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的记录与理性的思考
——浅析纪录片《高考》

2018-11-13苏明哲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生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复读生衡水表现手法

苏明哲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选材独到

(一)典型样本

衡水中学是一所有着传奇般升学率的学校,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全方位无死角规定了学生们每天的生活学习。何时上课,何时用餐,何时休息,具体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其独创的“跑操”也被全国其它学校竞相模仿。

毛坦厂中学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被誉为“高考工厂”的这所学校拥有2.4万名学生,其中复读生占百分之三十以上,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在1.2万左右。与衡水中学类似,毛坦厂中学的学生同样争分夺秒,甚至连每天吃饭的时间都只有短短10几分钟,被老师监管和责罚也是家常便饭。由于考生众多且集中,毛坦厂附近常年居住着千记陪读家庭,形成了一所独特的“高考镇”。

(二)典型人物

优秀人物能催生出优秀的纪录片,以《毛坦厂的日与夜》为例,片中有两对主人公,一对是复读班班主任程晓东与他的学生何飞,另一对是学校的保安吴俊和他的儿子吴世康,他们之间的关系分别是师生和父子。

程晓东老师身上的独特性与典型性在于,他会时刻与学生斗智斗勇,如看监控,叫学生家长来谈话等,何飞曾多次因为成绩上不去压力大等原因压力极大,甚至情绪崩溃哭泣,程晓东也想尽各种办法对其进行开导。而吴俊与吴世康父子之间,则代表了如今中国大多数平民阶层家庭的现状,父亲吴俊为了儿子高考而来到毛坦厂中学当保安,全家人把希望寄托在了吴世康身上,为了就是他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吴世康成绩的一度下滑也让吴俊焦急万分。《高考》通过记录和描绘这些人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使这些细节很容易使观众产生代入感,极具独特个性和情感,这是这部片子做的十分成功的地方。

二.表现手法

(一)纪实表现手法

《高考》作为一部纪实型纪录片,在艺术创作上,也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审美造诣和价值。五集系列片中,均采用了集体形象和个体形像相结合和记录手法,即每一部分中,影片都会选取一个特定的叙事角度,通过这个角度每个被拍摄者聚集起来共同构成的被拍摄集合,同时又会在这个叙事角度内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单个被拍摄者来具体叙述他们的故事,以集体的“群像”为影片丰富叙事线索和铺陈背景基调,以个体发展来阐述主题思想和引领故事进展。

(二)“白描”表现手法

《高考》中最具特色之处便是通过如饮白水一般平淡直白的叙事方式,用真实的画面记录配以人物同期声将真实的广大高考学子现状展现出来,直白的叙述方式却十分震撼人心,具有非凡的艺术效果。

三.艺术特色

(一)真实性

系列纪录片《高考》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所不同的是,每集都讲述了不同社会层面关于高考的故事。开始的毛坦厂复读班是高考中的特殊群体—复读生。由于复读生大部分都是高考的失利者,因此,他们的心境与应届高考生有着微妙和复杂的差别;而久牵的孩子们代表的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面对高考,他们最大的挑战就是自我选择:是离开从小生活的上海回乡高考,还是放弃学历留在上海打工,抑或是接受更加具有突破性的挑战——申请UWC留学,这些都是他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大山里的孩子代表着中国的贫困群体,刘洋洋的叔叔为其大学学费四处奔波,而刘洋洋高考的最大动力就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留学群体放弃高考的举措,代表着中国高薪人群时下最潮流的选择;泉源高中实验班试图用非同寻常的教育方式挑战高考;北大附中校长的改革也面临困难;创下衡水高中神奇升学率的校长更希望以“激情教育”模式在石家庄精英中学再创高考辉煌。

四.结论

纪实性纪录片《高考》,无论是从选题选材,拍摄角度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可以称得上是近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上乘之作。其成功不仅在于主创团队的辛勤调研,更在于其独到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将“高考”这一极富争议性的话题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和深刻思考。

猜你喜欢

复读生衡水表现手法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衡水专场(二)
卷首语
Technology and Our Life
厚重感
关于高三复读生心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高考故事:我和复读生
石家庄衡水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