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两岸应用型大学协同双赢发展探析
2018-11-13肖行
摘 要 两岸应用型大学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为交流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间,但目前甚为活跃多元的交流合作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供给结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适应、不匹配的矛盾仍相当突出。两岸应用型大学应在保持原有交流合作存量的基础上,不断根据市场与产业需求,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扶持、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求创新,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的增量,提高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协同双赢发展。
关键词 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双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9-0035-04
近年来,两岸应用型大学的交流合作总体上较为活跃多元。随着两岸交往不断深入,交流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形式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充实,职业教育已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协同双赢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互补与合作: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交流的现状分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由劳力密集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现代转型,极大驱动了当地职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制度、师资、设备、学科、课程和教学等方面的长足发展,在参与建教合作、教育推广、协助产业研发等方面积累了发展经验。台湾高等技术职业教育支持创新能力提升,其创新潜力位居亚洲第一位[2]。进入新世纪后,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的数量逐年递增,而技术学院却在逐渐减少,见图1。台湾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并成功实现了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对接,见图2,应用型大学逐渐成为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主流载体。总体来看,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起步早,体系较为成熟,学科门类较为齊全,学科设置较为完善,在职教体系、兴学办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经验丰富,且有着较高的办学质量。然而,由于近年来台湾地区“广设大学”,大专院校的数量从1994年的130所增加到目前的162所。大学从1994年的23所增加到目前的120所。许多教育机构,在并不具备升格的条件下,较为仓促地从大专变成了学院,从学院升格为大学。大学数量的浮滥,生源质量高低不一,当产业结构随经济转型或调整而外移时,应用型人才素质渐趋低落,学用落差日渐增大 [3]。
而内地职业教育原本主要依赖中职与高职来完成,本科及以上层级的职业教育缺失,再加上政府投入、舆论导向、公众认知、教学水平、实践能力、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原因,内地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凸显,优质职业教育总供给尤为不足,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尽管自20世纪末开始,一批新建本科院校成功实现了由专科向本科的转型,主动将自身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但实际上要么参照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要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零零星星的修补,使自身陷入“学术向左,应用向右”“市场向左,人才向右”的尴尬处境[4]。如何实现向技术应用型大学成功转型,是内地应用型大学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由于两岸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同,两岸应用型大学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和较强的互补性,增强了双方交流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间的互补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职教生源的互补性。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生育率下滑幅度高居全球第四,跌幅高达60.2%”[5],少子化趋势日益严峻。人口的持续减少直接导致台湾高校的生源不足,招生缺口较为严重,各大学为了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抢到更多的学生,争相降低录取分数,2008年“录取分数只有7.69分,平均一科不到一分就能上大学”,2015年录取率已高达97%[6]。尽管如此,台湾高校每年缺额率依然在16%以上,应用型大学的缺额率相对更高,职教生源质量高低不一。而内地,据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各类高校2852所,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人,毛入学率为40%。其中,应用型大学(含独立学院)的数量共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有着大量的优质生源[7]。
二是职教资源的互补性。我国台湾地区应用型大学不仅办学理念、办学制度、办学模式先进,而且教育资源优质。台湾地区现有应用型大学(技职体系)90所,其中,科技大学47所、技术学院28所、专科院校15所。由于企业合作办学的意愿及责任心强,职业教育经费比较充足,师资力量比较雄厚。2012年,台湾地区公私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分别在85%和65%以上,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分别占85%和65.7%,且大部分有海外进修经历。而内地不少应用型大学由于地方政府投入不足,自身对产学研合作办学认识不到位,教学经费投入存在一定缺口。2014年,达到合格要求的应用型大学不足30%,而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所占比例未达到合格要求的却有37.3%,导致校内外实习基地数量偏少,学生受益面小;专任教师队伍数量配备不足,素质不高,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仅占8.4%,而具有学士学位或无学位的专任教师却占1/3,高级职称比例仅为34.2%,“双师型”教师仅占20.0%,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占12.1%,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8]。
三是职教体系的互补性。我国台湾地区有着上下贯通、左右互联的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大学学制完备(只要达到要求的大学均可设有硕士班、博士班),无论哪一阶段的职业教育均可找到相应的求学渠道,且职教体系与普教体系并驾齐驱、互联互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我国内地教育体系尽管也涵盖了普教体系和职教体系,但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相当狭窄,由于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本科及以上层级的职业教育处于短缺状态。
四是职教专业的互补性。两岸应用型大学专业学科互有专精。台湾地区应用型大学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升级,台湾高校也进行了相应的转型,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专业类学院转型为综合类大学,并增设了各类研究所、硕士班和博士班等。为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各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各应用型大学陆续加强了计算机、国际金融、电子技术、产品设计、营销及经营管理、信息及海运技术等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建设,专业方向各有特色,都是根据大学所在地产业分工与就业市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本校资源优势等条件来设置。如朝阳科技大学设计学院的特色是都市计划与景观建筑、房地产开发、生态与景观设计等;而岭东科技大学设计系的研究方向是整合服装、发型、美容、彩妆与艺术设计等[9]。相比之下,内地应用型大学专业设置尽管同样有考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但在实践中,与本校资源优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对劳动力市场的反映显得比较滞后和被动。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的困境破局
據台湾“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陆生成为台湾高校境外生的“大东家”,大陆赴台就读的学生总数达41927人,远高于第二名马来西亚的14946人,占台湾大专院校境外生总数的38%[10]。不容否认,两岸交流合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仍处在磨合期,且无现成的规章制度可循,再加上台湾岛内较为敏感的政治生态,人为设置的诸多壁垒,交流合作的不对等,大陆师生在台湾地区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尤其是职教生所需要的实践)等原因,两岸交流合作实质上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我国当下正在进行的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两岸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提供了良机。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两岸职业教育资源,有助于从“量”与“质”上培养大批两岸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解决两岸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技能问题,促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两岸应用型大学应在保持原来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立足两岸教育资源、生源资源等供给互补及“五缘”优势,对自身人才培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以此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协同交流合作的增量,实现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协同双赢发展。
三、思路与策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一)重扶持,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
当前,两岸应用型大学交流合作还存在许多障碍。截至2016年5月,台湾地区虽追加承认大陆26所高校学历,总数增至155所,但被台湾地区承认学历的内地应用型大学屈指可数,这造成了内地绝大多数应用型大学与台湾应用型大学间职业教育交流的不畅,更不用说相互间的对等交流,导致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局部性、短期性和浅层性的特点异常明显,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达不到理想效果。建议尽快缔结《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切实解决两岸应用型大学学历的对接与互认、技能证照的互通、生源的互招、学分或课程的置换等问题,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加大职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协同发展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努力实现两岸应用型大学、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等等,推进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常态化、对等化。还应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台湾青年来内地求学、兴学、就业和创业。
(二)去“产能”,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去“产能”,从供需对应的角度来看,内地应用型大学主要应解决先前因办学和人才培养同质化所引起的无效供给、重复供给的问题,台湾地区主要应解决教育资源和应用技术型人才过剩的问题。内地应用型大学“去产能”首先应从自身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努力实现从传统单一的学历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从传统理论教学型向应用技术型,从传统被动输出人才向主动适应地方发展提供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传统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然后,在学习借鉴台湾应用型大学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深度与台湾地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实施合作办学,大力发展本科层次以上的职业教育,努力提高自身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台湾地区应用型大学“去产能”要么来一场“断腕”式的革命,推出高校大量的“并校”“退场”机制;要么顺应时代潮流,放下固有成见,果断去除阻碍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一切壁垒,支持和鼓励陆生来台学习、实习、就业和创业,或支持和鼓励台湾应用型大学以任意形式在大陆办分校或设立教学点。
(三)去“库存”,推动两岸应用型大学改造升级
应用型大学去“库存”主要包括去专业和课程“库存”两大块。去专业“库存”就是为了扩大有效供给,打通供需通道,两岸应用型大学主动适应地方,主动对接产业、行业需求,并按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动态灵活的专业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控制专业总量、优化现有专业存量、用好急需紧缺专业增量,重点培育和建设特色与优势专业;压缩、淘汰就业率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适应、不匹配的“劣势”专业。去课程“库存”就是要以国际化职业岗位标准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通识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以模块化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优化现有课程体系结构,去除因人而设的、内容重复的课程,形成既注重科学精神又注重人文素养,既注重应用技术又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厚、实践强、特色鲜明的课程模式。
(四)求“创新”,挖掘两岸应用型大学发展潜能
提高两岸应用型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将其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协同发展,而且需要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科学研究、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两岸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当前,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的最高层次和最综合性项目是“校校企”本科“3+1”和“2+2”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两岸应用型大学还可以建立健全专业课程互认、学分和学位互认、互设分校等机制,进一步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如“校、校、企、地”联合、创新创业教育同盟、“2+1+2”“3+1+1”的“校校企”分段对接“专升本”“2+1”硕士研究生教育等办学模式,不断探索研究两岸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
(五)补“短板”,实现两岸应用型大学互惠双赢
两岸应用型大学在不同体制下各有特色,各有所长,短板也非常明显,二者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互补性很强。因此,大力加强两岸应用型大学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双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仅解决了当前两岸应用型大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两岸职业教育的双赢发展,而且对两岸经济社会转型、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的成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两岸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的共同提高,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推进两岸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两岸文化认同,特别是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认同度、归属感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22(1).
[2]许淑敏.海峡两岸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优势互补与合作[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9-12.
[3]吴亚明,连锦添.台湾:大学多了也烦恼[N].人民日报,2014-05-15(20).
[4]肖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二次转型”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48-52.
[5]章潘.臺湾地区过去30年来生育率跌幅高达60.2%[EB/OL].(2008-06-30)[2017-06-30].http://www.chinataiwan.org/xwzx/bwkx/200806/t20080630_683713.htm.
[6]王晓易.台湾高校录取分数破新低 最低录取分数是7.69分[EB/OL].(2008-08-08)[2017-06-30].http://www.chinanews.com/tw/jjwh/news/2008/08-08/1340388.shtml.
[7][8]教育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摘要)[N].中国教育报,2016-04-08(8).
[9]鲍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06(18):47-50.
[10]吴储岐,王平.“少子化”令生源减少 台湾高教路在何方[N].人民日报,2016-0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