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的杜诗书写
——以苏轼为中心
2018-11-13刘晓凤
刘晓凤
书写是中国人独特的表达方式,集中体现中国人的文化修养、艺术心灵、思想追求,中华民族书写的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书写首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必备技能,同时,书写也是人摆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重要方式,表达了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中庸、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蕴含着中国人对时空的独特认识。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文人的地位前所未有的重要。宋代文人对杜甫的精神人格和诗歌艺术极力推崇,使得杜甫的文化典范地位逐步确立。杜诗成为文人书写的首选内容,抒怀,赠友,励志,乃至形成一种社会风尚。蔡襄、苏轼、黄庭坚、李之仪、李纲、朱熹、任询、张即之、文天祥等重要文人都曾书写杜诗,其中,苏轼是典型代表。
苏轼对杜甫推崇且有深入理解,他频繁书写杜诗抒怀,赠友,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一道风景。关于苏轼对杜甫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张志烈《简牍仪刑在——谈苏轼的评杜和学杜》《文化巨人精神特质的契合——简谈杜甫与苏东坡》等文已有细致、深入分析,不赘述。本文关注文坛领袖、知名诗人、受人追捧的书法家苏轼书写杜诗的具体情况,尝试分析他书写杜诗的背景、心理及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一
苏轼广泛学习前人,对陶渊明、杜甫、李白、韩愈、柳宗元诗文非常推重。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五云:东坡于古人,但写陶渊明、杜子美、李太白、韩退之、柳子厚之诗。从根据苏轼存世诗文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可知,苏轼曾手书杜甫《负薪行》《云安》《骢马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寄韦有夏郎中》《忆昔》《自平》《屏迹二首》《秋雨叹》《夏夜叹》《寄赞上人》等诗歌;苏轼还书写过很多杜诗佳句,被时人收藏,奉若至宝。其书写的杜甫《堂成》诗卷、《暮归》《奉观岷山沱江画图十韵》拓本(均出自宋拓《成都西楼苏帖》)流传至今。通过这些传世作品,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苏轼书法的艺术风貌和书写的风神气韵。
当然,苏轼书写杜诗大都有具体背景和生动故事,以下笔者尝试从消遣自娱、写与友人、学术研究等方面详细分析。
杜诗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宾至》)。唐代樊晃《杜工部小集序》“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杜甫在世时以诗闻名,诗集已流传。宋人在经历了学习元、白、李之后,最终选择杜甫作为学习典范。在苏轼(1037-1101)生活的时代,杜集广泛流传。宋真宗时进士,汝阳人孙僅(969-1017)就在《读杜工部诗集序》里详细表达自己对诗文的认识,认为杜甫的诗文“剔陈梁,乱齐宋,抉晋魏……与周楚西汉相准的”;而又支而为六家,影响深远,认为杜甫“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苏舜钦(1008-1048)也在《题杜子美别集后》中提到当时杜集流传情况。翰林学士王洙(997-1057)仁宗宝元二年(1039)作的《杜工部集序》详细考证杜甫生平经历和编辑《杜工部集》情况。大致可以清楚,在苏轼的青少年时代仁宗景祐三年(1037)至嘉祐年(1056-1063)间可以很容易读到杜集。
关于苏轼青少年时代的学习情况,从现存资料可以得到一些信息。苏轼苏辙兄弟从小在父亲苏洵的严格管教下学习经史。严格的家庭教育之外,苏轼也接受当时的学堂教育。他天资聪颖且勤奋刻苦,曾抄写《汉书》辅助记忆,对自己“抄书”这种学习方法非常自信。苏轼兄弟从小就接受系统诗歌教育。苏轼在文中记载:幼时里人程建用、杨尧咨、舍弟子由会学舍中《大雨联句》六言。程云:“庭松偃仰如醉。”杨即云:“夏雨凄凉似秋。”余云:“有客高吟拥鼻。”子由云:“无人共吃馒头。”坐皆绝倒,今四十余年矣。即兴联句是兄弟与伙伴儿时常做的游戏,可见当时文风之盛。
在苏轼成长的时代,杜甫及其诗歌已经成为文人学习的典范,以至于女子武夫都知道尊重杜甫,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是在杜甫及其诗歌的滋养下成长,正是因为理解同情,才有无以复加的推重。
(一)理解推重
苏轼对杜甫及其诗歌推重,其《书吴道子画后》云:
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苏轼对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的发展史进行总结,对杜甫的推重可以说是无以复加。苏轼对杜甫才具也有论及,《评子美诗》云:
子美自比稷与契,人未必许也。然其诗云:“舜举十六相,身尊道益高。秦时用商鞅,法令如牛毛。”此自是契、稷辈人口中语也。又云:“知名未足称,局促商山芝。”又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乃知子美诗外尚有事在也。
这是苏轼对杜甫个人才能的认识,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杜甫的牢骚。苏轼举杜诗《述古三首》其二“舜举十六相,身尊道益高。秦时用商鞅,法令如牛毛。”为例,看杜甫通过对比德政、苛政,表达对治国之道的见解,以此说明杜甫个人治国器识、不凡才具,有理有据。
同时,苏轼对杜甫诗歌版本也非常留意,在《记子美逸诗》文中云:
《闻惠子过东溪》诗云:“惠子白驴瘦,归溪唯病身。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崖密松花熟,山杯竹叶春。柴门了无事,黄绮未称臣。”此一篇,予与刘斯立得之于管城人家叶子册中,题云《杜员外诗集》,名甫,字东美。其余诸篇,语多不同。如“故园杨柳今摇落,安得愁中却尽生”之类也。凤翔魏起兴叔云:“天兴人掘得此诗石刻,与此少异‘岩密松花古,村醪竹叶春。柴门了生事,园绮未称臣。
记自己与刘斯立在管城人家看到杜甫的逸诗《闻惠子过东溪》,是管城某家家藏的杜甫诗歌叶子册,题为《杜员外诗集》,其中有诗与通行杜集有区别,举《吹笛》诗中“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为例。今杜甫诗集没有收录,可见苏轼对杜甫诗歌格外关注。同时还提到这首诗石刻与纸本的对比。记录比较客观,所采书斋文献与出土文献对比的方法,也是宋人学术视野开阔的体现。
当然,苏轼认为杜甫诗歌也有不足,有文《记杜甫陋句》,其云:
苏轼所记的“陋句”出自杜甫《解忧》诗,对杜诗客观评价。
苏轼对杜甫及其诗歌的认识和理解客观深刻,这是他不断书写杜诗的基础,也可以说他通过不断地书写杜诗加强了这种认识。
(二)消遣自娱
在苏轼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一生中,杜甫和杜诗扮演了重要角色。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杜诗常常能拨动苏轼心弦,他藉书写杜诗或抒发感慨,或自娱自乐,或排解苦闷。
苏轼在文章中明确说自己喜欢书写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五,其文《书子美黄四娘诗》云: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杜甫寓居成都时期所作组诗,写诗人成都草堂生活的闲适惬意。其五主要写杜甫邻居黄四娘家春景。苏轼评价此诗“不甚佳”,但是,此诗中的杜甫离我们很近,“可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所以自己喜欢书写。苏轼推重杜甫及其诗歌,但是对具体作品并非一味赞扬,有公正、客观的评价。而后生发感慨:黄四娘因杜甫此诗不朽,对比齐鲁大臣,史失其名,这是苏轼的灵活旷达,别开生面。
苏轼也曾书写杜甫《屏迹》诗《书子美屏迹诗》云:
杜甫《屏迹》三首,也是诗人寓居成都草堂时的作品。苏轼所书为此组诗第二首和第三首。此时,苏轼被贬黄州,远离纷繁复杂的权力中心,于东坡开荒种田,生活状态与寓居成都草堂时期的杜甫非常相似,因此书写此诗遣兴。他自问自答,自言自语,“此东坡居士之诗也”,自己又有一番解释。“字字皆居士实录”,言自己此时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都早已被前贤杜甫道出。
苏轼又有《书杜子美诗》:
这是苏轼己卯年(1099)正月十三的日记,记自己书写杜甫《寄韦有夏郎中》的原因是收到广州来信并得到柴胡等药材,有感而发,书写杜诗以排遣胸中郁闷。此时,苏轼身在儋州,身心情况与杜甫《寄韦有夏郎中》诗中描写相像,也是得到朋友寄来的柴胡等药材,有感而书写下的文字。当然,苏轼没有一味沉溺于不快的情绪中,转而对杜甫的“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与沈佺期《回波》诗“姓名虽蒙齿录,袍笏未易牙绯”的对仗进行比较。这是苏轼的学者风范,也是其达观的体现。
苏轼还曾书写杜甫《负薪行》诗,《书杜子美诗后》云:
大历元年(766),诗人杜甫自云安迁居夔州,写下了这首描绘夔州社会风俗的诗篇。诗将当地妇女的悲惨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元符二年(1099)苏轼此时身在海南,当地习俗与夔州相似:妇女地位极低,生活处境艰难,他想以杜甫《负薪行》诗感化当地民众,移风易俗,却无果,这让他沮丧。苏轼以杜诗教化海南民众,虽然“亦未变其俗也”,但是可以看出忧患意识、担当精神已经深入苏轼骨髓,这与杜甫的思想一脉相承。
(三)赠友抒怀
朋友在苏轼的一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他身处困境时,是朋友的鼓励和帮助,让他顺利度过难关。杜诗是苏轼与友人交往的重要媒介。他书写杜诗赠友,应友人之请书写杜诗,互相勉励。
苏轼与马梦得的交往密切,曾经写杜诗相赠,不料一语成谶。《马正卿守节》云:
苏轼曾为朋友王巩(生卒年不详)书写杜诗《寄赞上人》,《跋李伯时卜居图》云:
这里苏轼提到友人王巩,字定国,诗画俱佳,正直豪气,为时人敬重。与苏轼交好,多有书信诗文往来。受乌台诗案牵连,受罚最重。王巩曾经请苏轼写杜甫《寄赞上人》诗,并且请李伯时就此诗作诗意图,名“卜居图”,这篇文字是苏轼对这幅画作的题跋。苏轼提到他推测好友心思:盖有归田意也。接着阐述自己对归田之事的看法。可见两人交情和性格。
苏轼还在给朋友贾芸老的信中写到杜诗,其《答贾耘老四首》其三云:
苏轼在写给好友贾耘老的信中提到前日在金山,滕元发来见自己的场景让人惊为神人。张鎬,字从周,唐代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县)人。肃宗时官拜同平章事。居身廉洁,不结纳宦官,屡遭谗毁,遂罢相。代宗间起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封平原郡公。滕元发,风采一如杜甫笔下的张鎬。从苏轼好友可见苏轼性情。
(四)学术研究
当然,苏轼书写杜诗也有出于学术研究目的的情况。宋代文人推重杜甫及其诗歌作品,对杜甫诗歌除了学习之外,还进行学术研究。苏轼书写杜甫诗歌,这种学术研究情况也比较多。如《辨杜子美杜鹃诗》云:
苏轼针对南都王谊伯《书江滨驿垣》中提到的杜甫杜鹃诗观点:“西川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盖是题下注。断自“我昔游锦城”为首句辨析,认为谊伯是以文害辞、以辞害意。根据《博物志》、杜甫诗提出自己的认识。条分缕析,温柔敦厚。
《书子美自平诗》云:
再比如苏轼在《杂书子美诗》文中,对杜甫《悲陈陶》等诗辨析,云:
《悲陈陶》云:“四万义军同日死。”此房琯之败也。《唐书》作“陈涛邪”,不知孰是?时琯临败,犹欲持重有所伺,而中人邢延恩促战,遂大败。故次篇《悲青坂》云:“焉得附书与我军,留待明年莫仓卒。”
《北征》诗云:“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此谓陈元礼也。元礼佐玄宗平内难,又从幸蜀,首建诛杨国忠之策。……
《洗兵马行》:“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此张镐也。
苏轼对杜甫《悲陈陶》《北征》《洗兵马行》《后出塞》诗进行笺注,分析史书中记载情况、明皇心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这反映宋人推重杜诗、尊崇杜甫的一个重要原因:杜诗的诗史特征。再如:
书子美骢马行
书子美云安诗
苏轼在“岐下见秦州进一马騣如牛”,经当地人介绍,马上想到杜甫《邓公骢马行》“肉骢碨礧连钱动”诗句,并依此断定杜诗用字。第二则同样是苏轼到云安,亲见当地风物,遂有此感慨。这都表现了苏轼除了重视书本知识之外,还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学问不仅在书斋之内。这是苏轼的认识,也是北宋社会的整体认识。
苏轼《记子美八阵图诗》云:
苏轼对杜甫杜诗心心念念,在梦里还会与杜甫交流,还在分析杜诗。苏轼或者真有此梦,杜甫亲口讲自己诗中本意。苏轼评价杜甫梦中说诗事,说是子美书生习气,而苏轼自己未尝不是更重的书生气。
苏轼在青少年时期是否出于学习目的书写杜诗,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是苏轼认同杜甫高尚精神与人格;到苏轼出入官场、历经生活洗礼,杜甫诗歌经常出现在其笔下,逐渐融入苏轼的生活与生命。
二
因苏轼当时的地位和的影响,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对杜甫诗歌的书写。首先是苏门文人及周围文人受苏轼影响,书写杜诗较多,苏轼与朋友交往、雅集,书写杜诗,讨论杜诗,是重要内容,乃至于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尚;其次苏轼书写杜诗以此激励自己和朋友这点影响到两宋之交及后代文人。
(一)苏轼周围文人的杜诗书写
苏轼的杜诗书写深刻影响苏轼门人及周围文人。苏轼的杜诗书写对他们无疑是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影响到当时的社会风气。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1045-1105)书写杜诗较多,且影响较大。黄庭坚书写过很多杜诗。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一百六十三记载,黄庭坚曾草书少陵《丹青引》:
跋曹马摹本
杜家碧山银鱼诗,黄家虎卧龙跳字。
六丁难取真寄愁,程家十袭今三世。
程家苏家元舅甥,子瞻正辅外弟兄。
正辅有孙文百炼,笔倒三江胸万卷。
……
如今却买巴峡船,峨嵋山月秋正圆。
从题诗首句“碧山银鱼”知道,眉山程侅家藏黄庭坚书写的是杜甫《柏学士茅屋》诗,原诗:“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馀。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杨万里题诗信息丰富:黄字特点、程家珍视、苏程两家渊源、前人经历等,并与杜诗呼应。
曾丰(1142-1224)《缘督集》卷二十有《跋山谷帖》:
曾丰为山谷帖所作跋文写得很是感人,山谷帖书杜甫《滟滪》《白帝》诗,内容都是岷江自然风物,品鉴杜诗、黄字,关涉笔力风骨,胸襟气度,艺术魅力,读之可感。
文天祥(1236-1282)《西昌倪氏有山谷书杜陵山水图障歌作江山堂堂废其后人以黄书求题跋感慨一绝》云:
西昌倪氏家有黄庭坚书写的杜甫诗歌(具体是《戏题王宰山水图歌》还是《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亦或是其他相关诗歌不得而知)作为堂上屏风类的装饰,废弃后留下内容部分,请文天祥题跋珍藏。
苏门重要文人李之仪(1038-1117)也曾书写杜诗《古柏行》:
跋古柏行后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息老农,北宋词人。是苏门重要文人,与苏轼交往频繁,且颇多唱和之作。李之仪能诗,尺牍在当时就非常有名,尤其得到苏轼肯定。他曾经与友人雅集,应邀书写杜甫《古柏行》。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羋,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与苏轼交往很多,书法得到苏轼称道。书写杜甫诗歌有《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传世,手卷绢本纵45.7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蔡襄(1012-1067)也曾经书写杜诗。南宋朱熹《跋蔡端明写老杜前出塞诗》载:
蔡端明就是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蔡襄,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青泽亭)人。“宋四家”之一。天圣八年(1030),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谥号“忠惠”。
朱熹的这段文字文题和跋文信息非常丰富:蔡襄写杜甫《前出塞》诗,大字楷体,认为作品笔法高妙,笔力劲健,是其晚年作品,同时也对年岁与书法功力关系作了评论。文献记载的大字书杜诗作品,可以与蔡襄传世的《书谢赐卿御书诗》《扈从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思咏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暑热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尺牍互相参照。
“宋四家”、苏门重要文人都曾书写杜诗。具体书写杜诗的内容和情况不同:黄庭坚诗学杜甫,书写较多,李之仪的书写是在朋友雅集上,可以代表文人圈子的风尚,米芾书写情况所知有限,蔡襄书大字,几位代表性人物书写杜诗,或许受偶然性因素影响,但是或多或少都与苏轼相关,从中可以看出个人情趣,也大略能反映社会风尚。
(二)以杜诗铭志
宋代文人将杜甫作为榜样,通过书写杜诗铭其心志。苏轼是较早的以杜诗激励自己和朋友的文人,之后的李纲、魏了翁、文天祥等文人都曾通过书写杜诗铭志,到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苏轼对杜甫“一饭不忘君”的评价,是他以杜甫激励自己和好友: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是苏轼为好友王定国诗集所作的序文,举出杜甫“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不忘君”之后生发出感慨,好友王巩因受自己牵连被贬官,期间两子离世,而所作的诗、书大有气象。将王定国与杜甫比美。在人生的困境中,苏轼想到杜甫的经历,以之勉励好友,同时也自勉。杜甫的选择、受自己连累的好友的行为深刻影响了苏轼的选择,苏轼面临困境不怨天尤人,以先贤自勉这点也深刻影响后人尤其是经历“靖康之难”的文人。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与赵鼎、李光和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曾手书杜甫《魏将军歌》诗赠抗金志士:
书杜子美魏将军歌赠王周士
李纲书写杜甫《魏将军歌》赠送欲组织义旅抗金的爱国志士王周士。杜甫诗歌原文:“将军昔著从事衫,铁马驰突重两衔。披坚执锐略西极,昆仑月窟东崭岩。君门羽林万猛士,恶若哮虎子所监。五年起家列霜戟,一日过海收风帆。平生流辈徒蠢蠢,长安少年气欲尽。魏侯骨耸精爽紧,华岳峰尖见秋隼。星躔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欃枪荧惑不敢动,翠蕤云旓相荡摩。吾为子起歌都护,酒阑插剑肝胆露。钩陈苍苍风玄武,万岁千秋奉明主,临江节士安足数。”李纲书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魏将军歌》表达自己的心志,并以此激励爱国志士的抗金斗志。
陈瓘(1057-1124),字莹中,号了翁,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为官清正廉洁,不畏权势,直斥蔡京等,保护许多志士与文化典籍。靖康初追赠谏议大夫,谥忠肃。书法造诣深,有《仲冬严寒帖》传世。《宋史》有传。曾书杜甫《哀江头》诗“预测”“靖康之难”:
跋了翁书杜子美哀江头诗
此是李纲为陈瓘所书《哀江头》所作的跋文,详细叙述了陈瓘与邵雍渊源、陈瓘心性、其预知未来的本事,举的例子是临终前为其孙女婿写的是杜甫《哀江头》诗,笔力遒劲,无衰病之气。宋代邵雍的预测之学是否神乎其神,不作讨论,但是陈瓘临终绝笔选择杜诗《哀江头》,与不久之后的国难合,也是奇事。
另外,抗金名将宗泽病重,生命垂危,属下前去看望。宗泽嘱咐他们要为国尽力杀敌,众人离开后,宗泽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以杜甫咏武侯诸葛亮的千古名句来寄托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第二天宗泽三呼“过河”离世。
辽、金、元的不断侵扰,激发了宋代文人骨子里的浩然之气,在他们持续的抗击过程中,杜甫和他的诗歌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与文人前所未有的亲近。忧国忧民、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杜甫其精神和人格得到一致认同和推重,杜甫描写乱离的诗歌让他们感同身受,他们通过书写杜诗寄兴亡之感,表达收复河山的壮志,通过书写杜诗激励自己和同道,这使得以文治国的宋代的文化中具有了刚烈意味。
(三)其他文人的杜诗书写
南宋的赵构、朱熹、任询、张即之等都曾书写杜诗。
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高宗,也是中国历史上书法造诣较高的帝王。赵构有深厚学养,对书法颇多用心。他致力于访求靖康乱后散逸的法书、名画,他练习书法非常勤奋,五十年间几乎未曾一日中断。赵构有书写杜甫《即事》诗传世,又名“暮春三月诗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释文: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赐亿年。印章“御书之宝”。
这件作品是宋高宗以行楷书写,章法疏朗,字体匀称,圆润。杜诗意境如画,赵书笔墨洗练,诗与书相得益彰。亿年,应是钱亿年(1100-1184),字伯寿,浦江(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初以荫入仕。从印章可以知,作品作于高宗在位时。诗后原有赵孟頫作此诗诗意图,惜被人裁去。皇帝书写杜诗本身会有示范作用。
释文: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曾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右庚辰岁九月三日书杜老诗龙岩
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借古柏以自咏怀抱,正意全在末一段,此诗对偶句多,凡押三韵,每韵八句,自成段落。诗歌内容丰富,古柏位置、古柏形神风采、君臣际会、巫峡云气、个人遭际、国家危局、失意感慨,意味悠长。杜甫的感叹是超越时空的,切合任何时代文人的际遇。雅集、赠友、自舒胸怀皆宜,这也许是这首《古柏行》被不断书写的原因。
此是任询金正隆五年(1160)所作,西安碑林藏原碑,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收录。书者任询(1133-1204),是金人,字君谟,号龙岩,号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县)人,正隆二年(1157)进士及第,曾为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诗文书画皆工,《金史》有传。金代赵秉文(1159-1232)《闲闲老人滏水文集》曾评其书法。
张即之(1186-1263)也有杜诗书作传世。共两件,大字楷书杜甫诗歌三首。一件为杜甫七律《紫宸殿退朝口号》和《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二首,藏辽宁省博物院,为张即之六十五岁时所书,款署“淳祐十年八月下濣樗寮時年六十五冩”。另一件《戏题韦偃画双松图歌》,藏故宫博物院,是张即之七十二岁书写。署:“張即之七十二歲寫時積雨連霉槐龍舞翠與客小飲醉中戲书”白文“張”朱文“张氏”“即之”。
张即之,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出身名门。博学有义行,品行高洁,喜校书,曾为太子太傅,后知嘉兴,以言罢。张即之是南宋后期书坛力挽狂澜的革新家。其书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并广泛学习前人,他取法唐人并深受宋人影响,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书法在当世闻名天下,金国多次派人购藏张即之真迹,影响日本镰仓时代书法。
三
重学养的宋人,推重杜甫人格,将杜诗奉为学习典范,书写杜诗是宋人认同和接受杜甫的方式。文中梳理的宋人书杜可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种书写局限于书法,从中可以窥见宋人书写杜诗的一些特点:书体齐全,楷书、行书、草书;内容丰富,从杜甫的草堂诗、赠人诗、可入画诗等都有涉及;书写人数多,范围广;情感与内容统一。杜甫及其诗歌就在宋代文人的日常交往、朋友雅集中,与文人非常亲近。
苏轼推重杜甫及其诗歌,对杜甫杜诗理解深入透彻,书写杜诗是有感而发且一般都生动可感,更加注重人文旨趣,整体上提高了作品的格调,苏轼的杜诗书写及与朋友的雅集活动加强了诗歌、书法、绘画艺术的有机融合,在整个宋代文人书写杜诗的过程中,苏轼影响当时及后世。首先是苏门文人及周围文人受苏轼影响,书写杜诗较多,苏轼与朋友交往、雅集,书写杜诗,讨论杜诗,是重要内容,乃至于形成一种社会风尚;其次苏轼书写杜铭志这点影响到后世文人,每到国家危难之际,文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杜甫和他的诗歌作为激励与平衡自己的利器。
纵观整个宋代文人的杜诗书写,可以看到宋代的文化特色,也可以反映杜诗包罗万象的特点。升平时、危难时,杜甫及其诗歌都是文人表达抒发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杜甫及其诗歌总能给人希望与力量。通过一次次的书写,杜甫与宋代文人的心灵越来越近,杜诗得到重新认识与深入解读、杜诗的很多细节被不断发掘,杜甫及其诗歌对文人品格的塑造通过这样的书写潜移默化完成,杜甫精神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融入文人血脉,代代相传。
注释
:①《简牍仪刑在——谈苏轼的评杜和学杜》,《草堂》1981年第1期;《文化巨人精神特质的契合——简谈杜甫与苏东坡》,《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
②(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