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8-11-13文王瑞
文 王 瑞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用教育家的观点说,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像获得利息一样;要是有了坏习惯,就像一辈子有还不清的债务,总得为它付出代价。幼儿爱模仿,可塑性强,因此幼儿期是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好习惯最容易形成的关键时期。可是,现在有些家长只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却很少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致使幼儿行为易出现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时行为习惯比较规范,但在家庭中习惯却比较差。甚至,幼儿的有些良好行为习惯还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反而引起周围成人的讪笑或制止,使幼儿对园内外不同的行为要求感到无所适从。仅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园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并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注重对孩子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往往不被重视。殊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家庭是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在学习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对子女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品行不端正,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力。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就越强烈。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改变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重幼儿认知教育、轻幼儿行为习惯培育的倾向。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也是由儿童行为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也是促进幼儿真正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家园合作的方法
(一)教师和家长要有正确的教养态度
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过度溺爱,放纵孩子绝不是真正的爱。现在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家中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归他(她)一人所有,家长对孩子只知道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孩子只知道享受。要让幼儿知道自己是家庭和幼儿园的一分子,在享受别人给予他(她)爱的同时,也需要有所付出。就像一位作家说的:“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他付出的爱被人们接受并珍藏时,孩子就会强烈地感觉到被爱的尊贵与神圣。”因此,应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如:在幼儿园帮助小朋友擦桌子、整理玩具柜、铺床、自己穿衣、系鞋带(大班),在家里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孩子在劳动中感知教师及父母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照顾,从而体会劳动的艰辛,并且使他们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师和家长要为幼儿创造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师和家长不能仅仅在思想上重视,而要为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行为习惯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他们在幼儿园和家里的日常生活、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吃饭、睡眠、盥洗、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技能和习惯的训练。教师和家长应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我常常听到孩子们说:“我想扫地,可妈妈说我扫不干净;我想洗手绢,可妈妈说会把衣服弄湿;我想洗碗,可妈妈说我会把碗打碎……”孩子有劳动的愿望,而成人没能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不少孩子正是因为从小被剥夺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一直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家长和老师因工作忙或过分溺爱孩子,包办代替孩子做他们那个年龄段应该学做的事,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孩子离开父母和老师,遇到困难往往就会不知所措。我曾见过一位新入园的五岁的幼儿在吃橘子时不知该如何剥皮,他说幼儿园的橘子和家里的橘子不一样。我问他哪儿不一样,他说家里的橘子是一瓣一瓣的,而幼儿园的橘子是圆的。我把橘子皮剥开,让幼儿看橘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他惊奇地叫道:“老师,原来橘子不剥皮是圆的,剥了皮里面是一瓣一瓣的!”接着,我又让他尝尝橘子的味道,他吃完笑着对我说橘子酸甜酸甜的,真好吃。从孩子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在家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由此可见,不论教师或家长都应让幼儿参与实践锻炼,通过感官亲身体验。教师和家长给予鼓励和指导,使他们有自信,产生参与实践锻炼的成就感。
(三)教师向家长传授教育技能,使孩子愿意与家长合作
为了使家长能熟记行为教育各阶段的教育目标,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个性特点,制定出阶段性的幼儿行为习惯要求,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会自觉地提醒幼儿按要求完成,并将行为习惯要求以直观、形象、有趣的图片悬挂在教室中,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一看就懂,激起模仿操作的愿望,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同时,配合阶段性训练的内容,在家园栏中设置专门的栏目向家长传授各种教育技能。如:怎样让孩子掌握穿衣的方法?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要求。提醒家长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应根据孩子的成长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导方式,以适应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换句话说,幼儿的好习惯就像花儿一样,需要家长耐心地给花儿浇水施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理解,工夫到了,花儿自然会开。
(四)指导家长创建适宜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鼓励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培养这种行为的环境。当班级环境激发幼儿产生积极行为后,家庭环境的不良设置则又有可能引发幼儿产生不良行为,完全抵消了幼儿园教育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家庭行为习惯教育的突出要求是家长必须具有高度的教育意识,根据社会对其成员的行为规范要求,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随时随地、自觉地发现教材,捕捉时机,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由于家长和教师的角色不同,加以教育专业知识和经验、个人的自身素质修养不同,家园之间往往出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产生分歧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互相尊重、加强沟通、互相学习。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更多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协同家长为幼儿创造一种适宜的生活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小颖的妈妈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照顾孩子,可孩子调皮,总是给她添乱,她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事,心情不好,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我们结合她家的实际情况给她建议:要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行为界限,防止发生意外。当孩子想画画时,要引导她学会在桌上铺一层报纸才开始作画,避免画笔弄脏桌子;当孩子想玩沙时,要让她在小鞋子外罩上塑料带,防止沙粒钻进鞋子。家长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行为界限,就是防患于未然,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而不要等事情发生后才教训孩子。在孩子做得好时要及时表扬,告诉他们哪里做好了,父母为什么感到高兴,并将这个信息经过家长和幼儿园的相互反馈,直接传递给幼儿,这样,幼儿的好习惯就会慢慢培养起来了。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和教师有目的、有方法地共同配合,并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正确引导,灵活运用,定会结成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