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浅析

2018-11-13朱腾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古希腊苏格拉底美德

朱腾

(武汉东湖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理论使古希腊哲学家的观念从自然的局限性中解放,开始思考新的人类社会伦理问题。苏格拉底不断地在思考善和美德的来源和意义,并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从实践中继续思考着。对美德本质的描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他在思考中得出了知识和美德密不可分的结论,知识是获取美德的钥匙,也是美德的基础和本来面貌;美德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依靠其他的概念才能合理存在,这个概念就是知识,相应的知识对应相应的美德,无知的人即是无德。这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的本性和道德的本性是相符合的。“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对整个道德哲学观念的主旋律。

1 美德的定义

美德指的是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不仅指人的性格优势,也可以说美好的事物或是积极的心态。早期的美德因时代和社会需求不同,和现在的美德有很大的差别,古希腊把智慧,勇敢,正义,节制这四种作为主要的美德。古希腊时代已经有了群体思维概念,和动物不同,人类作为群居生物无法脱离集体生存;在这个集体生活的社会,会产生某些被大众认同的行为规范或是品性,也就是后来称为的美德,美德是会随社会和时代变化的。在荷马时代的背景下,最有价值的,最需要的共同品性就是为维护国家和社会而奋力作战。在荷马史诗中,美德被用来指人的优良品质,即能让人们胜任他们角色需求的性格或精神,尤其是勇敢和奉献,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力量的体现。

2 美德和知识的关系

苏格拉底在论证自己观点是,对当时社会的四种美德: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解释和分析,他认为这四种美德分别对应四种知识,不通过知识,这四种美德无法独立存在,本质即知识,由知识产生而来。智慧指的是辨别是非真假和善恶的能力,能够认识世界和自己,但是这种能力离不开思考,而思考无法独立于知识,因此,有智慧的人必须充满学识且善于思考;正义是勇于面对并批判社会所不能容忍之事,这种美德同样需要正确判断并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知识,才能获得明辨是非的标尺;勇敢是不怕面对困境,不怕危险,对任何事物都能理性地勇敢面对,但是勇敢需要智慧,无知者的无畏只是单纯的鲁莽,通过知识了解之后用策略和勇气解决问题,闯过难关,才是真正的勇敢;自制即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就连孔子也曾经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通过学习知识,如何能有严于律己的知识,如何有自我约束的概念?因此,他认为美德源于知识,所有美德的共同点来自知识,美德失去了知识无法单独存在,故而论证:“美德即知识”。

3 美德和教育的关系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在古希腊时代,他的这种主张不仅与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相违背,而且把道德定义赋予了一种普遍的、同一的含义。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把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没有人能够生来具备符合当代社会的美德。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我们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美德,而获得并掌握知识的最佳方法便是接受教育,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苏格拉底成为一名教育家的原因,除了在实践中论证自己的观点外,也能够使美德更加深入社会,广泛传播。苏格拉底相信通过教育,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能够培养美德,他坚信教育能使无知者重获新生,无德者即无知者,所以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指的是理性的智慧,苏格拉底说过:“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美德。”他认为美德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只是在出生后被遗忘了,回忆起这些善的知识,重获美德就是人生的最大目标,即获得知识。教育是为了通过引导让无知无德者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是教授生存的技巧,而是传道授业解惑,步步引导,让人重获美德,也就是:重新认识自己,在苏格拉底的理念中被称作:“灵魂转向”。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是有杆秤的,不会刻意去扬善祛恶,大是大非面前还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如何更进一步,就是对知识的理解了,认知影响人的行为,我们的德行来自知识培养和道德教育。一个人如果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恰好证明他并不能很好地分清善恶,不如说,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却选择了恶,思维上就是自相矛盾的。有知识的人可以很好地分辨是非,无知是为恶的根源。如果接受了教育的正确引导,人们就不会选择鲁莽行事,或是被自已的欲望所控制,或被外在扑朔迷离的流言所迷惑。所以,人就可以避免放弃求善而陷入放纵自我,善恶不辨的误区。苏格拉底相信,既然天性决定人该有美德,就一定会有方法来实现,而他就在寻找这种方法。既然美德源于知识,所有美德的共同点来自知识,那么就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取知识,进而发掘出内心的美德天性,重铸美德。有些人缺乏美德是因为欲望的膨胀或思想的迷惑影响了内心的理智,导致不理智的行为。所以,恢复理智本性,培植美德,可以通过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来实现。

4 美德的变迁

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中说明了他认为人们该具有的美德,他同时为证明美德的普遍性和同一性而努力着,对于美德的定义,苏格拉底根据古希腊时代的社会提出了这样几个方面:(1)有了善意才有了友爱。智慧、知识、善和友爱密不可分,而且友爱是以它们为依据的。(2)一切美德的基础源于自我控制。不自制的人会深受情欲影响,他们可能会不行善事,甚至依照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是非不辨,伤害他人,远离知识和智慧,这样的人显然是丧失了美德的。只有在知识的引导下合理控制欲望,并以适度的方式满足欲望,人才会获得最大的快乐。(3)认识到困难依旧无所畏惧地面对才是勇敢。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但勇敢并不是鲁莽,而是一种受智慧支配的,理性的行为。勇敢和智慧不可分割,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要面对的困难是什么,通过智慧与勇气解决问题才是勇敢,真正勇敢的人,都是通过谋略来应对危险的,不假思索的勇猛只能叫鲁莽。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美德”需要与一个人的角色相符合。特殊的美德是一个人的特殊身份。举例来说,如果是一个军事统帅,就要有统帅应有的美德;如果是一个战士,又需要具备不同的美德;如果是一个医生,就有作为医生的美德。今天的道德观念总体上受普遍主义的影响。普遍主义让人们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人。因此在道德的定义上,社会也要求人在道德上具备同样的道德责任,具备同样的道德品质,用社会共有的道德标尺来衡量。但这只是理论灌输给我们的观念,实际作出道德评判时,并不完全是这样,感性因素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认知和判断。而我们的感性因素,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们观念大不相同。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理念,因身在古代希腊,不能纵观历史,因而存在着个人思维方式,立场,社会,时代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可以被称为是萌芽理念。但正是这些萌芽理念,使得后来哲学教育和知识教育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开阔了后来哲学家们的思维宽度,使他们兼顾了自然和人文,认识了道德和知识的关系,以至于后面出现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在古代希腊就已经思考到正确的方向,在当时的政治和时代背景下是非常不易的,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美德和知识的关系,在教育中拾起内心的美德,让科学和美德深入心灵。

猜你喜欢

古希腊苏格拉底美德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助人为乐是美德
苏格拉底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