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2018-11-13乔燕妮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124
乔燕妮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124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00万,而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的智慧社区建设的工程。
一、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概念
智慧社区养老主要是以社区为依托,通过运用云计算数据平台、互联网、传感器等技术把社区老年人、社区资源、社会组织整合,采集社区信息、分析社区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监督服务质量、汇集服务反馈,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数字化服务,提供专业的需求服务,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碎片化”养老模式,实现了养老服务内容、方式、渠道的整合。
二、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智慧社区最早是有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它将社区的老人、社区的医护人员以及政府、社会服务组织链接,构成一个整体,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国内对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提出相对较晚,最早在2007以“数字化养老”的概念提出,随后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的概念,2011年出现了“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又提出了“网络化养老”的概念,进而发展成了“智能养老”、“智慧养老”。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学者们多集中于建设性方面的意见提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理论性论述,还有学者从社会居家养老的模式探索以及社会居家养服务平台的建设等进行了相关讨论。另外,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基于此,深入分析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制约因素及未来路径的相对较少,尝试提出破解路径等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有助于推动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制约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因素
(一)政府角度:政府缺乏有效的智慧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涉及到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落地等诸多领域,涵盖政府部门、技术机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诸多利益群体。
(二)企业角度:一方面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企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以及彼此技术不兼容造成无法互联互通,企业投入前期成本高,占用资金周期长,对于企业投资者也是制约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在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方面减弱,不利于智能社区养老服务的推广,阻碍了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帮助老年人进行决策分析,为其提供更精确的服务。但是对于智慧社区为老年群体带来的弊端并没有分析,具有片面性,例如考虑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产出,有谁投资为其建设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谁来运营?另外,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运营资源和服务资源做高效链接,让服务更精准;如果智慧社区数据分析出现问题,权责归谁问题,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
四、推动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路径
构建起一个“政府主导、专家论证、企业支撑、居民参与”的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格局,调动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深度参与。政府在其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要主动为各方的参与搭建平台。只有构筑起一个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有效衔接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社区服务信息资源集成,共建共享,才能构建起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适宜的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另外,要从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出发,梳理、整合并优化包括个人、社区组织、社区团体和机构等在内的社区资源,将智慧“社区资源”与“服务需求”有机对接,加强同质性资源间的合作,挖掘和整合异质性资源,实现社区资源有效配置的综合化与多元化。老年人的认知特点,相关科技企业在开发智慧养老的信息通信产品时应该对老年人的技术接受度多加考虑,要不断研究老年人群的需求特征,开发更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贴近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智慧养老新设备。最后,社区可开展有关智慧社区老年人使用科技的课程,加快智慧养老服务设备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推广与应用。
五、总结
国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方面的研究随着养老问题的凸显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引入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却很少。对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往往阐述其优势等,对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将智慧社区与社区居家养老相结合,并由此构建科学、完整,切实可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是未来“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