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字》中“监狱”意象的文化解读

2018-11-13李子天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霍桑红字斯特

李子天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被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和‘最有智慧和洞察力’的作家”。“《红字》被公认为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它反映的是1650年前后在严酷的清教政权统治下的北美殖民地的生活情况。这部作品“尤以象征手法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此,也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目前国内关于《红字》的研究有很多。最近30年来,学术界对《红字》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包括霍桑的清教观、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等。就象征主义的研究来看,在国内,朱虹(1979)在《略谈霍桑的浪漫主义》一文中简单概括了霍桑的宗教观以及他在创作上着重通过象征物去揭示客观事物背后的隐含意义。李征戎(1996)认为霍桑在《红字》中既善于写人物心理,也善于运用象征隐喻手法,使一些平常意味的事物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宽泛的抽象意味。黄立(2003)对《红字》中的森林意象进行了研究,认为霍桑表现了自己的社会探索精神和建立一个充满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使人们获得本真的存在和实现正常的人性欲望的思想。

然而国内学界还很少关注《红字》中“监狱”这个象征意象。文章将“监狱”作为切入点,解读其深刻的象征意义、挖掘早期清教徒在英格兰殖民的历史真相,并揭示宗教对人性的迫害以及霍桑对清教的态度。

一、“文明社会的黑花”——监狱

关于象征的定义,查尔斯·查德威克认为“象征主义可以定义为表现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这种表现既不是直接将思想和情感描述出来,也不是通过与具体的意象进行明显的比较而给它们以限定,而是暗示出这些思想和情感是什么,并且通过使用不加解释的象征符号,在读者心里将它们重新创造出来”。对于象征的构成及其意义,乔治·桑塔耶那(1863~1952)曾有过论述,他说:“艺术表现可以区别为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是感情,或是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霍桑小说中多采用象征主义,如朱虹在《英美文学散论》中说:“在霍桑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由于作家主观精神的照射,客观事物既是它自己,同时又是别的什么”。

霍桑喜欢使用象征,“在他看来,客观物质世界仅仅是假象,而它的‘灵性’才是本质。他说,一切都有灵性,就好像灵魂和躯体的关系一样,这种观点决定了霍桑在创作上不依靠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摹,而是着重于通过象征物去揭示客观事物背后的隐秘意义”。霍桑在《红字》中用了非常多的象征意象,有的比较明显,比如红字A,有的则比较隐晦,监狱就是其中之一。

(一)监狱——人类身体的枷锁

在《红字》第一章“牢门”中,霍桑便提到了监狱。“新殖民地奠基者不管原打算建立怎样一个充满着人类美德及幸福的乌托邦社会,但一考虑到实际需要,他们总会划出一块坟地,另外划出一块地营造监狱”。“这儿结着牛蒡、茨藜、毒汁草及各种各样不堪入目的花草。这块土地显然是此类植物的温床,老早就孕育了文明社会的黑花——监狱”。小说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为了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爱情,和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结果触犯了清教关于禁绝欲望的规定,从而被清教政权关进了监狱。小说描绘了一幅早期北美殖民地政教合一的统治画面:“木头牢房经过风吹雨淋显示出种种老化的迹象,使本来狰狞和沉闷的外表显出几分凄凉。橡木大门上的铁钉锈迹斑斑,看起来比新大陆的任何东西都古老。和所有与犯罪相关的事物一样,它们似乎从未有过青春年华”。监狱代表着“文明社会的黑花”,“其建筑物象征着文明社会中的一切罪恶和清教社会中的残酷法律和惩罚”,而且惩罚与犯罪都是由监狱来完成的。在此,监狱所象征的最浅层的含义便是罪恶的滋生地以及对人类身体上的束缚。

(二)宗教——人类精神的枷锁

而通过对《红字》第一章“牢门”中的一些关键词分析,比如“波士顿”“康希尔”和“伊萨克·约翰逊”,读者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早期的美国清教派和性格严酷的清教徒所推崇的教义,即,宗教和法律是一体的。这些是作者为讨论早期的清教派及其教义而埋下的伏笔。“狰狞”“沉闷”“丑陋”“不堪入目的花草”等词语的描述直接定位了监狱的色调:阴晦,更加突出了当时英殖民政府的态度和其清教思想。《红字》中所描述的监狱,“那片丛生着牛蒡、茨藜以及各种乱草的草地既是构成监狱所必须的,又是败坏文明生活的另一个象征,它还代表那些怒视并指责海斯特的冷酷无情的清教徒”。

在小说第二章“市场”中,霍桑这样写道:“最先出现的是面目狰狞可怕的执法官,他身配腰刀、手持权杖,像一道黑影来到阳光之下。这个人物象征和代表着清教徒残酷无情的法律,而他的职责是把法律最终地、不折不扣地运用到罪人身上”。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清教教义对当时人们的残酷压迫。

不仅如此,小说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她的服装是她在狱中专门为今天的场面缝制的,式样随心所欲,其狂放奇异的外观,可以反映出她的精神状态以及她绝望、凄惨的心情”,“她本是一个易于冲动、性情暴躁的人,而现在却克制住自己,准备迎接公众凶狠恶毒的嘲骂及各种各样的侮辱”,“此时的赫斯特·普林站立在耻辱台上,目光呆滞,神情厌倦、漠然”,“她痛苦地痉挛、扭动,以小小的身躯强有力地表现出赫斯特·普林日间所经受的精神摧残”,“清教徒法庭对她的惩罚是永恒的,始终散发出活力,其阴险的目的是让她感受到数不清的痛苦,变换出千百种方式不停折磨她”,“在女儿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狂野、不顾一切和反抗的个性,看到了自己喜怒无常的脾气,甚至还看到了曾经笼罩着她心头的愁云惨雾及悲观的情绪”。海斯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后,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政权将她作为惩罚罪恶的标本,罚她佩戴红字“A”,开始了一生的凌辱与惩罚,在这里,霍桑深刻揭露了清教对人性的摧残。

宗教对人类精神的摧残不仅在海斯特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牧师丁梅斯代尔身上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罗杰·齐林沃斯这样对牧师说:“你精神上的一种疾病,或者说是一种苦痛,立即就会很适当地在你的肉体上表现出来”。“他的绝食并非为了净化肉体,使其更适合于传递上天的灵光,而是严酷地把它当作悔过的行为,直至他的双膝瑟瑟发抖”,“他虽然一时充满了新的精力,但他害怕当众曝光,于是,那种已经把他的生活折磨了许久的痛苦感又一齐兜头袭来”,“他的神经似乎已完全崩溃,精神力量弱得比孩童还不如”,“长期的磨难和剧烈的痛苦已使他崩溃;悔恨折磨着他的大脑”。通过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处境,让读者看到了两颗破碎的心灵怎样在痛苦中呻吟,在绝望中挣扎,都一一刻画着清教的罪恶与残酷。因此,监狱同时象征着清教以及统治阶级和清教思想对人们的迫害和禁锢。实际上,这是万恶的宗教对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束缚。

(三)监狱——禁锢后的反抗

在第二章“市场”中,海斯特便给读者展现了她勇于打破枷锁的顽强性格。“及至到了门槛前,那女子甩开了他,表现出天然的威仪和顽强的个性,一步跨出达门,就好像她完全处于自愿”。海斯特是一个感情丰富,敢于追求真爱、追求幸福的女人。虽然她的真情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公众舆论的压制,把她关进阴森灰暗的监狱,最后走上了刑台,但是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却是无法遏制的。她通过各种属于她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宣泄自己。她的第一次反抗精神体现在争取珠儿的看护权上,“孩子是上帝赐给我的!你们剥夺了我的一切,而这孩子是上帝给我的补偿。她是我的幸福......你们要是把她夺走,我情愿先死去!”。当她感觉自己的争辩无力的时候,她会冲动地去寻求丁梅斯代尔先生请求他为自己说情,“你曾经是我的教长,指导过我的灵魂,所以比这些先生更能理解我。我不能失去这孩子!为我讲几句吧!……当一位母亲除了自己的孩子和一个红字之外,再一无所有时,她是多么需要自己的权利!请你管管这件事吧!我不能失去自己的孩子!请你过问一下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海斯特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她所体现的一种反抗精神和战斗精神。

第二次的反抗精神体现在海斯特在森林里打算和心爱的人丁梅斯代尔私奔时,她看到牧师由于许久的精神折磨而日渐消瘦时,她勇敢地“取下红字上的别针,把红字从胸前摘下,扔到了远处的枯叶中”。她还不断地鼓励丁梅斯代尔,她说:“不要再回首往事,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又何必恋恋不舍呢?瞧!从这个标记开始,我要消除一切痕迹,就像那事从未发生过一样!”。沉闷的监狱,镇上人们的疏远,随着剧情的发展,海斯特逐步走向觉醒和成熟,在心底顽强地与残酷冷漠的清教统治相对抗。最终,“海斯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种种美德使自己从一个被人们唾弃的通奸者,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善良的、值得尊敬的女性,甚至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天使”。

二、历史的真相与霍桑的清教态度

(一)历史的真相与《红字》

为什么《红字》是一部令人如此悲痛和心酸的作品?为何一定要让两个相爱的人受尽折磨?霍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自从十五世纪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北美大地便失去了昔日的恬静和安宁”,有一群被称作“朝圣者”的清教徒,他们乘坐“五月花号”于1620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港的内陆靠岸了,清教徒们希望在这里建立一座“山巅之城”,他们希望脱离罗马天主教,为了躲避严酷暴力的宗教迫害,背井离乡,寻找精神归宿。毋庸置疑,北美一带移民的先驱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他们把宗教理念带到这里,依照清教教义规范言行,并且按照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劳作、生息,一代又一代繁衍下去”。

清教徒在英国最初反抗罗马教皇专制、反对社会腐败风气、注重理智、禁绝欲望。后来发展到极端,不但迫害异端,甚至连妇女在街上微笑都要处以监禁,儿童嬉戏也要加以鞭打。因此,通奸就变得更加不可饶恕。《红字》正是以这样的严酷清教政权统治为背景下描写了女主人公海斯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的悲剧爱情。由于犯了通奸罪,海斯特被清教政权关进监狱,终生戴上耻辱的红字A示众,以警诫世人。然而,作为一个女人,追求纯真的爱情,渴望幸福的生活,这是她们的生活权利和合理要求,但是由于她生活在清教政权的统治下,她不得不被关进监狱,站在刑台上当众受辱,遭受人们的鄙视和摒弃。

(二)霍桑的清教态度与《红字》

《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的主编罗伯特·斯皮勒明确指出:“要研究霍桑的艺术,必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因为两者是因和果的关系”。霍桑1804年7月4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破落的贵族世家,是其清教徒祖先移民北美后的第五代人。该镇不仅是殖民地时期的一个重要港口,也是清教徒势力的猖獗之地。“霍桑的祖上着实有过数位显赫的人物,他们居高官、享荣华,风光一时。但他们在霍桑的心目中并不值得敬重,因为他们或者在迫害异教徒的恶潮中大开杀戒,或者在1692年的巫士大审案中草菅人命,形象极不光彩。霍桑对自己清教徒祖先的罪恶历史一直耿耿于怀,认为那是家族史上永远抹不掉的污点”。“这种负罪感还促使他在上大学时在自己的姓氏Hathorne里加了字母W变成Hawthorn,以示不光彩的祖先”。曾经有评论家认为,霍桑的《红字》一书有着赎罪的迹象。“他只有用笔来打开人们禁锢的心扉,弘扬真善美,涤除假恶丑,才能为祖上赎罪。这或许就是霍桑写《红字》的初衷。”。霍桑“仔细阅读了大量的新英格兰殖民时代的历史,那一段历史,特别是加尔文教,在他的灵魂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他的创作生活和作品主题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霍桑曾对妻子写道:“我首先注意事情最阴暗的一面,彻底观察后,我开始逐步考虑这些事情对人有什么裨益,以此求得安慰,这般艰苦地前进下去,我便看到了身边的亮光”。虽然霍桑在他的作品中大部分都在谴责清教徒的卑劣行径,但是,对待清教思想,霍桑处在一种既认同又排斥的矛盾状态。毕竟清教是伴随霍桑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他对美国深厚感情的一部分,所以在《红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恒的“原罪”创作主题。正如麦尔维尔(1819~1891)所说的那样:“霍桑描写黑暗的巨大力量,是由于受到加尔文教派教义关于与生俱来的堕落与原罪思想的影响,没有一位思想深邃的人能永远完全地摆脱这种思想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发生的影响”。

除了《红字》,霍桑一生中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带有七个尖角的房子》《玉石人像》《福谷传奇》等等,其中很多作品都体现了霍桑对清教思想矛盾复杂的感情,这些小说“成为霍桑宗教思想的载体”。

三、结语

《红字》中作为实体的监狱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却极具象征意义。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笔者认为监狱不仅象征罪恶的滋生地,束缚着人类身体的自由,也象征着残酷无情的清教统治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由于在《红字》这部小说中,象征手法得到了丰富而独特的运用。霍桑,这位创作思想极其复杂的伟大作家,开启了象征小说的先河,他被人们誉为“象征主义先知”是当之无愧的。

宗教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意识渗透于每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霍桑的一生与清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对清教主义的继承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真实境况。同时,他对后来的许多作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福克纳等。

文章中笔者只是对《红字》中“监狱”这个象征意象、历史长河中的清教以及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作了浅显的解读。笔者相信不同时代的读者和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对此部作品定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和联想。同时,对于作品中其他的意象以及清教主义在文学中的影响仍然值得引起我们思考和追问。

【注释】

① 转引自肖著华:《〈红字〉中玫瑰的象征意义浅析》[J].长城 ,2011(4):146。

② 转引自金晓琳:《〈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特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5):249。

③ 转引自霍桑著、姚乃强译:《红字》[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④ 转引自君羊立:《〈红字〉的象征手法与霍桑的文学观念》[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1):50。

[1]王丽丽.《红字》象征意义解读[J].作家杂志 ,2012(01):60-61

[2]朱虹.略谈霍桑的浪漫主义[J].世界文学 ,1979(01):183-190

[3]李征戎.一支崖畔上的畸变之花——评霍桑的《红字》[J].外国文学研究,1996(02):91-93

[4]黄立.梦中的迦南——关于《红字》中的森林意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11):196-200

[5]查尔斯·查德威克著;郭洋生译. 象征主义[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

[6]乔治·桑塔耶那. 美感——美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32

[7]朱虹. 英美文学散论[M].北京: 三联书店 ,1984:134

[8]霍桑著;方华文译.红字[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9]王玲.《红字》中的景物象征意象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4):56-57

[10]金晓琳.《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特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5):249-251

[11]胡茜.从《红字》主题及主人公思想性格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2):53-55

[12]李世强.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77-79

[13]兰德尔·斯图尔特著, 赵庆庆译.霍桑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273

[14]埃默里·埃利奥特著, 朱通伯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336

[15]丁燕.论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的宗教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霍桑红字斯特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让足球等一等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越努力越幸福
越努力越幸福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