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两山论”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2018-11-13王雅玲
王雅玲
摘 要:“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05年任浙江省委书记考察浙江湖州安吉时提出来的科学论断。此后,他在很多不同的场合、讲话中反复提到这一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在单纯的理念层面,蕴含着永恒的生态价值理念、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理念和自我实现的人类幸福理念;在体现时代价值层面,包括了理论传播、实践指引和文化自信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习近平;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两山论;生态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系统退化。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必不能再沿袭之前的老路,迷恋过去的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就是饮鸩止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是我们所要探究的重要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一系列讲话。“两山论”的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问世,再到“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无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得出的符合中国发展特点的生态思想。“两山论”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对时代发展特点和人类文明进步趋势的正确把握,而且是当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结晶。
一、 “两山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观是一致的。“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特点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劲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地球作为我们人类的母亲哺育着我们,地球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改变自身,也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不断的改造着自然。恩格斯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②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而言,是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作用的,人与自然从始至终都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对自然施加压力,以期顺应、改造自然,使自然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自然界会对人类不加制约的行为进行报复和惩罚。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③实践证明是这样的,当人类肆无忌惮地对大自然进行破坏的时候,大自然也以各种方式“回报”人类,温室效应、雾霾、沙尘暴、稀有物种灭绝、天气变暖、南北极冰川融化、生态区破坏等,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融合,而不是孤立与对抗。人产生于自然界之中,依赖于自然,从事劳动生产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财富,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也能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持续的、永恒的物质交换。同时,自然界是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有机统一。自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就处处打上了人类的烙印。既没有纯粹的自在自然,也没有纯粹的人化自然。自然界所具有的生态价值是值得我们人类去挖掘的,但应该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不然就会酿造一场场的灾难。人与自然是一种双向依赖的关系,本质上说是一种物质变换关系。人类的劳动实践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与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④。人与自然永恒的物质变换关系,是推动人与自然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概括起来说就是人要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在自然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自然通过人的能动性改造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二)“两山论”的提出过程
任何思想都有其应运而生的土壤。习近平的“两山论”就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时代下人们对生存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铺平更长远、更广阔的道路是我们一直需要努力去做的。“两山论”的提出和践行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它将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新的方向。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听取了村干部汇报余村的情况后,说道:“一定不要说再想着走老路,迷恋过去的那种发展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两山论”这一重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很多重要的场合都提到过这一理论。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说道:“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⑤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也说到,“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也就是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⑥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成为指导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他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两山论”中体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已经深刻地表明了人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来发展经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习近平的“两山论”就很好的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一文中提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两难”矛盾,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⑦人总是容易单线性思考问题,认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环境破环,这两者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殊不知这两者还是辩证统一的。
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中,习近平提到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两座山”之间关系的问题,要经历三个认识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现出来,人民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⑧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转变,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来创造经济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谈到如何利用“绿水青山”带动经济发展,创造“金山银山”的问题上,习近平多次阐述“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⑨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这其实就是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余村关掉污染环境的矿山,靠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家致富,一度荒漠化的塞罕坝成为世界最大人工林,重返“美丽”,被授予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这一个个成功的具体的案例都在有力地述说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 “两山论”蕴含的丰富内容和价值意蕴
人的行为是观念的外化,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行为活动,也就是说有正确的生态思想的指导,人们在自然界进行活动的时候可以少走弯路。“两山论”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永恒的生态价值理念
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孕涵着丰富的资源,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她的探索。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她用她的血和肉哺育了我们人类。然而由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自私自利的贪婪,对她毫无节制的破环,她也以各种生态灾难来“回敬”人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雾霾袭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两山论”坚持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秉承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哲学原理。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力量。
生态价值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所具有的“环境价值”。自然物具有“经济价值”和“资源价值”,当进入生产领域就实现其“经济价值”,如果只是让它保持原貌,就只具有“资源价值”要实现自然物的经济价值(消费性价值),就必须对自然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或者增加一些附加的条件;而要实现自然的“环境价值”,就不能破坏它,而是保护它。也就是说,人类不改造自然就不能生存;而改造了自然,又破坏了人的生存的环境,同样也不能生存,这就使人类生存陷入了一个难以克服的“生存悖论”,而要解决这一个悖论,就必须减少人类对自然的消费,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两山论”这一思想就遵循这一原则,给环境以更好的恢复空间,以便创造新的经济效益。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⑩给环境以呼吸的空间,还人类持久幸福的时间。
(二)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善于从古人那里汲取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都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两山论”也就体现了这样的生态智慧。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私本性,生态危机最先肇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不再重蹈覆辙,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另辟蹊径。注重生态伦理学中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人类不再是占据主體地位只注重自身的权利,伦理道德关系的考量对象包括人类和整个自然界。这样一来,尊重自然权利的理念确立并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人类价值理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进步和飞跃。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理念提醒并要求人类自身,不仅要对自然权利的价值和意义给予肯定和确认,而且还要通过约束和调控自身的行为活动,就像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那样“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B11只有承担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主体责任,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好家园。
(三)自我实现的人类幸福理念
《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中说到:“追求一个美好的人类社会,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又来自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身。人类深信他们自己能够得到幸福,他们感受到的幸福有:舒适、安全、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心智的驰聘、知识的猎取、诗意的陶醉、精神的恬静以及身体的闲适等等。他们力图在人类环境中体现所有这一切。”B12但这仅仅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人类的行为总是会受欲望的驱驶,这就涉及到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人是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的耦合,人有物质追求,但不会仅仅满足于物质阶段,一旦物质充裕后,人类就会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精神层面的,因此人类在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13人类为了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对自己居住、生存的环境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在生理上要感觉舒适,而且在精神上也追求愉悦,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依靠“绿水青山”来创造“金山银山”,不断寻求使自然资源得以合理、充分利用的方式和途径,实现物质丰裕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才能为人类的长久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两山论”思想体现的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又一文明形态。我国现在也正处在这一文明转型期。“两山论”这一重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已经融进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个方面。顺应时代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 理念传播
“两山论”这一价值理念的有效确立和广泛传播,为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中黑夜前行的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社会以及人民送去了一盏明灯。绿色发展是“两山论”的核心体现,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让人与自然从冲突的道路上转向和谐的发展方向,“两山论”为我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简约绿色的消费模式以及友好融洽的社会关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人类在积极倡导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的内在要求的基础上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和积淀各类文明成果。
向外国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体现我们党和政府在全球生态治理的决心,不仅要建设美丽中国,还要建设美丽世界。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在全球生态治理上,中国积极发挥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治理事务,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为建设美丽地球贡献大国力量。
(二)实践指引
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B14“两山论”这一正确理论一经人民掌握就会发挥出无穷的力量。浙江余村便是这样,美丽中国从那里开始。余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想指引下发展经济,关闭矿山等污染企业,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何各种生态产业。从此余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好、村民收入变高,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得到了“金山银山”。余村的成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案例。在“两山论”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还有曾经被誉为“北京北方的生态屏障”的塞罕坝,曾经由于过度开垦,一度沦为荒漠,但在三代林场人的努力下,现在的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80%,成为世界最大人工林,由此成为中国大规模生态修复的实验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B15,环境有的时候像生命一样坚强,有的时候又像生命一样脆弱,保护环境要像爱护生命一样,我国运用“两山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生态治理的智慧方案。
(三) 文化自信
人往往要不断经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来塑造和完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就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辩证关系和“人化自然”具有共通性,“两山论”就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是人们能普遍接受的理论。人在优秀生态文化的渲染下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这种意识和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强化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人们将这一思想辐射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思想文化渗透到各项工作中时,这将会形成一股合力,那么人们将获得真实而持久的内在动力。文化自信是建设在民族自强和国家发展上,建立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源源不断的动力。绿色发展理念,包含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放在整体上考虑,如果经济停滞、民生凋敝,文化自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果没有全面发展,只注重经济单项要素,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两山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了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支撑。
四、结语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中国社会发展遭遇瓶颈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根据中国国情与特点,基于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深刻思考的前提下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传播和践行,充分表现了我国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决心和信心。这一重要思想,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指引。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1页.
②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③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们出版社1973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頁.
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第21页.
⑥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第22页.
⑦ 习近平:《之江新语——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2006年9月.
⑧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3 页.
⑨ 习近平:《之江新语》,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3 年11 月,第 13 页.
⑩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第46页.
B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第99页.
B12[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吉林人们出版社1972年版.
B1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第11页.
B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B1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3页.
[参考文献]
[1]范星宏.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3.
[2]赵建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体现[N].浙江日报,2015-09-23(014).
[3]李炯.习近平“两山”论创新性及其现代化价值[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38(03):95-102.
[4]李一.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指向[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2):73-80.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