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徒:以金庸之名
2018-11-13王霜霜李晓芳
王霜霜 李晓芳
“拜金庸教”。
金庸一定不喜欢这个词,他不喜欢权力,不喜欢被崇拜,更欣赏那些功成身退的人。但他在小说里也写过一种无奈,张无忌不想做教主,明教上下都要他做教主;虚竹只想做个小和尚,灵鹫宫上下却奉他为至高尊主。
现实中也是如此,虽然没人称金庸为教主,却有无数人自认为是他的门徒。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他们或者研究金庸的小说,以此探究现代社会的秘密,或者将其作为企业精神的一个来源,亦有人拉开架势,试图将金庸小说里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他们的目的、方法、行为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金庸以及他所创造的武侠世界。
“感谢金庸先生养活了我”
金庸去世时,六神磊磊正在外面陪亲戚吃饭,一碗豆花儿没吃几口,就看到手机上的新闻推送。他冷静了几分钟,抱起电脑跑到一家咖啡馆,写下了第一篇纪念金庸的文章《我再也没有后台了》。一天不到,文章点击量超过了30万。第二天,他又更新了第二篇纪念文章《不再心中一荡,谁来怜我世人?》,很快,点击量又迅速达到10万+。
六神磊磊是当下知名的公众号大V,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主业是读金庸的”。在读金庸这几年,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新华社重庆分社的一位时政记者变成一个公众号创业者,从一个人、一台电脑变成现在有助理帮忙对接、领快递的五人工作室。六神磊磊说,“感谢金庸先生养活了我”,但不少网友却说“要不是六神磊磊,我还不知道金庸小说这么包罗万象。”
2013年,在北京房山参与单位培训的六神磊磊,闲着无聊,在微信公众号更新了第一篇叫做《教主最不虔—读〈笑傲江湖〉之一》的文章,“诺大的权力金字塔里,越是高层,就越不虔诚;越往基层,信众就越多”,日月神教最不虔诚的人竟然是教主东方不败自己。在基础粉丝量为零的情况下,这篇文章的阅读量竟然突破了一千。
六神磊磊能敏感地在现实世界和金庸小说的世界找到一个连接点,“东莞扫黄”时,他写了《当余沧海攻入群玉院——金庸江湖里的“扫黄”》;某明星出轨时,他写了《古代文艺圈:出轨一下子被糗了一辈子》。没有热门事件发生时,他则会写一些《鹿鼎记:拍领导马屁的三种常见错误》《向赵敏学习怎么面对亲戚的追问杀》等的一些介绍方法论的趣味文章。这些文章涉及社会、人际交往、甚至男女情感多个方面,且在引起读者共鸣、吸引转发方面很有一套。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能够读出现实江湖。”六神磊磊说,他之所以能把现实的一切都装进金庸小说这个筐里,首先源于金庸对人情、世情的精准洞察,“金庸真的是把人读透了,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人,我都能在金庸小说里找到对应,至今还没有例外”。
在很多金迷眼中,金庸小说看似在写武侠,其实在写社会。“很多互联网创业者也喜欢读金庸,并不是说金庸小说里着包含什么商业法则,而是说经典作品都是研究人性的,而商业的本质也是对接人的欲望,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共通的”,六神磊磊说,“经典小说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
事实上,在“读金庸”方面,六神磊磊并非首创。早在上世纪80时代,“金学研究”就已经勃兴,1986年,著名“红学”研究大家冯其庸在《中国》月刊上发表《读金庸》一文;之后,倪匡、温瑞安、三毛、林清玄等众多作家、评论家都曾著过解读金庸小说的文章,然而这些多是作家们抒发感想和才情的一些小消遣。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读金庸”可以成为一门主业,一些自媒体人只凭借解读金庸就可以赚得不菲的广告收入,实现知识变现。六神磊磊开始以为自己的粉丝都是“金庸迷”,后来发现很多都是完全没看过金庸小说的人,“可能大部头的原著小说看起来太恐怖,而我写的一两千字的文章读起来比较轻松”。
大佬的江湖
马云大概可以称得上最高调的金庸追随者,网络上,他对金庸的推崇随处可见,“金庸的小说充满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尤其是侠义精神,替天行道,铲平人间不平之事,给我个人的影响非常深,对阿里巴巴文化影响也非常深。”
影响深远的结果就是,马云在一手创立的阿里巴巴上,忠实地贯彻了一套“江湖”系统,每个入职阿里的员工都要取一个武侠花名,马云自诩“风清扬”——一个在《笑傲江湖》里登场的不世出高人。马云说风清扬是个老师,自己不愿意出去却培养了令狐冲;此外,风清扬的武功是无招胜有招,打穿了整个剑法,这放在公司经营里同样适用。
阿里巴巴的企业价值观则被凝练成“六脉神剑”,一门出自大理段氏的绝世武功,随后又扩展成“独孤九剑”,风清扬的独门绝学;各处办公室、会议室被冠以小说中武林圣地的名字,马云说自己是“常在思过崖行走,在摩天崖争辩,在光明顶见客”。
2000年,马云在香港经朋友介绍第一次见到金庸,激动地谈了三个小时,金庸只笑呵呵地看着他“胡侃”。临别之际,马云拿出一套书求签名。结果金庸一看,全是盗版,“不支持盗版,不能签!”最终他在餐厅的纸巾上给马云写下,“相见恨晚,一见如故。”
同年,马云组织了中国互联网的几大CEO,弄了一场“西湖论剑”,并邀请金庸出席。与会中人,除搜狐CEO张朝阳外,网易CEO丁磊、新浪创始人王志東、8848掌门人王峻涛皆是金庸迷,这些商界大佬在论坛上以武侠小说为喻,大谈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创业之路、企业经营,一时被奉为杭州城中盛事。
2000年9月,浙江杭州,马云为金庸戴上有阿里巴巴logo的帽子(@视觉中国图)
10月30日,金庸去世的消息在网上传开,读金庸小说的企业家们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发文悼念。李开复说,“我从小到美国,中文没有丢下,重要的原因是金庸的全套读了五遍。”微信之父张小龙在朋友圈发文回忆,多年前自己在写软件,要取个名字,正好看到桌上的《笑傲江湖》,遂取书中主角令狐冲之“狐”,取名Foxmail。郭广昌说,“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大多都有一个武侠梦。而这个梦,大多就来自于金庸先生。”
知识服务平台“功夫财经”的创始人王牧笛在公司的会议室“桃花岛”里告诉本刊记者,“功夫”之名其实就是受金庸影响。
3年前,他和合伙人冥思苦想该给公司取什么名,一位合伙人突然跳起来说,“既然我们都这么喜欢武侠,喜欢江湖,干脆以功夫为名吧。”王牧笛回忆,这一提议迅速通过,“我们这一代80、90后总是不自觉地想与金庸大侠、江湖侠气发生点关联,总觉得有关联,我们就理直气壮,我们就有勇气、无畏、有兄弟情义。一旦叫了功夫,就意味着这是个江湖。”
王牧笛喜欢令狐冲,后来便自居“大师兄”,“跟我们合作的财经大家马光远、李大霄、郎咸平等都是江湖掌门,我们的会员就变成了堂主、香主和少侠,线下活动就叫功夫讲武堂,金融端是功夫钱庄,整个企业矩阵就随着‘功夫出来了。”
谈及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企业家都爱金庸,王牧笛认为金庸的小说、影视剧本就覆盖面广,“凡有井水处,便有金庸”,企业家社会地位高,声音大,所以谈起金庸来受关注也高。
此外,“中国企业家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喜欢国学、禅宗,喜欢上哲学课,北大哲学系就经常培训企业家,他们也喜欢找寻一些思想资源。而金庸小说不只局限于传统的武侠打斗,金庸本人的哲学、文学、史学功底极强,这些基础又融会贯通到他的小说里。”
王牧笛在北大上学时,除了本专业,还作为班上唯一一人选修了哲学作为第二专业,便是受金庸小说的直接影响。他从初中开始避着父母偷偷读金庸,在《天龍八部》里第一次读到金刚经的禅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受震动。“我当时越读越觉得此中有深意,(不读哲学)有很多内容我弄不懂”。
2005年1月10日,金庸到宁波探班《神雕侠侣》。图为张纪中(左)和金庸(@视觉中国图)
“金庸”常霸屏
1999年的一天,导演张纪中正坐在院子里读报纸,看到一条新闻,当时就激动起来。
金庸接受内地一家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央视拿出拍《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态度拍摄他的作品,他愿意以一元人民币的价格出让作品的影视改编权。
“我觉得我既拍过《三国演义》,也拍过《水浒传》,很符合这个条件。”于是,张纪中立刻以中央电视台的名义给金庸写了一封信,很快便得到了金庸的传真回复。
张纪中还记得签约是在杭州一个位于山坳,十分幽静、隐蔽的酒店里,同行的还有中央电视台的领导。张纪中说,不像现在办事前先得吃一顿,当时过程十分简单,“没有吃饭,也没有休息,一个小时就把所有事情办完了。查先生还说这是他签约最简单、利索的一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无线电视台改编了一系列的金庸武侠剧,由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83版《射雕英雄传》更是风靡大陆;1994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又再次推出由张智霖、朱茵主演的《射雕英雄传》,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但彼时,还没有一部大陆风格的金庸武侠剧搬上屏幕。
张纪中成了内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3年,央视版《笑傲江湖》初登荧屏,掀开了内地翻拍金庸剧的序幕。尽管观众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金庸本人也颇有微词,但这并没有阻隔金庸和张纪中建立“革命友谊”。
之后,张纪中又接连拍摄了《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碧血剑》等共八部金庸武侠剧,他的名字一度也和金庸武侠难分彼此,观众称他的剧为“张氏武侠”。
张纪中之后,越来越多内地制作人加入到改编金庸剧的行列,如欢娱影视的于正、唐人影视的蔡艺侬等。几年一新的金庸剧,让观众眼花缭乱。光《射雕英雄传》一部小说来说,大陆拍摄的就有2002年李亚鹏版、2008年胡歌版、2017年杨旭文版三个不同版本。
很多演员都以出演金庸剧为荣,尤其是刚出道的新人,张纪中直言“金庸成就了两岸三地演艺圈的半壁江山”。刘德华、梁朝伟、李连杰、周迅、林青霞、刘涛……现如今许多一线演员,都曾因参演金庸剧而打开了知名度。金庸小说因为知名度高、人设鲜明,演员表演很容易出彩,是天生的锻造新星的温床。
“之前差不多是‘五年一周期,现在三年多,就会迎来一波新的金庸剧翻拍热潮“,张纪中说,大家之所以热衷翻拍金庸剧,缘于它在很多方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说的基础太好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人物个性都非常好,可以直接拿来就用;加上本身读者面非常多,粉丝基础强大,关注度也高”。可以说,直至现在,金庸小说仍是影视圈名副其实的“ 大IP”。
另外一个原因是,对于金庸笔下武侠的世界,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张纪中觉得,这也是大家一而再、再而三选择拍摄“金庸”的原因。反过来,影视圈的翻拍也促进了金庸小说的流传。
虽然金庸已经去世,但他作品的影响力仍在继续。继2017年,蒋家骏执导的新版《射雕英雄传》后,目前传出《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鹿鼎记》《飞狐外传》至少五部金庸剧拍摄或筹备的消息。相信不久之后,“金庸”又将霸屏了。
救活了整个武林
白义海是崆峒派第十一代掌派人。关于崆峒派,金庸曾在《倚天屠龙记》里介绍,崆峒派的开山祖师叫做“木灵子”,他自创“七伤拳”,七伤拳威力无穷,但害处在于伤人时也必伤己。张无忌的义父谢逊为了报灭门之仇,夺了拳谱,修炼此功,因而走火入魔。
曾有上门学艺的人,拿着金庸想象出来的这套拳法问白义海,“崆峒派真有七伤拳吗?”他一般不会直接回答“没有”,而是说“有这样厉害的拳,但我们没必要伤人先伤己、杀人一千自损八百。”
白义海说,他们的崆峒派并非金庸笔下的崆峒派。在他发给本刊那篇有关崆峒派的介绍中写着: 崆峒武术早于少林、峨眉、武当,兴盛于唐朝,崆峒派始祖唐末甘肃人飞虹子曾在敦煌学习,参悟敦煌壁画,独创高深武功“花架拳”……
金庸先生毕竟是南方人嘛,对于北方门派的详细情况,他可能不太了解,所以他把这种崆峒派就塑造成一个反面角色。”作为掌派人,白义海并不责怪金庸把崆峒派写为反面角色,“当然我们看了,的确是不高兴,但是一个故事总是要有正面有反面”。
白义海还经常教导自己的弟子,一定要通过《倚天屠龙记》里的反面角色来反省自己,“正气一定要树起来,树立新时代崆峒派的新形象”。前几年,他曾试图通过金庸浙江海宁老家的亲戚联系拜访,希望和金庸做一个交流,但是没有成功。
白义海没学过七伤拳,却见过教七伤拳的。上世纪80年代,在甘肃平凉的崆峒山下有一所崆峒武校,一个师傅就在那里教七伤拳,不过这是个少林弟子。“他本来开的是少林武校,为了迎合崆峒这个品牌,就自称崆峒弟子。为了招人,自编了一套七伤拳。”
几年后,当时政府为了旅游发展需要,把这所武校收编了,白义海说,”现在主要为崆峒山景区的游客表演功 夫”。
金庸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救活了整个武林。虽然金庸早就说,“降龙十八掌”是他从《易经》中得到灵感,杜撰出来的,但仍有一些武馆打着教授“降龙十八掌”的旗号招徒;此前,在河北邢台,有人模仿“逍遥子”创立了逍遥派;浙江的桃花岛上,现在有一座偌大的“射雕影视城”就建在那里,不少人去那里找黄老邪。
金庸武侠对现实起到的作用,并不在于他对具体哪个门派起到了正面或反面宣传作用,而在于他盘活了武林这个IP, 让武林门派在现代社会有了更多商业生存的可能。
接受采访时,白义海正在迪拜开馆收徒。李小龙在国外出名,他希望自己能和他一样,“在这个世界的窗口,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