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困境与解决路径
2018-11-13陈泠璇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陈泠璇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233000
一、引言
2015年,最早的“普惠金融”的概念被联合国提出,顾名思义,即是构建目标为弱势群体的、普及面广、指令高且价格合理、途径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主要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目标为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群体,如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收益率微博、抗风险能力弱的产业,收入低下、难以满足日常所需的人群和小微企业。第二、提供各种基础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储蓄、贷款、金融产品投资等,并确保价格公正、操作简便。第三、强调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推动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化发展。
根据我国国情,农村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外加城乡二元体制等其他因素,导致了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置分行分支的成本过高,缺乏主动性,故农民难以获得基础性的金融服务。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愈发关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与优化。2014年,国务院颁布文件,大力着手金融服务“村村通” 工程的实施,次年,便提出了宽带覆盖率超过98%的目标,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必要性。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农村普惠金融是金融体系发展的主要瓶颈,另一方面,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是引领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必然举措。
故本文以农村普惠金融为视角,探析农村普惠金融的作用机制,发展困境,最后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内涵
(一)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农民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广度是指覆盖面广、服务容易获得;而深度强调的是形成有效的信贷防控机制。通过农村普惠金融深度和广度的目标,可以实现以下内容:一是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基础金融服务,满足人们资产保值、投资等多方位需求,缓解突发事件的影响,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就业率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减缓贫富差距。
(二)农村金融传统方法的问题与新市场的变化:农村金融传统意义上主要强调三方面:一是重视放款贷款的规模与数量。资金流向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发展,不愿意增加对农村的注入资金;二是只强调农村农业部门的投入,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农民的收入来自于非农业生产,但农村的非农业生产部门难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因而呈现出部门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三是忽视农村的储蓄能力,农民具有很高的储蓄意愿,如果加以动员,将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的可流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以下特征。第一、鼓励农民储蓄;第二、农民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政策环境的支撑;第三、强调创新机制,信息协同。
(三)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难点: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依赖于市场与政府的协调合作,但是市场失灵和政府资源配置的失灵往往是体系构建的两大难点。市场失灵主要由于不确定性因素、信息不对称、高额的交易成本所引起。农村经济的发散性,产业化程度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使得风险系数高。金融机构与农民间信息不对称也常常引发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此外,农民的贷款需求小,交易频繁,加大了交易成本。政府的失灵主要源于过度干预、寻租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三、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困境
(一)农村金融的覆盖面较低:由于将金额机构的支行建立在农村的收益率低,投入成本高,一般商业银行很难主动向乡村投放资金。同时,大部分的银行分支也设立在乡镇、县城,很难辐射到偏远的乡村一带,布局集中,扩散力和影响力弱,覆盖率不高。此外,就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而言,主要服务的群体仍然是乡村的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等,农民的贷款率低下,且贷款额数额小。一些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民的信贷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因此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二)金融创新不足。目前农村的金融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都比较传统,未能精准根据农村的发展特征、农民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精准度不高。此外,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得以实现,但技术创新有两大瓶颈,一方面,农村市场缺乏人才,竞争机制发展缓慢,产品单一、服务僵化,阻碍了产品、服务供给的创新与改善,业务扩张能力匮乏,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带给了金融行业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挑战,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削弱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和提高更完备的服务。
(三)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不够、法律体系不完善: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等衔接不到位、协调不恰当,导致了彼此的发展并未相互促进。国家颁发的一系列金融政策的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比较弱。此外,在农民贷款的抵押机制方面,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一大制约因素,由于宅基地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在法律上尚未完全明晰,因此农民存在抵押困难的问题。
(四)互联网金融行业尚不规范,金融知识普及度低。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了金融行业朝着更快捷便利的方向演进。但由于互联网行业缺乏管制,风险性较大,如网路诈骗案件的屡见不鲜等,所以偏于传统保守的农民很难接受互联网金融提供的服务,对其充满了不信任感。此外,大部分的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低,金融知识匮乏,面对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往往无从选择。
四、政策建议
(一)在制度上,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扮演辅助的角色,从而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鼓励有序、适当竞争,营造有序的、利于金融行业发展的稳定环境,增强创新活力,加强风险管理,从而提高金融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接着政府通过办法一系列文件,引导产业发展、加大金融支撑力度,引导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合理构建。加强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完善国家的征信体系和农村的担保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从而降低行业风险,提高稳定性。同时强调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利发挥国有资本的资金优势和社会其他力量,加快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设发展。
(二)在技术上,发展数字化普惠金融,提高运营效率。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手段,推动“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信息获取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信息的完善有利于风险甄别,风险的防控有利于运营成本的下降,服务范围的扩大由于增加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也可以帮助缓解城乡差距,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移动设备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赋予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条件。此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顺应时代变迁的选择,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的必然要求,通过完善支付结算系统、丰富金融机构体系等,拓宽覆盖面,为农村普惠金融创造基础条件。此外,普惠金融的发展也需要政策的帮扶,因此在税收补贴政策方面,予以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和小微企业的补贴。并对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此外,作为普惠金融的主体,金融机构应当加大对金融产品、服务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其的信任感,通过不定期的金融讲座、乡镇宣传等方式普及基础的金融知识,提高农民甄别与选择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参与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普惠金融是指目标为弱势群体的、普及面广、指令高且价格合理、途径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体系。它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基础金融服务,满足人们资产保值、投资等多方位需求,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就业率提高和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的问题,我们应该:第一,在制度上,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扮演辅助的角色,从而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在技术上,发展数字化普惠金融,提高运营效率。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手段,推动“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第三年,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扶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