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商故事和《一千零一夜》中商人冒险故事的比较
2018-11-13武子惠
武子惠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1 产生时间、传播地域以及源流关系
1.1 产生时间
印度人民有着高度的文学创造力,千百年来,大量的民间故事被汇集保存下来。其中,著名的有《佛本生故事》、被称作是“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的《五卷书》和被誉为“印度古代故事大全”的《故事海》,它们是印度民间故事的源头。
同:就创作历程来说,这些印度文学和《一千零一夜》都不是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从最早的写本到流传、提炼、加工、编订,历时一千年左右。
异:相对来说,《佛本生故事》产生最早,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五卷书》产生于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到公元六世纪定型,目前看到的版本是定型于十二世纪的;《一千零一夜》,也叫《天方夜谭》,在公元八九世纪开始被人收集整理,直到十六世纪基本定型,在时间上较晚。
1.2 传播地域
包括印度经商故事在内的印度民间故事,其传播方向主要分为向东一支和向西一支。比如,《佛本生故事》传往斯里兰卡、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五卷书》影响范围更广,首先流传到波斯、叙利亚地区,而后扩散到阿拉伯语区,最后被带入欧洲,对东方也有一定影响。
关于《一千零一夜》,公元6世纪,印度、波斯等地的民间故事流传到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公元八世纪中叶到九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的固有文化受到了被其征服的叙利亚、埃及、波斯等地的文化影响,又吸取了希腊和印度的古代文化,创造出中世纪阿拉伯灿烂的新文化,《一千零一夜》开始出现流行的手抄本。后来经过许多增补整理,大约到十六世纪在埃及基本定型。十八世纪初,法国学者加朗将阿拉伯文的母本译作法语,介绍到欧洲。
总之,两者在产生和传播的地域上有着紧密联系。
1.3 源流关系
1940年代,季羡林的《一个故事的演变》中说,“中夜起舞踏破翁故事”,在《五卷书》和《天方夜谭》中都能找到。纳训译文《一千零一夜》第二册《箭猪和斑鸠的故事》中“商人和两个骗子的故事”,讲的是:两个招摇撞骗的坏蛋,各自弄了点货物,随桑岱赫城富商同路经商,途中两个坏蛋商议毒死富商以夺取其财物均分,议后二人各自购毒,却又想先毒死合作对方独得富商财物,遂于饭时把有毒食物各献给对方以示亲密,结果二人同时毙命。商人见后,方知他们自作聪明,各耍手段,为图己财,以致自相残害。这个故事,在郭良望等译《佛本生故事选·吠陀婆本生》中也有相同的情节,只是互害者为强盗而已。
2 结构形式、内容主题、艺术手法
2.1 结构形式
(1)《一千零一夜》在故事记叙文中夹杂着哲理诗或抒情诗,这些诗总是以“有诗人说”、“吟道”之类的起头,诗的篇幅有长有短,出现的位置不固定,但都与文本内容有关,为说理或抒情而服务,各自在文本中承担不可或缺的实际作用,甚至有些诗朗朗上口、精致巧妙,是整个故事的亮点。
印度的经商故事也是诗文并用,但诗主要是教训经验一类的套路化说教,简短呆板,且一般出现在最后。模式化、程式化的感觉比较明显。
(2)《一千零一夜》和印度故事的编排都是故事与故事环环相套,基于一个主干故事,然后在故事中又派生出新的故事。但是,《天方夜谭》中的商人冒险故事更成体系,比如《驼背的故事》、《航海家辛巴达和挑夫辛巴达的故事》,把商人的故事作为更大一层的故事的主体或者是从商人的角度出发去构建和串联其他故事。
印度民间故事,没有完整的译本,从《佛本生故事选》、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印度民间故事集》、王树英等人编译的《印度民间故事》来看,涉及到商人的故事不多,有关商人经商的故事就更少,而且都篇幅短小,不成体系。
2.2 内容主题
2.2.1 因果报应循环论
这两者都遵循着因果报应,天道轮回的朴素思想。
不同之处在于,印度经商故事强调“恶有恶报”,故事中的商人大多是反面形象,他们贪心贪婪、虚伪自私、忘恩负义、剥削劳动者(农民),他们有的是好赌的赌徒,有的是卖假货烂货的黑心商人,有的是势利眼,他们最终都没有好下场,都受到了故事中机智的农民或者自家仆人的调笑,出尽洋相,赔钱甚至丢了性命。不过,商人能够受到种种惩罚,作为其对立面的劳苦大众每次都能因祸得福,除了劳动人民自身的反抗以外,也总是因为有“神”的指点和帮助,这说明创作这些故事的劳动者们,毕竟处于弱势,他们总是寄寓美好希望于“神来之力”。
《一千零一夜》则更多表现了“善有善报”,故事中的商人往往具有一些可贵的品质,他们善良、慈悲、诚信、负责任、执着、勇于开拓、吃苦耐劳,他们的结局是美好的,他们有的收获了爱情的果实,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有的继承了遗产,获得新的荣誉;有的经商成功,富甲一方,备受尊敬。总之,这本书中对商人持有肯定态度。我认为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后者比前者创作晚,商业在逐步发展,加之波斯阿拉伯等地区商人地位较高。
2.2.2 本土世界与外部世界
印度的经商小故事侧重对本土的描绘,反映的是印度当时的社会风貌,故事中的经商活动基本发生于当地的市镇乡村,发生在商人寓所和店铺的周围、附近。
《一千零一夜》则侧重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书中的商人一般不是定点的,大多数商人背井离乡,往返经商于不同的国家、城市、乡村,或者是到达不为人知的全新幻境、尚未开发过的新大陆。
因此,印度经商故事体现出一种世俗的、功利性的、经验教训式的意味,而且这种意味很浓。比如《拉姆朝圣》通过讲述富商拉姆的朝圣见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子嗣观念;《再开恩一次》讲了人情冷暖、知足常乐;《四句话》,一个破产商人靠智者的四句话翻身成为有钱人,更是赤裸裸地传授着做人的经验。
《一千零一夜》更像是可爱而奇妙的童话,尽管不排除有教化和宗教的性质,但它所展示出的众多人物形象和场景,带有奇幻和冒险色彩,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升华。尤其是《航海家辛巴达》的七次航海旅行,这一部分包含了很多航海、游记和历险故事的元素和母题。我在阅读这一部分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童年时读过的《格列夫游记》、《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等。
2.2.3 宗教
就《印度民间故事》和《印度民间故事集》来看,印度经商故事没有很强的宗教性,它的主体是现世的人,提到神的地方大都是一笔带过,叙述的较为粗略。
《一千零一夜》恰恰相反,宗教性很强烈。文中反复出现对“安拉”的赞颂和祈祷。就连敢闯敢干、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商人也不例外,他们不安于命运,不断挑战自我,持续奋斗,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第一个反应便是向真神安拉祈求帮助,当困难解除后,首先感谢的也是安拉。诸如“冥冥中有安拉在保护我”“蒙安拉保佑”“赞美安拉,是安拉让你安全逃生”的句子在书中层出不穷。这也正是那一时代民众心理的真实反映,人们深受着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
2.2.4 阶级对立
印度经商故事中表现出明显的劳动者和富商之间的对立。印度经商故事中少有正面的商人形象便是一个例证。此外,有些故事对商人的故意黑化、丑化登峰造极,太过明显,简直达到了逻辑混乱,读来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毫无疑问,《一千零一夜》中的阶级差别淡化了很多,商人爱上了高贵的王室公主,最终抱得美人归;富商和挑夫成了好朋友,挑夫非常认同富商说的“我的幸福生活都是经过千辛万苦换来的啊!”;商人遇上魔鬼,竟然是三个牧羊老头齐心协力帮助他摆脱。总之,这样的例子书中屡见不鲜。
2.3 艺术手法
比较这两者的艺术价值,那么,高下立判,我认为《一千零一夜》明显超过了印度民间故事。不论是从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还是对人、景、物的具体描写上,前者都更加有章法,有技巧,更加纯熟。毕竟产生时间有先后,文学艺术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3 结语
总之,印度经商故事和《一千零一夜》中商人冒险的故事既相互联系,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区别,各自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它们都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和文学发展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