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文语言异同反映出的文化特质
2018-11-13杨帆
杨帆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结晶,它凝结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发展方向受到文化的引导,所以,文化的差异与相同,就会使得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异同点。因此,探究中英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特质,对于不同语言的习得来说意义非凡。
1 宗族等级观念
在西方家庭中,家庭成员间常常以彼此名字称呼,而在中国家庭中,往往是按照辈分称呼。同时,西方社会中对于亲戚的称谓种类较少,而中文中对于亲戚的称谓纷繁复杂,比如说:cousin这个词,可以表示“表亲”或“堂亲”,是不分父系、母系,并且不分性别。中文中有与之相类似的一个字——“从”,它表示“堂房亲属”,如堂弟,就说成是“从弟”。然而表示“表房亲属”的字,古汉语中几乎没有。
这背后反映的是中英家庭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家族观念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家族”,往往都是家族群居生活,家庭规模很大,这样的一种家族构成形式,就类同于英语中的“extended family”。“extended family”(延展家庭结构)是相对于“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结构)来说的。“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也就是由: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而“extended family”比核心家庭的范围再扩大一点,包括“叔叔、阿姨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中国传统家庭均以延展家庭结构为主,而英国家庭以核心家庭结构为主,正因为大部分英国家庭中处于同一屋檐下的亲属较少,所以并不需要那么冗杂的家庭称谓,相对来说,由于中国的“大家庭”观念,需要分类清晰的家庭称谓来区分不同血缘关系的亲属。
另一方面,中英文化中的等级观念也可以在语言中体现出来。不同称谓多与职业、身份是相互联系的。在英语中“president”一词能表示很多职务,如:总统、国家主席;(机构、俱乐部、学院等)的会长;院长;主席、银行行长、总经理、董事长等,然而在中文中不同机构的负责人的称谓非常明确:某厂长、某会长、某行长等。
这反映的是由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尤为突出的等级观念,当然西方社会固然存在等级观念,只是这样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更为突出,《论语·八佾篇》可以佐证:“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季孙氏竟用八佾的规格在自家庭院中演奏乐舞,他这等违礼法的事情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去做呢?足以见得,儒家对于等级身份观念极为重视。不仅如此,由西周开始,一直影响到今日思想观念的嫡长子继承制,都是在家庭中对于等级、身份的强调。再看对西方主流思想产生影响的几个大事件,比如“文艺复兴”强调“人“;“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独立思考”,折射到当今西方社会,就是对于“individual”的强调。如前文提到的“president”的多种含义,可能更多的是表达对于对方个人的尊重,对于等级的强调则稍弱。再联系到上文的家庭称谓,西方家庭也可能是出于对“individual”的尊重,而直接称呼姓名,弱化等级关系,而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强调一种群体性,大于个人。
还有一点,就是敬语和谦词,这是中文称谓体系中很庞大的一部分。比如,对别人称比自己年龄大的家人时,要冠以“家”:自己父亲叫做“家严(家父)”,自己母亲“家慈(家母)”,家兄、家叔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家人则冠以“舍”:弟弟叫“舍弟”,妹妹叫“舍妹”,侄儿叫“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如令郎、令尊、令爱等,数不胜数。相比于中文中的敬谦辞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英语中的敬谦词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对于皇室的称呼中,且数量很少。
2 女性地位
在希拉里的败选演讲中,她提到了这样一句话:now,I know we have still not shattered the highest and hardest glass ceiling(现在,我知道我们还没有打破那最高和最坚硬的玻璃天花板).其中的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在英语中用来描述社会中女性群体以及少数群体在职场的地位受到限制,因而即使能力很强、经验十足也无法晋升到组织高层。而在中国社会中,也有一句流行的俗语: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俗语都体现了女性地位相较于男性来说是比较低的。
从字词上也可以体现出这一点。英语中有一些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词语,例如Feisty争强好胜,常常用来形容活力四射的女性,曾同时用来形容男性和女性,含义并没有很大差别,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词更多用于女性之后渐渐含有了贬义,暗含“强势、令人心烦”之意。中文中“女”字偏旁的字,有很多带有贬义的味道,例如:奴、奸、嫉、妒、妄等。
又比如说,英文中以everyone/everybody/nobody等作为主语的陈述句,它们的反意疑问句的主语用he或they两种都可以,但是没有she。例如everyone has attended the dinner, hasn’t they?/hasn’t he? 类比到中文中,如果人称代词指代的对象同时有男性和女性,就用“他们”,而“她们”却不适用。女性往往是被忽略的那一方。
这些语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西方文化中的共同点,女性地位较低。在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数时间人们持有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西方社会亦是如此。基督教对西方主流思想影响颇大,然而曾有学者指出,基督教在男性女性地位上存有一定的矛盾,它既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却也有妇女比男性低一等的思想蕴含其中。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学,然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在“三纲五常”中,提出“夫为妻纲”这一条。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如今中西方社会(部分地区)中存在“冠夫姓”这一传统。
3 构词特点
与文化有关的构词方式在中英文中都有体现,比如前文提到的“女”字偏旁的构字方式。还例如说:中国人以上为尊,以下为卑,于是就有了:皇上、高贵、低劣这样一些称谓和形容词。英文中也有类似对于上、下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比如前缀“sup”有“上”的意思,由此衍生出supreme至高的、重要的;superior优秀的、出众的等褒义词,而前缀“sub”有“下”的意思,衍生出:subpar欠佳的,诸如此类的词。而很有趣的一点是,中英文中对于出现多余器官的短语常常具有喻义,例如中文中的“三只手”表示小偷,英语中说一个人有两只左手或两只左脚,表示“笨拙”的意思。同时这又牵扯到“左”“右”的感情色彩,汉代贵右贱左,《汉书·周昌传》中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所以在当时“左迁”为贬官,“右迁”为升官。同样在英语中,如前文所提到的两只“左”手与两只“左”脚;还有lefthanded compliment是暧昧的恭维话,right-handed fault/fault on the right side是可原谅的错误。中英文中部分词语词组对于“左右”都有感情色彩。
4 结语
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通过分析比较中英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探究其背后反映的中英文化特质。学习中英文化与学习中英文相辅相成,所以由发现语言现象层渐深入至学习中西方主流文化思想,对跨文化语言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