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V波斜入射下凸起地形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分析1

2018-11-13郝明辉张郁山

震灾防御技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坡角入射角震动

郝明辉 张郁山



SV波斜入射下凸起地形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分析1

郝明辉 张郁山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

针对10种不同坡角的凸起地形,采用基于透射边界的有限元-有限差分计算方法,研究了局部凸起在SV波斜入射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和反应谱谱比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地震波以一定的角度斜入射时,地表大部分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大于垂直入射的情况;②在计算模型宽高比一定的情况下,最不利入射角度与坡角有一定关系,且地表最不利位置随坡角增大由凸起台地边缘向中心移动;③入射角度对凸起地形地震反应谱特性的影响十分显著,不但影响谱比的幅值,也影响谱比曲线的形状,斜入射时各关键节点大部分周期点的谱比值大于垂直入射,入射角度对反应谱中的高频成分影响较为显著,而对长周期成分影响不大。

凸起地形 斜入射 地震动特性 有限元-有限差分计算方法

引言

历次破坏性地震的震害经验、强震观测数据以及理论分析结果均表明,局部地形显著影响着地震动的特性,进而显著影响震害的程度及其空间分布。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局部地形对地震波的散射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输入地震动类型(脉冲、人工地震动、天然地震动)、输入地震波波型(SH、SV、P波等)、入射角度、地形几何参数(宽度、高度、坡角等)、材料参数(剪切波速、介质阻尼等)以及相邻地形动力相互作用等各种因素均会对地形放大效应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学者(刘晶波,1996;周红等,2006;张季,2009;Zhou等,2010;李英民等,2010;金丹丹等,2014;郝明辉等,2014,2015)针对上述单一因素或多种因素对地形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在上述研究中通常采用地震波垂直入射的假定,即地震波输入采用垂直向上入射的剪切波或压缩波方式,这对于远场波动问题是合理的,而对于近场波动而言,由于震源距场地较近,地震波并非垂直入射,而是以一定倾斜角度向上传播,相应地,地震动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空间变化特性。已有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震波斜入射引起的非一致激励对结构地震反应具有很大影响(张伯艳等,1999;杜修力等,2007;王琴等,2008)。因此,研究入射角度对地形地震反应的影响不仅对深入认识局部地形波动效应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确保建于复杂地形上的工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具有实际意义。梁建文等(2006)采用波函数展开法,研究了平面SV波入射下入射角度对半圆凸起地形地表位移峰值的影响,指出地表位移峰值有时会出现在地震波斜入射时。丁海平等(2017)针对陡坎地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入射角度对地震动峰值的影响。李山有等(2002)对地震体波斜入射情形下竖直、倾斜陡坎地形引起的波形转换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震波的斜入射会使台阶上角点引起更强的转换面波,转换瑞利面波最大振幅可达弹性半空间自由场位移的1.1倍左右。荣棉水等(2007)利用有限元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坡地地形在不同入射角度下平面运动傅里叶谱特性的差异。

上述研究成果均表明入射角度对于局部地形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然而,现有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分析局部地形对稳态地面运动的影响效应。相比稳态地面运动,实际工程中更为关注的是局部地形对地震动反应谱等参数的放大效应,进而关注近场环境下,地震波入射角度对这种放大效应的影响。朱传彬等(2014)利用二维时域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程序,研究了在SH波输入下,盆地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随地震波入射角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发现地震波入射角对二者均有重要影响,地表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最大值并非出现在地震波垂直入射的情况,入射角对加速度反应谱短周期分量影响较大。目前,对于地震波斜入射条件下,局部凸起地形对地震动反应谱放大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凸起台地地形对地震动反应谱特性影响的研究基础之上(郝明辉等,2014),利用基于透射边界的有限元-有限差分计算程序,针对10种不同坡角的台地地形,采用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输入,研究了局部凸起在平面SV波入射时,地表地震反应的加速度峰值及反应谱随不同入射角度的变化规律,这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地震波在斜入射时凸起台地地形的地震响应规律,为合理估计地形放大效应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

1 计算模型和输入地震动

本文所采用的1个输入地震动样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如图2所示,其合成过程中所采用的目标反应谱,即其对目标反应谱的拟合情况,参见文献(张郁山等,2014)。

图1 局部凸起地形计算模型

图2 输入地震动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

2 计算方法

2.1 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的内点计算方法

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的实质是从当前时刻的节点运动方程推求下一时刻节点的运动,它不需要进行刚度、质量、阻尼阵的集成,其右端项的形成只需在单元一级水平上根据每个单元对有效荷载向量的贡献累加而成。整个计算在单元一级水平上进行,只需要很小的高速存储区,计算效率较高。尤其当一系列单元的刚度阵、质量阵和阻尼阵相同时,不需要重复计算,效率更高。

对于模型内部节点(图1中点2—10,假定其总体编号为1),由动力平衡条件可建立运动方程:

利用李小军等(1993)提出的显式差分格式求解方程(1),可得到节点1运动的数值解:

利用公式(3),即可显式求解内部节点的动力响应。

2.2 透射人工边界

对于人工边界节点(图1中点1、11,假定其总体编号为0),基于透射人工边界原理,可得到其动力响应的计算公式:

2.3 程序验证

采用上述基于透射人工边界的显式有限元计算方法,开发了并行化的Fortran数值计算程序TPG2D,并移植到工业云计算平台上运行。为了验证该程序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计算了弹性半空间在SV波和P波垂直入射下的动力响应,并与理论解进行了对比。

从二维半无限空间中截取6m×50m的有限范围,单元网格尺寸为1m×1m,材料弹性模量=2.4×107Pa,泊松比=0.2,质量密度=1000kg/m3。在底部垂直向上入射水平方向的单位脉冲剪切位移波和竖直方向的单位脉冲压缩位移波可表示为:

其中,=4Hz。

图3 数值解与理论解比较

Fig. 3 Comparison of viscous-elastic boundary calculated results with the theoretical solution

图3给出了程序TPG2D计算得到的有限元模型底部、中部、顶部的水平向和竖直向位移时程曲线与理论解的比较。入射波由底部向上传播在自由地表发生反射,自由地表处的位移幅值为输入波幅值的2倍。程序TPG2D的计算结果与理论解吻合较好,证明了本文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为消除输入地震动的随机性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多组输入地震动计算所得谱比 的平均值。针对第个输入地震动样本,利用程序TPG2D求解图1所示凸起的地震反应,得到不同输出点地震反应的加速度时程,其绝对加速度反应谱为。为输出点的空间坐标。

已有的研究(郝明辉等,2014)表明,利用Hanning窗对3个输入地震动样本计算所得的平均谱比曲线进行平滑,所得结果与大样本数量所得平均值相近,可以有效地消除输入地震动随机性的影响,同时降低计算工作量,即:

其中,Hann[()]表示利用Hanning窗对函数()进行平滑处理。下文讨论的谱比即是由式(8)定义的谱比。

3.1 入射角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将图1计算模型中的坡角取为15°、30°、45°、60°,输入SV波,入射角度取为0°、10°、20°、30°、40°,分别求解凸起地形的动力反应,即可得到不同入射角度下所有空间点地震反应的时程,将该时程的加速度峰值除以相应入射角度下自由场加速度峰值,即可得到不同空间点的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

图4分别给出了4种坡角下凸起地表11个观测点(图1)在5种入射角度下的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曲线。由图可以看出,入射角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较为显著。当地震波以一定的角度斜入射时,地表大部分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大于垂直入射的情况,且这种现象随着凸起坡角的增大而更加显著。当坡角=15°时,在某些观测点(如图4(a)中4、5、6节点),垂直入射的放大倍数反而略高于10°、20°和30°入射情况;但当=60°时,垂直入射的放大倍数低于所有斜入射情况。当坡角=60°、入射角=20°时,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的最大值达到2.9,而垂直入射下最大值仅为1.5,相差近1倍。为此,给出了7号观测点(平台右顶点)在垂直入射以及20°斜入射时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以及反应谱曲线,如图5所示,由图可见20°斜入射时峰值加速度达到448gal,垂直入射时峰值加速度为269gal,相差近1.7倍。

图4所示结果还表明,针对给定的坡角,存在1个最不利的入射角度,当SV波在该角度入射下,凸起地表大部分输出点的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高于其他入射角度。当坡角为30°时,最不利入射角度为40°;当坡角为45°时,最不利入射角度为10°;当坡角为60°时,最不利入射角度为20°。此外,地表最不利位置(即放大倍数最大的空间点)不仅与地震波的入射角度有关,还与坡角有关,且随着坡角的增大,最不利位置由斜坡向平台移动,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坡角的增大,凸起平台处地震波的局部干涉效应增强,导致地震动高频成分的放大效应增强。

图4 不同入射角度下凸起地表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一)

图4 不同入射角度下凸起地表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二)

图5 右顶点时程曲线及反应谱曲线

3.2 入射角对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

在坡角一定的情况下,研究地震波入射角对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影响。图6给出了坡角为45°时,不同入射角下凸起地表关键点处反应谱谱比曲线。其中,左、右脚点对应图1中的3号和9号点,左、右斜坡中点对应4号和8号点,左、右平台顶点对应5号和7号点,平台中点则对应6号点。由图6可以看出,SV波入射时,入射角度对地震动反应谱谱比曲线的影响十分显著,不但影响谱比的幅值,也影响谱比曲线的形状,即放大或缩小的频段范围。

各关键节点大部分周期点的谱比值在斜入射时大于垂直入射,且入射角度对反应谱中高频成分(小于0.1s)的影响更为显著。如入射角=10°时,左顶点在0.045s周期点处的谱比达到3.7,与垂直入射时的谱比1.5相比,增大近1.5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地震波垂直入射时,对于凸起平台而言是垂直入射,对于斜坡而言则为斜入射,但地震波斜入射时,大部分情况下对凸起的平台和斜坡均为斜入射情况;由于SV波斜入射时存在复杂的波型转换,在超过其临界入射角时还会产生面波,因此在斜入射条件下,不同波型的高频成分在平台顶点附近局部区域的干涉效应更强,使地震动高频成分显著放大。

图6 不同观测点反应谱谱比曲线

不同反应谱控制周期点(为0.1s、1.0s)对应的平台中点谱比随坡角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对于=0.1s的高频成分,当入射角大于20°后,平台中点谱比的放大效应对地形坡角较为敏感,大致随坡角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坡角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放大效应会减弱;此外,当坡角大于40°后,斜入射对平台中点谱比的放大效应明显高于垂直入射,最大值达到2.6,而垂直入射时放大系数最大为1.2。对于=1.0s的中长周期成分,平台中点谱比的放大效应对地形坡角不是十分敏感,且入射角度对长周期分量的影响也较小。

4 结论

本文针对10种不同坡角的凸起地形,利用人工合成地震动,以5种不同入射角度作为输入SV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凸起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倍数和反应谱谱比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规律,得到如下结论:①入射角度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重要影响,地震波以一定的角度斜入射时,地表大部分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大于垂直入射的情况,针对给定坡角,存在最不利的入射角与最不利位置,且最不利位置不仅与地震波的入射角度有关,还与坡角有关;随着坡角的增大,最不利位置由凸起台地边缘向中心移动;②在凸起坡角一定的情况下,地震波入射角对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影响十分显著,不但影响谱比的幅值,也影响谱比曲线的形状;斜入射条件下,凸起地表各关键节点大部分周期点的谱比值大于垂直入射,且入射角度对反应谱中的高频成分影响较为显著,而对长周期成分影响相对较弱。

图7 平台中点反应谱谱比随坡角变化曲线

综上所述,入射角度会对地震动参数的地形放大倍数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评估局部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效应或在建立地形放大效应的经验预测模型时,应考虑入射角度的不确定性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丁海平,于彦彦,郑志法,2017.P波斜入射陡坎地形对地面运动的影响.岩土力学,38(6):1716—1724, 1732.

杜修力,陈维,李亮等,2007.斜入射条件下地下结构时域地震反应分析初探.震灾防御技术,2(3):290—296.

郝明辉,张郁山,2014.凸起地形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地震学报,36(5):883—894.

郝明辉,张郁山,2015.相邻地形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分析.中国地震,31(4):656—667.

金丹丹,陈国兴,董菲蕃,2014.多地貌单元复合场地非线性地震效应特征二维分析.岩土力学,35(6):1818—1824.

李山有,廖振鹏,2002.地震体波斜入射情形下台阶地形引起的波型转换.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2(4):9—15.

李小军,廖振鹏,关慧敏,1993.粘弹性场地地形对地震动影响分析的有限元-有限差分方法.地震学报,17(3):362—369.

李英民,王丽萍,赵耀,2010.坡地地形对竖向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影响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30(5):156—161.

梁建文,张彦帅,Lee V.W.,2006.平面SV波入射下半圆凸起地形地表运动解析解.地震学报,28(3):238—249.

刘晶波,1996.局部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地震学报,18(2):239—245.

荣棉水,李小军,卢滔,2007.局部地形对入射P波谱特性的影响分析.西北地震学报,29(4):297—302.

王琴,陈隽,李杰,2008.斜入射地震波作用下地下管线的地震反应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5(4):283—286.

张伯艳,陈厚群,苏克忠,1999.地震波的入射方向对河谷岸坡放大系数的影响.水利水电技术,30(9):42—44.

张季,2009.弹性层状场地上凸起地形的出平面地震响应分析.天津:天津大学.

张郁山,赵凤新,2014.基于小波函数的地震动反应谱拟合方法.土木工程学报,47(1):70—81.

周红,高孟潭,俞言祥,2010.SH波地形效应特征的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5(3):775—782.

朱传彬,张建经,2014.SH波斜入射盆地地表的时域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10(4):834—841.

Zhou H., Chen X. F., 2006. A new approach to simulate scattering of SH waves by an irregular topography. Geophysical Journal, 164 (2): 449—459.

Analysis of Terrain Effect on the Properties of Ground MotionDue to Inclined SV Wave

Hao Minghui and Zhang Yushan

(China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 Beijing 100029, China)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impact of incident angle of seismic wave on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and response spectrum of ground motion of the topography by the finite element-finite difference calcu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transmission boundary, in which 150 working conditions from 10 terrain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when the seismic wave is obliquely incident at a certain angle, the peak acceleration magnification of most observation points on the surface is basical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vertical incident; ②in the case of calculating the aspect ratio of the model, the most unfavorable incidence angle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slope angle, and the most unfavorable position of the surface changes with the slope angle from the edge of the raised platform to the center; ③the influence of the incident angle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of the raised terrain is very significant, which affects not only the amplitude of the spectral ratio, but also the the shape of the spectral curve. The spectral ratio of most of the periodic node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vertical incident at the oblique incidence, and the incident angl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in the response spectrum, but not on the long-period component.

Terrain; Oblique incidence; Properties of ground motion; The finite element-finite difference

郝明辉,张郁山,2018.SV波斜入射下凸起地形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分析.震灾防御技术,13(3):552—561.

10.11899/zzfy20180306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7052)

2017-12-21

郝明辉,女,生于1983年。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结构抗震研究。E-mail:minghuimail@126.com

猜你喜欢

坡角入射角震动
坡角对双坡屋盖风荷载特性影响分析
光通过平行玻璃砖侧位移大小的分析
《伞面的坡角》同课异构探索
震动减脂仪可以减肥?
画与理
不同坡角引水渠道水力特性分析
光束通过三棱镜的偏折情况再探讨*
距离和的最小值公式及其应用
预制圆柱形钨破片斜穿甲钢靶的破孔能力分析*
振动搅拌 震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