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势评价
2018-11-13王喜安
王喜安
过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接受保守方案治疗。但后期患者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临床建议在有手术指征前提下尽可能进行手术[1]。本研究分析了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有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90例2015年2月—2018年1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式分组。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64.14±8.21)岁;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64.12±8.0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腰硬联合麻醉,侧卧位,伤侧在上。在髋关节的后外侧做弧形切口,钝性分离肌肉,切开关节囊,髋关节完全暴露。探查骨折端,股骨颈截骨。髋臼软骨表面采取髋臼锉处理直至肉眼可以看到血液渗出。处理股骨近端髓腔,选择合适的髋臼和股骨头假体植入后恢复髋关节的结构和功能。确认髋关节活动恢复正常之后,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逐层关闭切口[2]。
1.3 观察指标
评价康复优良率、髋关节功能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失血量、手术耗时、卧床和住院时长、并发症。评价标准:优:髋关节功能评分90分以上,生活自理;良:髋关节功能评分70~90分,生活基本可自理;差:达不到上述标准。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康复优良率为优良百分率之和[3]。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统计,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则用χ2检验,P<0.05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康复优良率相比较
观察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康复优良率100%(优良各有31例和14例)高于对照组77.78%(优良各有19例和16例),P<0.05。
2.2 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状况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相比较
手术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状况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状况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相比较(±s,分)
表1 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状况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相比较(±s,分)
观察组 手术前 45.78±2.10 54.73±1.66手术后 93.34±4.11 96.15±3.15对照组 手术前 45.79±2.11 54.14±1.24手术后 80.57±3.02 85.24±2.13
2.3 两组失血量、手术耗时、卧床和住院时长相比较
观察组失血量、手术耗时、卧床和住院时长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相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坠积性肺炎有1例,假体松动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而对照组坠积性肺炎有4例,假体松动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
表2 两组失血量、手术耗时、卧床和住院时长相比较(±s)
表2 两组失血量、手术耗时、卧床和住院时长相比较(±s)
对照组 345.16±20.24 82.24±10.21 10.12±3.57 6.61±2.13观察组 154.13±10.12 71.55±2.11 3.11±1.61 4.12±1.21 t值 8.216 9.142 8.744 9.155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指从股骨颈基部到小粗隆水平的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髋部骨折,一般发生在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有关。如果发生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容易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增加了治疗的难度[4-6]。无论是采用手术治疗还是内科方法治疗,治疗的目的仍是防止髋关节内翻畸形,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残疾率[7-8]。因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往往伴有骨质疏松症,所以采用内固定物容易导致股骨内侧支持不稳固而容易引起髋关节内翻畸形。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也获得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其适合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和内固定治疗失败等患者,适应证广泛,术后无需长期卧床休息,不仅可以有效保证骨折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减少骨水泥固定所致的假体周围骨折,一般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可以正常行走,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有利于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9-14]。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康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失血量、手术耗时、卧床和住院时长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状况、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