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

2018-11-13李玉静岳金凤房巍刘海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

李玉静 岳金凤 房巍 刘海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走过了如下历程:1978-1987年,从作为教育结构改革的核心起步,走向高速发展的轨道;1988-1997年,在规模稳步扩张过程中实现了办学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办学的规范化水平;1998-2007年,从大滑坡到迎来发展机遇;2008-2017年,从规模高峰到迈入现代化,又开始面临生源困境。4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更多的教育对象提供了受教育机会,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生源减少、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选择意愿不强等困境。未来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全面提高其办学质量;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的衔接沟通,为学习者提供迈入高层次教育的通道;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职能,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开放性,使其成为重要的终身学习载体。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中等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2-0006-12

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最早开始重视发展的领域。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大力兴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954年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或4年,培养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从而确立了我国中等专业教育制度的基本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从教育结构改革的核心发展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从规模的高速发展走向质量和效益为先,从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发展到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终极目的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试图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行系统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做出展望。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从作为教育结构改革的核心起步,经历了20世纪80 年代的恢复和崛起,90 年代初的稳固和中期以后的低迷,新世纪初的战略机遇及目前的徘徊和迷茫期,其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例从1978年的7.6%增长到1995年的62.40%,又下降到2017年的40.1%,见图1、图2,这些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中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阶段进行了研究分析。本研究认为,作为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与40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变迁的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本研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每10年作为一个区间,分别从发展背景、政策支持和规模变化等角度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进行论述。

(一)1978-1987年,从作为教育结构改革的核心走向高速发展

1978年,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产业经济结构大幅调整,技术技能人才急剧缺乏。我国开启了教育改革的历程。在这一阶段,中职教育作为教育结构调整的核心要素,以实现规模发展為主要目标。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总结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问题,开始试点。1980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于教育部的汇报两次进行讨论,并作出重要指示:“中学的结构改革是个很大的问题,非改不可。”“高中毕业生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进工厂当工人。”“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跟干部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第一是搞重点大学,第二是搞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第三是提高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将来的工人都通过技术学校、职业学校招”。1980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的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文件提出,“必须积极逐步地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学校”。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要使高中阶段的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改革的内容和途径是:普通高中逐步增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将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各行各业举办职业技术学校,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可试办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积极发展技工学校;努力办好中专学校[1]。《报告》要求,经过调整改革,要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数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比重大大增长。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对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很关注。1981年5月20日,教育部接到转来的胡耀邦指示:“根据城市就业的需要,能否将1/3的普通中学改为职业学校。”作为一种不同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职业学校,职业中学一开始就以不包分配、校企结合、服务当地、灵活多样的新的办学思路和模式而广受欢迎。

1983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力争1990年农村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或略超过普通高中。1983年5月9日,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出《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实现四化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措施,认真抓好,力争到1990年,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体相当。首次就职普比例提出发展要求[2]。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决定》把“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确立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提出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改革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力争在五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6年7月2日至6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共同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七五”期间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在1990年前后使全国大多数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数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大体相当;五年内培养出800万新的初级、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初步改变人才结构上初级、中级比例过低的不合理状况。经过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的大力推动,中职教育规模实现了飞速发展,到1988年,中职学校在校生已经从1978年的213万人增长到735万人,增长了2倍多,到1990年,中职学校在校生已经达到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51.6%,实现了80年代初提出的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见图1、图3、图4。

(二)1988-1997年,从规模发展走向质量提升和规范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二步战略部署全面启动,人民的温饱已经解决,开始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改革开放的第二个10年,我国中职教育发展逐步在规模的基础上,开始强调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其规范发展。

1991年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要深化中专改革,发挥其在同类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加强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使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超过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数。

为实现《意见》提出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目标,这一时期,发布了一系列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范性政策文件,主要有1991年《关于开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评估工作的通知》、1993年《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关于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决定》、1994 年《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的意见》、1995年《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 1997 年《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3],从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各种类型中等职业教育进行规范。这一时期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1996年5月15日,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专门规范职业教育活动的法律《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我国高中阶段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

从1991年开始,有关部门组织对三类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进行全面评估。1993年劳动部门评出首届国家级重点技校130所;1994年国家教委评出249所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96年国家教委审批认定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296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和骨干学校不断建立和发展。1996年,全国已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75所,省、部级重点学校 1964所[4]。这一政策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朝着规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作为规划和指导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纲要》还确立了90年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未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不同年限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得到必需的职业技术训练。到本世纪未,中心城市的行业和每个县,都应当办好一、两所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在《纲要》的基础上,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具体的发展目标。《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全国逐步建成约2000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使50%~70%的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教育,是我国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在规模上提出的最高目标。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如图2所示,到1995年,我国高中阶段在校生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占高中阶段教育比例已经达到62.4%,突破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为进一步在规模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提高办學质量的目标,1996年6月17至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和劳动部联合召开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教体系;进一步加强职教内部建设和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特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整体来看,从1988年到1997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持续提升,从735万人增加到1356万人,增加了近2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第二个持续增长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1995年开始,虽然中职学校的整体学生规模仍在提升,但中职学校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中所占比例开始下降。见图4。

(二)1998-2007年,从大滑坡到迎来发展机遇

20世纪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第三阶段目标,即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吸引力开始出现下降。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当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渠道还不畅通,家长和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普通高中升入大学。在这一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占比开始出现急剧下滑,到2000年下降至50.3%,2005年继续下降至39.9%。见图2。

1998年10月28日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继续实施初中后教育分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应保持现有比例,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已基本合理的地区,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各类新就业人员进行时限和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教育要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实行弹性选课制度,提高培养质量,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努力在各地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

总体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后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第一次大滑坡。这种数量的滑坡是由来自教育体系内外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从教育体系内部来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急剧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更愿意选择通过普通高中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其次,从中等职业教育内部来看,1997年开始,我国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招生并轨的改革,学生需要缴费上学,全国大部分省市从1998年开始执行了此次改革[5]。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学费较高,这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优势进一步降低。由于上述多方面原因,1999年、2000年、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连续三年下滑,到2001年,中职在校生数跌至谷底,当年招生仅390多万人。

1999年6月15日至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教会和《决定》都强调,要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严峻形势,从2002年到2005年,国务院接连组织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2005-2007年连续3年中职每年扩大招生100万。2002年7月28日至3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决定》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就是要扩大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决定》提出,“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年招生规模要达到350万人,面向西部地区的年招生规模要达到120万人,为农村和西部地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2004年6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在江苏省南京市联合召开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从现在起到2007年,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要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保持大体相当,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应该更高一些。要巩固和加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每个县要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并把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放到与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1月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首次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次提出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且明确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带头投入100亿元;首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关注个人需求,要资助困难家庭子女;首次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并以“四项工程”“四大计划”“四项改革”等非常具体切实的措施来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时任总理温家宝从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等方面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会议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要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三次職教会以“大力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从发展规模、发展定位、发展重心等多方面为处于低谷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我国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仍然延续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但是在发展定位和重心上,已经由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发展导向发展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等人本化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为从根本上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05年2月28日,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今后几年,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每个市(地)重点办好若干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鼓励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创建一批一流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培养能力,扩大办学规模。通过实施“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1000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

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从2001年开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如图5所示,2001-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从1165万人增加到1987万人,增加了800多万人,实现了又一次规模的大幅提升。在规模发展的基础上,这一时期,增加投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也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2004年4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这一阶段,我国在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上实现了重大起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其后,国务院决定,中央财政“十一五”期间要至少安排40 億元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6 年8 月,8 亿元中央专项经费下拨各地。与此同时,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中央专项经费安排的原则、资助对象和标准、工作程序。至此,职业教育资助制度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6]。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国家开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 元,90%的中职在校学生享受到了资助。这一政策对于支持农村收入较低家庭进入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学习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提升。

(三)2008-2017年,从规模高峰到现代化困境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2008年开始,如图6所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持续提升。2009年启动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了2237万人的高峰。这一阶段,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提出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开启了中等职业教育全面现代化的进程。

《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一表述从发展定位、规模、目标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在发展战略上,中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发展定位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办学过程中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发展规模上,实现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在教育对象上,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在人才培养上,中等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目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6月23至24日,改革开放后第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接连印发,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培养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

总体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已经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位置。基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定位,这一阶段,我国还从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专业目录、教学标准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等多个方面,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为每个有志于技术技能工作的人提供发展的通路,中职学校从学生和人才市场需求出发,对以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等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2008年,我国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不断健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制,10年来,全国中职学校有近万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见图7,践行了“职业教育为每一个人提供人生出彩機会”的发展理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随着我国适龄人口数量的减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自201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高峰后,如图6所示,我国中职在校生规模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到2017年,已经下降至1593万人,很多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生源困境。

二、成就与贡献

4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及促进社会和谐包容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为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至2017年的39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5%,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发展到人均GDP达到9480美元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7]。一方面,改革开放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个元素;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也通过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撑,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要素,40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坚持积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如表1所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中职毕业生人数一直呈增加态势。1978年以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累计为社会培养毕业生近1.5亿人,这些人才成为我国生产和管理一线的中坚力量,为我国4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如图8、图9所示,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从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规模来看,还是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例来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增长速度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我国学者姜大源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在宏观经济指标GDP下降时,职普比也几乎在同步下降,两者枯荣线的对比,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得益于人口红利。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是人口红利的标志。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尤其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且低廉的劳动力供给[9]。而在这一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通过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在我国实现对人口红利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教育体系的完善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是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迅速。根据可以获得的数据,199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6%,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7.5%,实现了数倍的增长,基本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

此外,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有别于普通高中单一应试教育的更多教育选择。在中职学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多元化、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普遍推广,学生在专业学习与技能训练中掌握了谋生立足的专业技能,85% 以上的学生都在毕业时取得了“双证书”——中等职业学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既完成了高中阶段学历教育,又达到行业职业标准要求[10]。中等职业教育极大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实现了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为高中阶段教育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成长成才的空间和通道,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能发挥自身禀赋和潜能的合适的成长成才道路。

(三)为更多的教育对象提供了受教育和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公平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导向上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的80和90年代,我国经济百废待兴,一切工作都调整到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上来。因此,当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是经济发展导向的职业教育。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农村和西部地区发展落后的问题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实现职业教育的公益性,通过完善的经费资助体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农村地区成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追寻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等职业教育通过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教育机会和发展平台,有效推进了社会公平。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为更多的教育对象提供了受教育机会。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从中职学生的构成看,80%左右的来自农村,通过接受职业教育,90%以上的学生实现了在城镇就业。这表明,中职教育对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学生融入城镇生活做出了较大贡献。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成为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载体。这种家庭背景结构和超过95%的高就业率,使得两类相对弱势的人群通过中职教育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一类是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一类是农民工家庭子女[11]。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大多数来自农村的中职生毕业后带着技能走向城镇,实现了转移就业,这对在总体上避免贫困固化和代际传递,促进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以及缓解中国的人群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了提升学历、升学发展的机会和平台。相当一个时期,中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通道很窄,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断头教育”。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人们要求教育提供多样化的需求更加迫切。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实践,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沟通的立交桥正在逐步构建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告别断头路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最灵活、最具活力的环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在为劳动力市场输送数以万计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渠道进一步畅通。近年来,中职毕业生通过各种升学渠道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数量逐年增多,比例持续提升,且呈现地区经济越发达该区域内升学比例越高的趋势。2017年,全国平均已经有37.75%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天津、江苏等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北京、山西、上海、浙江、湖北、甘肃、西藏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也达到50%以上[12]。

三、挑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持续减少,呈现明显萎缩态势。2010至2017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由2237万人下降至1593万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降至40.1%,见图6。这一方面是受广大人民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更大需求影响,但另一方面,与我国人口数量减少的趋势是分不开的。如图11、图12所示,根据我国相关机构的预测,从2005年开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从2008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1999到2050年,我国少儿人口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到2050年,我国少儿人口将减少一半左右。这对于我国各教育阶段和层次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如果保持现在主要招收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的办学模式,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将在招生方面面临很大困难。而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实际来看,规模萎缩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最严峻问题。

除了生源减少的客观挑战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是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对高等教育的渴求所产生的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追捧。目前,家长及学习者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观意愿非常低。这也是造成中职规模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中职教育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高中阶段教育重要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其未来要呈现什么发展形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应对目前的挑战,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基础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来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民个体对教育的需求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是由于学龄人口减少、中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不高、与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衔接溝通不畅、学习者过于追求更高学历等多种客观和主观因素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要从现代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多教育选择机会、满足学习者多样发展及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视角出发,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振兴、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综合角度进行考量,努力发展优质、适应性强、终身学习导向,衔接贯通的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本身发展方面的作用,应成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战略选择。

(一)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更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应该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使命和追求。中等职业教育以其开放性和特色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因此,未来我国必须从整个国家和教育现代化全局的角度来谋划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下几点需要深入考虑:首先,现代化的终极体现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次,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以及教育通道的顺畅和便利化,为个体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基于这两方面,未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有两个基本路径:一是打造特色。各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学习者需求,集中优势办学资源,对接重点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具有鲜明行业产业特色、办学质量高的中职学校,切实提高中职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二是从深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角度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其办学质量。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导向教育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升学习者的就业能力,促进有就业意愿的学习者顺利过渡到劳动力市场;改革课程体系,把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程目标,加强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生涯指导,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学生多样选择性,从根本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13]。

(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的衔接沟通,为学习者提供迈入高层次教育的通道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为更多的中职毕业生提供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成为未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有两个关键策略:第一,切实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衔接,实现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及高等教育间的自由流动,为中等职业教育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升学和转学机会,使其成为现代化教育体系中最灵活、最具特色的元素。第二,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力量,我国应利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契机,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加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融通,重新确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14]。

(三)拓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职能,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开放性,使其成为重要的终身学习载体

基于目前我国学龄人口逐渐减少的客观趋势,单纯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对于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的招生规模已经不能满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从这一点出发,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改革要求,基于我国未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应转变办学模式,在传统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教育的基础上,把各种社会培训作为重要职能。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类型、教育服务、教育对象等多方面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在入学模式、教学形式、学制等方面增强实施的灵活性,加强对于学生的个性化生涯指导,切实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需求[15]。

从国际视野看,如根据OECD的研究,公平性和高质量是所有高效教育体系的共同特征。职业教育在理念上也已经从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到更广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其在教育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学制等方面都呈现更加广泛的特征。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也急需突破目前以学龄人口为主要对象、以学校形式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限制,形成随进随出、灵活、包容的招生、学习及办学机制,把具有不同需求、不同年龄的人口都纳入到职业教育对象的范畴中来,形成学习者无障碍流动、贯穿终身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使职业教育成为青年、成年及老年人提升、更新知识和技能及生涯发展的关键教育形式,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重要载体[16]。

参 考 文 献

[1][2]本刊编辑部.里程碑记——关于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6(9):12-23.

[3]邢丽娜.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19):202-215.

[4]刘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發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16.

[5]刘利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学费政策的演变与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9-12.

[6]于志晶,刘海,孟凡华.致敬总理——温家宝与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3(6):24-31.

[7]班娟娟,金辉整理.改革开放创40年经济增长奇迹[EB/OL].[2018-03-06].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9315948780525452𝔴=spider&for;=pc.

[8]姜大源. 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21-36.

[9]陈耀. 高质量发展把对人才的要求推向新高度[Z].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613/c83851-30055446.html.

[10]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 “十二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大政策举措评估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12):10-32.

[1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42.

[12]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丛书编写组. 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2017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13]李玉静.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背景下的中职教育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10):1.

[14]李玉静.中等职业教育应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J].职业技术教育,2017(7):1.

[15]李玉静.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背景下的中职教育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10):1.

[16]李玉静.我国2030年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1.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