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论

2018-11-13

党的生活(江苏) 2018年1期
关键词:聘任制公务员精细化

陶文昭:自我革命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关键一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自我革命要奔着问题而去。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是全方位的革命,是全过程的革命,自我革命精神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当前最为突出的重点就是,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的气魄全面深化改革,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要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尤其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自我革命要多用、常用、用够、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尤其是自我批评的武器。自我批评要一日三省,要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全面深化改革要勇于自我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我们一定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要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就要勇于自我革命,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

唐皇凤:精细化治理的内涵和动力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精细化治理就是秉持精细化的理念,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的过程推进和精微的治理技术,实行基层治理从传统的一体化、单一化、整体化、结构化向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转变,由被动回应转向主动适应,达成治理的精准、精细和精致目标。

城市精细化治理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精准掌握基层的动态信息,以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二是通过全面了解城市居民的真实需求,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其内在构成要素大致包括服务为先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协同化、治理手段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治理标准的规范化等。

近年来,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体制日益呈现出精细化智慧化的趋向。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动力来自于规范权力运作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政治目标,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精细化治理在实践中可能会导致过度治理和治理真空同时并存的窘境。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精细化治理是自上而下行政动员的体现,而非自下而上居民利益诉求、偏好表达的体现,这使得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的现实和自治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难以实现。

美好城市必须是高效的,但也要为自发性、偶然性和社交性保留空间。如果排除所有的随机性因素,就可能会将它们由丰富多彩的生物体变成沉闷的机械自动装置。美好城市必须是开放而高参与性的,能为缺乏自我组织能力的城市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关键是通过有效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的安全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最终服务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周其仁:创新的最优单位是“群”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创新靠什么?靠发现、靠观察,全是头脑在运算。所以,哪里解放人的头脑,哪里对人信任、对头脑信任,哪里就会成为创新的集中地。

创新强调的是精神状态,而非死的知识。创新很重要,但是创新的障碍可不小,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妨碍因素需要破除。其一,中国文化的从众问题比较突出,不鼓励“出头”。虽然每个人都有创新的可能,但是真正激发万众创新要有非常深的人文主义背景。其二,经济水平不高。创新是没有准确规划的,“家无隔夜粮”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现在很多公司为什么不敢创新?因为利润太薄,而且这是一个正反馈的机制:利润越薄,越不敢创新,越不敢创新,“追兵”越多,利润摊得越薄,所以永远在“红海”里挣扎。其三,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利用了后发优势,我们的思维就是追赶思维,在追赶当中完成创新。其四,不够自信。我们要大力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头脑。你只有相信未来,才会敢闯敢拼,否则就越来越保守。其五,组织障碍。高度组织化,层级分明,这是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可能成为障碍。所以,现在创新的最优单位是“群”——意气相投的一群人。腾讯怎么搞研发?基于“赛马机制”,一个任务同时十几个小组在做,相互竞争,做出点名堂的话,再拨更多资源。很多任务不是老板提的,而是自发竞争出来的。

“群”里三个东西很关键:一是氛围,每一天、每个礼拜大家都要碰撞出点新东西。二是要有一定的“密度”,质量比较高的人才、元素汇到一起,产生高频互动。三是文化,要有宽松的、利于解放生产力的文化。

唐星月:公务员聘任制“鲇鱼效应”未发挥出来

■相关研究者

有人认为“聘任制”的引入,是公务员任用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从调查看,在各省的试点和具体实践中,公务员聘任制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临时工心态”。从当前各省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及开展情况来看,许多聘任制公务员存在身份认同的危机感,不少聘任制公务员在工作几年后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方向感,这成为聘任制公务员辞职的一个重要因素。

聘任制公务员聘期一般为3-5年,很多聘任制公务员普遍存在“临时工心态”。相比委任制公务员,聘任制公务员丧失了稳定性的优势,聘期满后去向不明。他们中很多人因缺少体制内的“晋升通道”,缺少一种安全感,从而滋生“临时工”情绪,虽然在体制内工作却没有体制内的归属。职业前景不明朗造成聘任制公务员报考积极性不高、离职率高。

公务员聘任制主要目的是激励其他公务员,促使他们产生危机意识,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进而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行政效率,在公务员队伍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即“鲇鱼效应”。

从各地试点成效来看,聘任制公务员确实是条“鲇鱼”,但游离于体制外,此效应并未真正发挥出来。部分聘任制公务员表示,其面临的工作挑战并不大,更多的压力是来自外界的环境与人际关系。有的人在工作中就配合不顺畅,与单位其他人员协调工作时,其意见得不到重视。同时,由于聘任制与委任制公务员晋升渠道割裂,即便聘任制公务员工作做得再好,也无法对委任制公务员造成晋升压力,导致以“鲇鱼效应”为初衷的聘任制改革无法发挥效用。

猜你喜欢

聘任制公务员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在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
公务员聘任制能否打破“铁饭碗”
聘任制能否真正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