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殡葬与中日殡葬对比

2018-11-13江余裕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火葬火化公墓

江余裕

(北京阿美迪亚科贸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日本的殡葬业相当发达,如何分析日本的殡葬行业?从文化方面来讲,日本殡葬文化的轴心是佛教。从殡葬理念来讲,又是由神道所支配。从殡葬的现代化看,火化率为99%,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 日本的殡葬文化

1.1 日本殡葬

日本从公元7世纪以后,佛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较高的人去世后采取佛教法式送葬,特别是到了江户时代,贵族佛教化的葬礼被贯彻得很彻底,戒名、牌位、石塔,以及华丽的送葬品开始商业化。

1.2 家族墓地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尽管火葬的比例不断增加,家族墓地仍然很广泛,典型的标志就是该墓地的墓碑上写着“xx家”。二战后的昭和23年(1948年),实施了新的民法,把家族的概念从直系制改为夫妇制。但是,家墓的继承却属例外,先祖祭奠的继承人仍然是长男制。

1.3 公园墓地模式

日本的公园墓地是从大正12年(1923年)开始的,东京都从明治时代(明治7年)起开辟了6处神葬祭用的陵园。公园墓地的最大特点是一改过去土质坟堆的做法,采用了墓碑。使用石材作为墓碑,结实而长久,对逝者的怀念的祭拜也可以永久化,迎合了当时文化的需求。

1.4 日本葬式(葬仪)

日本的葬仪形式按照宗教以及宗教流派的不同有10余种之多。葬仪的陈列安放:送别房间用白布覆盖,祭坛位于中央,安放牌位(逝者照片),周围是鲜花与送帖。参拜者站立两旁。

1.5 火葬的普及

日本的火葬率世界领先,超过99.9%。明治维新以来,火葬开始逐渐普及。普及火葬的原因是因为传染病,在明治17年规定患传染病的死者必须采取火葬,为了对应火葬而建立了专门的火化场。

1.6 现代殡葬

升级版的公墓则将传统寺庙改建成了地下多层建筑,像立体停车场,传送装置将存放的骨灰盒传送出来。建筑里面功能齐全。

1.7 “身边供奉(手元供养)”

选择“身边供奉”的人们,是在故去前辈火化时,要求留下一点遗骨,留在家里供奉,有的还把遗骨加工成工艺品放在身边。

1.8 殡葬的产业化

1948年开始有了殡葬的互助会,是新型殡葬业的诞生。日本殡葬特点:(1)产业化:殡葬业的企业实体称作“葬仪社”。总体殡葬的关联企业规模达到6千家以上。(2)服务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有创意的葬仪,祭坛的布置设计风格,葬仪流程、葬仪音乐等配套的人性化等。

2 中日殡葬对比

殡葬业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行业,参考学习日本的殡葬文化和发展,对我国殡葬改革的深化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2.1 行业规模

殡葬行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遗体处理:指处理尸体,包括了火化;(2)墓地服务:包括了地葬、墓地销售等;(3)殡仪服务:指举行出殡葬礼等服务;(4)其他殡葬产品。

根据2014年的统计,中国每年死亡人数约为974万,全国殡葬服务机构总数4382个,殡葬就业人数80768人,公墓数量1567座。殡葬业市场规模700亿元。

日本每年死亡人数约为130万,全国的殡葬企业6000余家,事务所1万余所,殡葬就业人数16万8千人,墓地总数28万处,殡葬业年营业额2万7千亿日元(约合1600亿人民币)。

对比:中国年死亡人数是日本的7.5倍,而殡葬就业人数和市场规模都不到日本的一半,可见中国殡葬业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2.2 立法、政策

中国的殡葬政策方面目标明确,提倡和谐社会,移风易俗,生态环保,文明节俭,厚养薄葬,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等。理念方面以“死有所葬、葬后有祭、祭后能安、和谐自然”的公益为核心。但是,中国《殡葬法》尚未进入立法程序。

日本的殡葬法简称《墓埋法》,是火葬以及墓地和骨灰堂等殡葬行业要遵守的具体法规。例如规定了死亡证书,以及必须有地方政府的火葬许可,火葬必须在许可的火葬场进行等。

对比:法治殡葬和德治殡葬相结合是推动殡葬改革和保障殡葬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殡葬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如何找到法制与民俗之间的平衡结合点还有难度,亟待立法并完善法规制度,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并推出相应政策。

2.3 殡葬理念与生死观

中国殡葬传统意识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伦理体质,浩瀚而复杂。一方面“灵魂不灭、入土为安、树碑立传、阴阳共生”等丧葬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还受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的祭奠礼俗和文明方式也正在被逐渐接受。

日本的生死观,一方面原始的根在中国的儒教,祭坛上摆放的灵牌被认为是祖先魂魄所附之处,祭拜是为了让其魂魄再返回托生回到世上。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需要祭拜或者超度重返人间今天的日本,死亡,不再是禁忌。

对比:只有从死亡出发才能理解生命、把握生命。因此,死亡既然无法回避,就应该正视,并持有正确的生死观。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同时,研究现代社会新形势下的殡葬理念,注重对国民的生死观教育,是配合推进殡葬改革的必由之路。

2.4 殡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活动基本上是在宗族范围内进行的。在丧礼中的等级,即显示了死者的社会等级。所谓“生享富贵,死极哀荣”,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也是最高的生死追求。

日本使得扫墓文化成为国家生活的一部分,也没有看见烧纸钱等各种中国固有的扫墓形态,而是全家动手擦拭去墓碑上的灰尘,拔去小草,这样在墓碑前默默静默,使生者与死者的灵魂得到一个交流。

对比:从传统意义上讲,中国对日本的殡葬文化影响最大。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日本在殡葬文化方面的举措是值得借鉴的。

2.5 火葬率

中国的殡葬基本政策是推行火葬和改革土葬,主要在大中城市制定了“火化区”等政策。根据统计,中国的火化率目前维持在48.5%左右。

日本的火化率世界领先,超过99.9%。日本殡葬法的原则规定有:死者死亡24小时以内禁止埋葬或者火葬;禁止在墓地以外进行埋葬或者在火葬场以外进行火葬。

对比:从人类进步的长远前景来看,实施火化,提高火葬率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2.6 墓地状况

中国公墓建设正在稳步发展,民政系统管理的现有公墓1567个,大多数都是80年代以后逐步兴建的。

日本的公园墓地是从1923年开始的,公园墓地陵园选在离城不远的自然景色优美的净地环境,公园墓地的最大特点是一改过去土质坟堆的做法,采用了墓碑,迎合了当时文化的需求,目前发展到28万余处。

对比:中国的公益性公墓的发展比日本迅速,从公墓的规模来看,中国的大型公墓偏多,而日本的公墓多数规模小,布点多,增加了扫墓祭奠的便利性。

2.7 仪式和服务内容

1986年根据民政部要求,中国所有的火葬场一律更名为殡仪馆,殡葬从单一的火化开始走向多元化的殡葬服务。

日本把葬仪祭奠的作用归纳为三点:宗教对于亡故人,起到了把他的灵魂送到另外一个世界的作用;社会对于去世者的家属和亲友,起到了告别的作用;殡葬服务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对逝者家属起到了精神安慰的作用。

对比:强调殡葬服务的目的就是对逝者亲人家属起到精神安慰作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向消费者广泛宣传殡葬服务程序的透明化和规范化,才能提高殡葬服务质量。

2.8 设施

大型殡葬“硬件”设施主要有火化炉、墓穴、骨灰堂、公墓和殡仪馆建筑。中国的火化炉数量有5743台套,平板式火化炉居多,操作便利性较差,从排放标准来看,达标率不高(30-40%)。

日本的火化炉的技术世界领先,除了废物排除率低,对环境保护有利外,因为日本的火葬习惯是要求留下遗骨,为了使留下的遗骨保持美观状态,对火化炉的控制技术要求也很高。

对比:中国具有生产殡葬用具和火化炉的专业厂家,还没有包括从设计到建筑的墓穴、骨灰堂等的专业厂家。我国殡葬产业链结构还不够完整。

2.9 专业人员

我国殡葬业职工人数8万余人,全国有26个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可以培训4千人次,殡葬技能人才的培训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日本殡葬职工人数约为16万8千人,技能水平的评定机制完善,人员素质相对较高。

对比:我国在培养殡葬技能人才方面正在迎头赶上,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机构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但是,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发育欠成熟,待遇得不到兑现诸类问题还有待解决。

2.10 殡葬行业管理

中国殡葬协会是殡葬企业的主要行业管理团体,在政策性引导和行业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民政部101所是我国唯一的殡葬研究事业单位,相当于是我国殡葬事业的研究智库。

日本1948年开始有了殡葬的互助会,是新型殡葬业的诞生。随着战后日本经济走向繁荣,殡葬业空前发展,形成了以协会或者互助会为龙头的6000多家殡葬企业,其中类似“葬仪社”的殡葬服务业企业居多。

对比:由于存在的各种问题较多,我国殡葬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管理,还需加大改革力度,跨上更高的台阶。

3 结语

随着国家殡葬事业十三五规划的逐步落实,包括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我国殡葬业改革的步伐必将越来越快,在发展的同时,借鉴和参考邻国日本的相关经验,可以少走弯路,是值得研究探讨的。

猜你喜欢

火葬火化公墓
神秘的恐龙公墓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印度新冠病亡者激增 民众露天火化遗体景象凄惨
美国公墓像历史博物馆
神秘的恐龙公墓
12年,他送上万的宠物最后一程
宋朝盛行火葬
唐代郝公墓志铭考
“火葬”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