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老师的文化渗透
2018-11-13吴国旺
吴国旺
在我看来,语文教师是幸福的,能与学生们尽情分享积淀深厚的人类文明精华,能够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还可以把这些精华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语文教师又是冒险的,要将这些精华移植到课堂中而尽量不让学生失望,具有相当的难度,考验着语文老师的水平。
在我看来,文化是一种积累,是一种积淀,是一种符号,它确实是无形的,是很难言说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一、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自豪感
【案例1】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十三岁的际遇》一文,是田晓菲16岁在北大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作者深情回忆了她与北大的种种因缘际遇,文中写到了她在入学之初说出的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师: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北大是全国最有名的学府之一,“我”为她骄傲。同时“我”也要在北大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自豪。
师:你觉得这句话表达的重点在哪里?
生:是“也”后面的内容。
师:对了,这句话表达的重点是作者表示要在北大努力地学习,从而取得好的成绩来向北大汇报,让北大因为曾经培养了她而感到自豪。我们现在刚刚跨入中学的大门,这美丽的校园也会让我们觉得骄傲,同时我们也应该立下志向,努力拼搏,考取好的大学,让学校为曾经培养了你们而自豪。同样,我们不仅要为作为七(3)班的学生而骄傲,同时更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七(3)班为你们而自豪。
像这样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渗透学生对班级、对学校的热爱和自豪感,比枯燥的说教要有效得多,而且这些情感会持久地浸润在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尊敬长辈的孝心意识
【案例2】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片段:
师:哪位同学能结合课下注释,告诉老师什么是“本命年”?
生: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师:说得很好,哪些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们的两个本命年分别是哪一年?
(学生每个人都举手,都能准确地说出。)
师:看样你们已经掌握了本命年的概念。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们爸爸妈妈的下一个本命年是哪一年?
(学生稍思考,纷纷举手,但有几个同学没有举手。)
师:老师想问一下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不会算吗?(显然不是这个原因)
某生:(站起来)老师,我不知道爸爸妈妈的出生年月,不知道他们的年龄,所以没法算。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们的爷爷奶奶的下一个本命年是哪一年?
(没有几个同学举手。)
师:老师知道原因了。(意味深长地)同学们,老师问你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本命年,并不是为了考你们是否掌握了本命年这个知识,老师想通过这个问题告诉同学们,我们不仅应该记住爸爸妈妈的出生年月,还应该记住爷爷奶奶的出生年月。老师建议大家今天回去做这样的一件事:不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出生年月的同学都回去问清楚,写在自己笔记本最醒目的位置。老师希望我们七(3)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提到教育孩子孝敬长辈,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帮父母洗脚”之类的任务驱动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某教育专家说过,无论运用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或手段,如果你让孩子感觉到你在教育他了,这样的教育其实已经失败了。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如果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无痕渗透,应当能很好地贯彻我们的育人理念。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我会布置同学每周推荐一篇美文,侧重关注其写作技巧和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人文性,要求学生对作品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进行评价和提炼。每天上语文课前,我都会从学生推荐上来的作品中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某个阶段,我也会让学生每天推荐一则名人名言,并说明理由。
【案例3】
某天小裴同学推荐了这样一则:“以群而强,以孤而败——谭嗣同。”
裴:这则名言告诉我们人多力量大,团结产生力量。孤单、力量弱小会导致失败。
学生的推荐理由告诉我这样的信息:“以”是个文言词汇,他不懂其意。
师:“以”是什么意思?
生1:所以。
生2:以及。
生3:凭借。
师:大家说得都不对。这里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名言可转化为因为群而强大,因为孤而失败。
师:请大家说说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
(板书:物以稀为贵。《藤野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强凌弱(成语)遂以名楼。《黄鹤楼》)
这样以点带面,学生不光知道了名言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还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进行铺垫和勾连。
张同学推荐:“美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雪莱。”他说过推荐理由后:
师:知道雪莱是谁吗?
生:不知。
师:他是英国伟大的诗人,他的另一句名言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更有名。
师: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1: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
生2:告诉我们要对未来,对生活充满期待……
韩超推荐:“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莎士比亚。”推荐理由: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善良能够消除隔阂,融化坚冰……
师:说得好,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比喻。
师:本体、喻体、相似点分别是什么?
生:本体——心地,喻体——黄金。相似点——珍贵、宝贵。
师:这是一个暗喻。能改成一个明喻的句子并说明其修辞效果吗?
生:善良的心地就像黄金那样可贵、珍贵。
师:(顺势启发)其实莎士比亚还有一句名言老师也很喜欢,老师还把它摘录在积累本上:“当爱情的小舟被风浪打翻,我只有友好地说声再见。”这句话看起来是写爱情的,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爱情观。其实老师觉得它的含义更广,它也能说明,当我们做一件事失败后,也不必过于自责,应该乐观面对新的生活。
我希望通过美文推荐、名言推荐等一系列方式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进行思考;我希望我的学生身上能散发出一种人文的气息,具有对问题的思辨意识。上《苏州园林》公开课时,当我问文中的几个“讲究”能否调换时,李同学说:“不能调换,因为这几个‘讲究跟下面的几个小节是一一对应关系,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听到学生回答时用到“逻辑”这个词,我表扬了她,同时意识到我的这种教育方式开了花、结了果。
我希望从我的学生身上能看到更多的书香气息、传统文化的气息。我在上汉字专题时,书后有一道题是:“看下面一段汉字,并看这段话的翻译然后说说汉语和英语的差异。”我讲到汉语是形音意的结合体,如“信”表示人说话要讲信用,内心有鬼表示“愧”;汉语可以从上往下写,从左往右写,从右往左写……讲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汉字特别有温度,我似乎完成了对学生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自豪感的一次唤醒。
文化应该是无形的,它不仅是白纸上的黑字,不仅是挂在墙上的宣传标语、口号,更是一个班级、一个学生身上的传统、底蕴。一个班级的文化要靠老师的引导、老师对学生的感染、学生对学生的感染。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坚守,要靠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露痕迹地渗透。从这个角度講,我觉得语文老师是幸福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