2018-11-13鲍玮
鲍玮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竞争体现于学生本人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个方面。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适应社会工作和压力上仍存有许多不足,这些原因一部分来源于学生本身,另一部分来源于学校教育,为了更好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应加强学生其他社会能力巩固,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本文笔者主要就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能力途径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能力提升路径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要不断根据教育改革要求,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社会能力的提升是其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所以要格外重视。
一、社会能力概述
社会能力被定义为在特定职业环境里,人或团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经验、技能,进行某一能力的提升,从而满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需求,这些行为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力、人际交往力、语言表达力、团队协作力以及心理承受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办学目的不明确,降低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办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这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较大的指引作用。但现阶段,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上一味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技能培训,这种情形下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适应社会能力降低。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也注重了对人才的培养,现在很多用人企业除了注重学生的学历之外,更加注重对员工的实践技能的考核,学校若仍一味注重形式教育只会导致学生适应能力低下,降低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办学失去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增加学生就业压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这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为了就业率不断开设一些新课程,积极督促学生进行报考。但在社会应用中,这些课程并不占据优势,这就导致出现“学而无用”的社会现状,这无形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得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偏离社会经济发展轨道。
(三)社会实践条件有限,制约就业竞争力的提高。社会实践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前提条件,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高职院校想要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就要不断的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融合,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专业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将两者进行融合,他们在社会实践方面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导致自身实践基础较差,這种情况下就会限制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制约学生就业机会。其次,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社会实践基地条件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这种情形下学生就算进行实践也脱离社会真正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高职院校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对于当前社会环境,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高职生的就也竞争力急剧增大,高职生从学生时代直接迈向社会能否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成为我国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下面笔者就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能力途径进行分析说明:
(一)加强人才规格培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进步,加强高职院校教育实在必行。首先,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设时,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多次进行调查和考核,强调专业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学校要明确自身办学目的,树立正确的办学遵旨,从学生角度出发,秉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原则,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利的航向标。
(二)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高职院校教育是将国民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导向,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只有满足让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才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完善就业体制建立。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就业,想要进一步解决我国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学校、企业就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就业体制。首先,我国政府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调整就业岗位,注重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缓解高职院校的就业压力;其次,企业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努力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从而提升学生的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最后,学校要明确自身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想要更好的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除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之外,还要加强学生各项实践能力的提升,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竞争力,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李艳荣,陈玉葵,庞淇月.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19:414+416.
[2]邓旭芳.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的特色路径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7,No.4090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