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同耳鸣掩蔽曲线与耳鸣治疗效果的关系
2018-11-13谢鹏刘艳群王为
谢鹏 刘艳群 王为
耳鸣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五官科疾病,是在无电刺激、外源性声刺激条件下,机体出现的颅内或耳内声音感觉,从其病情成因来看,是较为复杂的,目前尚未明确其形成机制,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式[1-2]。掩蔽治疗是现阶段治疗耳鸣的主要方式,作为一种生理性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以及无不良反应等优点[3-4],本研究对耳鸣掩蔽曲线与其治疗效果间的关系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主观性耳鸣患者119例(148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55例(66耳),女性64例(82耳),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7.6±5.4)岁,病程1周~23年,平均病程(2.6±1.3)年,包括101耳感音神经性聋,10耳传导性聋,37耳听力正常。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主观性耳鸣,发病时间在1周以上,无听力损失或手术、外伤创伤史,中耳与前庭功能正常。排除标准: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肾脏器官疾病者;有糖尿病、心血管或高血压病者;听觉过敏者;无法行耳鸣测试者。
1.2 方法
(1)耳鸣测试方法:采取听尼特耳鸣综合诊断仪,对患者进行耳鸣测试,测试项目包括响度匹配、音调匹配、残余抑制试验、掩蔽曲线图以及最小掩蔽级等。(2)耳鸣掩蔽治疗方法:根据耳鸣测试的结果,给予患者与其耳鸣音调中心频率匹配的窄带噪声,将强度设置为掩蔽阈值以上5~10 dB,采取患侧气导给声的方式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频率为每天1次,持续治疗3~4周,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时间为3个月。
1.3 疗效评价
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与无效四个级别,其中治愈标准为主频耳鸣声或自觉耳鸣声消失,显效标准为主频耳鸣声或耳鸣声强度降低超过20 dB,有效标准为耳鸣声降低幅度在10~20 dB,无效标准为耳鸣声强度降低在10 dB以内甚至加重[5]。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8.0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s进行,P<0.05即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耳鸣掩蔽曲线类型情况
在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耳的耳鸣掩蔽曲线中,占比最高的是重叠型,达到47.30%(70/148),其次是汇聚型23.65%(35/148),最低的是拮抗型7.43%(11/148),详细见表1。
表1 耳鸣患者掩蔽曲线类型统计
2.2 耳鸣掩蔽曲线与残余抑制试验关系
在掩蔽曲线的残余抑制试验中,阳性率最高的是汇聚型88.57%(31/35),再次为重叠型81.43%(57/70),相较于其他三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2。
2.3 耳鸣掩蔽曲线与掩蔽治疗效果关系
在掩蔽治疗结束后,各类型掩蔽曲线中有效率最高的是重叠型,再次是汇聚型,相较于其他三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3。
表2 不同耳鸣掩蔽曲线与残余抑制试验间关系
表3 不同耳鸣掩蔽曲线与治疗效果间关系
对掩蔽曲线残余抑制试验与掩蔽治疗效果进行二变量相关分析,两者间存在正相关(P<0.01),表明耳鸣掩蔽曲线类型与治疗效果间有正相关关系。
3 讨论
耳鸣是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的一种高发性疾病,其中,成年人群体发病率约为2%~7%,老年人会达到20%~30%[6-7]。有相关研究将耳鸣掩蔽曲线分为5类,分别是汇聚型、分离型、重叠型、拮抗型与间距型,并得出耳鸣掩蔽曲线与治疗效果间存在一定关系的结论[8]。根据相关研究表明[9],耳鸣与耳蜗螺旋器毛细胞病变有关,使耳蜗神经末梢异常放电,刺激大脑听觉皮层异常反应,从而产生耳鸣。基于此种发病机制,有学者提出掩蔽治疗的方法[10],其是通过从外界给予适当掩蔽声,来对活动增强的毛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减少异常放电,起到消除或减轻耳鸣的治疗效果[11]。
在本组119例主观性耳鸣患者(148耳)的研究中,表明残余抑制试验与耳鸣掩蔽曲线、掩蔽治疗效果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耳鸣掩蔽曲线与治疗效果间也是有正相关关系的。此结果与裴文兴等[12]研究结果一致,对耳鸣掩蔽曲线及其疗效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以根据患者具体耳鸣掩蔽曲线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在耳鸣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当充分了解不同耳鸣掩蔽曲线与治疗效果间的关系,根据对患者耳鸣测试的结果,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比如残余抑制试验阴性患者,掩蔽治疗是不宜选用的),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有效改善患者耳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