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的阅读史
2018-11-13杨方超
文/杨方超
我喜爱书,是从孩童时代的好奇心开始的。小时候,我们家茶几下总摆放着几本书,父亲总会在晚饭过后津津有味地读几页,这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想要探究里面有什么好玩的东西。
外婆家有个大书柜,每天外公下班回来一有空闲便从书柜中抽出本书着迷地读起来。我在想:书中有什么奇妙的东西让外公因为看书把我也给忽略呢?
上了育红班,终于识字了。当时的课外读物是从同学那里接触到连环画,比如《西游记》《金刚葫芦娃》。看完之后我跟小伙伴们都热烈地讨论里面的人物,我喜欢孙悟空、他喜欢猪八戒,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相让。此时的读书仅仅因为好玩而读而乐。
阅读带我走向广阔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识字增多,到了三、四年级,自己对连环画逐渐失去了兴趣,对父亲和外公所读的书又觉得乏味。我开始苦于无书可读,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常觉得茫然,无人理解,更无人帮助……
突然有一天我们村一个在城里上学的男孩转到了我们班,他带来了有趣的《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从此,自己陷入童话故事中,读《拇指姑娘》,为这个漂亮小人儿的坎坷遭遇而心酸,最后又为她找到自己的拇指家族和幸福生活而满心的愉悦;读《豌豆公主》,自己羡慕公主的娇贵,也担心她的危险处境。让我感触最深的当属《灰姑娘》和《美人鱼》,从中我好像看到了自卑的自己。此时,我开始思考书中蕴藏的意义。这两本童话书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努力学习,将来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五、六年级的时候,读初中的姐姐可以在周末从校图书馆借书回来,我借此看了不少自己感兴趣的书。读《神奇的小魔术师》,我明白:世间原来也可以存在如此美妙的创造性!看到小主人公学习师傅刻苦练习基本功最终取得骄人成绩的时候,我深刻地感到:做任何事情,兴趣仅仅是前提,更重要的是付出汗水才能取得成功。读《红岩》,我感叹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力,很是敬佩!每读小萝卜头饥渴的探求阳光、绿色和小动物的生命时,自己的眼眶总是湿润的。读《我的自白书》,内心是沸腾的。不自主的是,我把《红岩》中的几首诗都抄录下来背熟了,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书读得多了,外公的书柜对我也产生了魔力。每次去外婆家,我都会抽出一本书躲在无人的角落津津有味地读,《中国十大元帅》《毛泽东生平》《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阅读开始融入我的生命,与书籍对话,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自在而舒展。
初中阶段,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自己开始接触名著。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我感到黑暗社会的残暴与不人性。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充满一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我深深入迷,晚上在宿舍熄灯后还点着蜡烛津津有味地看着,不觉已入深夜,听着舍友均匀的鼾声,想到明天还要早起自习,赶紧吹灭蜡烛进入梦乡,如此,连做梦都是书中的景象。
初二开始,我的作文屡次成为范文被语文老师读给她所教的两个班的同学们听。这让我获得了极大的自信,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对阅读也变得更加依恋……高中时期,课业的加重使我有点喘不过气,只有阅读,能让我感觉到自己心脏的跳动。此时的我不敢再看长篇小说,因为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耽误学业。实在憋得难受时就读《读者》《萌芽》等心灵鸡汤类刊物。
当然,自己也会在周末偶尔撇开作业尽情地读一部长篇小说,《雾都孤儿》,我感觉故事的色彩是一片灰蒙蒙,但奥利弗是善良的、忧郁的、倔强的,于黑暗中,心灵还保持得如此纯净,浑身闪耀着人性之光,在他的影响下,更多善良的人也被唤醒了……读了《乱世佳人》一书并看完了这部电影,印象极其深刻的情节是主人公斯嘉丽在最后面对夕阳迎风挺立说:“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我觉得此时是斯嘉丽最酷的时刻,从彻底的失败中,一个崭新的、成熟的斯嘉丽站了起来……读到此处,我感觉振奋,身为女性,也应当是坚强地、坚韧地面对生活中迎来的一切风雨!《飘》《复活》《简·爱》等名著都是在这一高压时期读完的, 读《简·爱》,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书中的主人公简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一生悲欢离合,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感到恐惧。我赞成简的这种说法,因为自尊、自重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坚定地捍卫公民的权利是一种自信和自爱!
上了大学,摆脱掉了高中的压抑,自己开始尽情地泡在图书馆中随性阅读。这一时期是自己的思想朝着多个方向无限延伸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平均每周一两本书的阅读量,让自己对写作发生了兴趣,受在大学当教师的姨妈的影响下,我建立了新浪博客,也开始阅读博文。此时自己虽然大量读着书,但在脑海中留下的却是数量的堆积而忘记了多做思考。所读之书也是随性而读,很杂乱却也充实。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我觉着生活就要不断地向前奋进,不管环境如何都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余华的《活着》让我体会到人生的变幻无常,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乐观的活着,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自己的生命;《穆斯林的葬礼》让我了解到世界上的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传统,更令人着迷的是书中新月和楚老师的纯真唯美的爱情故事,也开始幻想自己未来遇到的爱情。
除了小说,我开始迷恋散文,最喜欢周国平的散文集,感觉他的很多哲思能够更多的引发自己思考,相继读完了他的一个系列的散文集,之后又买了一本他的小说集,其中《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让自己看到了父亲深沉的爱,自己经常在读书时泪流满面。席慕容的散文和散文诗总有种超然世外的感觉;毕淑敏的散文则大多平实但引发思考,同时读完了她的一系列小说,感叹于她的人生阅历,参军、当医生、成作家;《刘墉全集》让我了解到为人之道和自己专业之外的专业知识,慨叹之余也让自己更加奋进。
四年的大学时光是自己的精神得到茁壮发展的时期。在阅读中,我找到了自信,找回了激扬的青春。通过文字,我宣泄出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痛苦和迷茫。我的心态逐渐变得平和,对未来的方向也渐渐明晰。
专业阅读助力工作发展
在充实的读书生活中大学匆匆而逝, 2012年9月,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活。在教书过程中,我越发的感到自己知识和经验的贫乏,为了学习优秀老师的做法,我开始在很多教育博客上穿梭,通过博客,自己知道了李镇西老师、吴非老师、朱永新教授。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式民主而又充满爱心,“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他的教育生活充满着诗意,让学生很享受也很快乐,这也真是自己应该认真学习的。吴非老师的书总能引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至于我们在教育中的发现和创造,最终也必然成为常识的一部分。”所以,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我也要多多地学习并养成正确的教育常识。
在雷夫老师的教室中,为了培养孩子们各种能力,雷夫老师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自己体悟、自我养成。比如,智力数学游戏、各种小制作活动、课外运动……孩子们在不断地试错中探寻到答案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兴奋感,并且从中体验合作的重要、坚持的快乐和获取真知的巨大成就感。这真贴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动手与智慧”,原来真正的现代教育有时是与时间无关的。
工作不到两年,自己决心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见识不一样的教育生活,持续半年每日早起、晚睡啃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考试用书,这次的准备经历竟没觉得多累、多枯燥,而是经常觉得津津有味,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也丰富起来。2014年9月,我走入了新的教育生活,校长非常重视教师们的阅读和成长。教学常识书籍、教育专著让我懂得,老师要始终把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不完善的人,老师要以平常、宽容和充满爱的心关怀学生的成长;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自律能力,跟学生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阅读,让我遇见了现在的自己!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阅读,我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