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眼镜博物馆:一座城市的经济地标

2018-11-12王波

董事会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丹阳镜片眼镜

“戴丹阳眼镜,看美丽中国。”这是江苏省丹阳市高速公路入口处的一块广告牌标语。 2017年“丹阳眼镜”集体商标注册;2018年8月10日,丹阳市发布了国内首个眼镜行业指数——“中国?丹阳眼镜指数”。坐落在丹阳的中国眼镜博物馆,无疑是这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地标。

眼镜之都·丹阳

“全世界每两个人戴的眼镜中,就有一个人的镜片产自丹阳。”在当地人口中,这已经是丹阳眼镜的“行业佳话”。

90年代,一些温州小商人就和上海商业街上的一些国营或集体的小眼镜店合作经营,把丹阳的镜框、镜片贩卖过来赚钱。现在,购买老花镜和太阳镜已经成为苏南旅游的一个即兴项目。眼镜市场分两个商城,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和中国(丹阳)眼镜城。后者占地27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商铺800余间,分为品牌区、精品区、配件和仪器区、办公展示区、购物中心及商业步行街等。丹阳眼镜产业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有了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社队乡镇企业、眼镜市场和合资企业接轨国际等阶段,如源于美国的品牌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1995年在上海设立总部后,把产业基地分别设于丹阳及台湾,现已成为全球第二隐形眼镜商;法国依视路已经和丹阳万新等5家企业合资,规模也发展迅速。

从1986年到现在,32年的时间,这个常住人口不到百万的城市已经成为世界最大镜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眼镜产品集散地和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官方数据显示,丹阳市从事眼镜产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近2000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产镜架近2亿副,占全国总量的1/3;年产光学镜片和玻璃镜片4亿副,占国内总量的75%,世界总量的5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镜片生产基地。全国眼镜制造业的六成以上的“中国驰名商标”是来自丹阳,国家级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国内唯一眼镜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护中心都落户丹阳。

从“窝棚眼镜厂”起步,到亚洲最大眼镜产品集散地,仅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丹阳的眼镜产业就形成了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产业集群优势。丹阳市2018年出台了《关于培育和扶持眼镜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在产业人才培养、智能制作推广、鼓励创新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丹阳·中国眼镜博物馆

中国眼镜博物馆总投资1300万元,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整体布局分为镜缘、镜华、镜界、镜享四大块展区,以眼镜之“源、趣、业、乐”为主题,设有20多个多媒体互动展项、6个艺术场景复原、300余件文物级眼镜展品,展品种类相当丰富:有眼镜、眼镜盒、眼镜袋、放大镜、古代早期的多种视力矫正工具等;材质呈现多样化,有金银铜器、木雕丝绸、漆皮鲨鱼皮等;展品外观更是精美绝伦,造型独特,体现了中国眼镜制造工艺的炉火纯青。

在這里既可以了解眼镜发展的“前世今生”,也可以在VR(虚拟现实)技术中感受未来眼镜的发展方向。

走进中国眼镜博物馆,在镜缘、镜华、镜界、镜享四大块展区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乃至世界眼镜发展沿革的脉络,能看到中国历史上眼镜的使用者们对眼镜的情感和民族眼镜工业的发展,能看到丹阳眼镜产业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足迹,还能了解到现在和未来光学科技的发展空间。一会是过去的水晶石和贵重金属制成的眼镜以及精美的眼镜盒、眼镜袋;一会又是通过趣味的声光电手段实现的光学系统的科普解说。最后你可以来到虚拟配镜室,对照墙上的数字感应屏幕,变换各种款式的眼镜图像,指向你中意的眼镜模拟试戴,一副副的换个痛快。几千年来人们追求顾盼生辉的历史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被你了然于胸。

中国眼镜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和文化活动功能于一体、集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融合了历史、现代和未来,以人文情怀的布展格调,通过多媒体演示、模型沙盘、互动系统等现代先进的高新技术展示手段,生动翔实地展示古今中外世界眼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眼镜的前世今生·中国·世界

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眼镜是西方舶来品,是近代才传入中国,被称为“西洋镜”。但实际上,这一说法存在较大争议,很多文献都表明,眼镜很有可能是中国发明创造的。中国早在战国时期(2400年前)的《墨子》就记载了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理论;东汉初年,张衡借由透镜,发现了月日食的原因。但后来中国的光学科技进步不大,反而被欧洲超越了。

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的眼镜是来自我国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从外观上看,镜片多由天然水晶、透明玛瑙打磨制成。其后,还经历了原始传说、单片单柄、双片无腿、双片单腿、双片曲腿等几个发展阶段。至于宋元时期,眼镜的镜框做工变得尤其精美,材料有铜、银、金、牛角、象牙、玳瑁等。普遍认为,中国宋代便已有了眼镜的雏形。

中国姑苏(苏州)是我国眼镜发源地,崇祯年间一位名叫孙云球的杰出技师,他不仅掌握了镜片研磨和抛光技术,制作出凸凹透镜,还精通验光,按照人眼的不同制作出了老花、近视、远视等不同作用的镜片,留下一部《镜史》成为研究眼镜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在欧洲,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最早有眼镜的画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于1352年绘制的。1784年,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配镜技术传入,客观上促进了国内眼镜行业的发展。清朝末年,首先是英国人约翰?高德,在上海开设了高德洋行,专营机磨检光眼镜。之后,托极司开设了明晶洋行,英籍犹太人雷茂顿开设的雷茂顿洋行等。

1911年,曾经在高德洋行工作的中国人筹资开设了“中国精益眼镜公司”,一个百年的眼镜品牌就此诞生。精益眼镜公司的开业,使我国眼镜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验光配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

眼镜的发展

对光学镜片的熟练运用,于人类文明而言,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望远镜之于航海、军事以及天文观测等。早期由于镜片材料难求、工艺繁复,并未广泛用于民间,只在皇室、贵族和富人集团中有出现。随着玻璃工业的发展,玻璃镜片代替了昂贵的水晶石,眼镜的成本急剧下降,工艺也更为简便,才使得普通人也能够配戴眼镜。时至今日,眼镜还会给人“有学识”的印象,而一款精心打制、做工精良的眼镜仍然是上层人士的代表。

在贵族阶层,眼镜并非只有实用的价值,更是财富、文化和地位的彰显。各式各样、不同材质、不同用途的眼镜层出不穷。

在中国眼镜博物馆,可以了解到不光是眼镜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可以知道眼镜这个产业在丹阳的发展与时代变迁。

眼镜博物馆的今天与明天

中国眼镜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积累,凝聚厚重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眼镜生产大国。以眼镜为主题的上海眼镜博物馆、江西鹰潭世界眼镜博物馆、广州老字号品牌“锦泉眼镜”创始人何锦泉创建的全国首家民间眼镜博物馆、武汉市武昌区政协委员何俊峰创建的武汉首家私人眼镜博物馆、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浙江临海(特色小镇)眼镜文化博物馆都在积极传播眼镜文化,当然还包括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其它国家的眼镜博物馆。

据媒体介绍,未来3-5年丹阳将通过配套建设、产业集聚,招引全球眼镜、视光学元素,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集产、学、研、游、文于一体的视光学产业新城。坐落在丹阳的中国眼镜博物館,记载了丹阳这座城市的商业变迁与社会发展,无疑是城市的经济文化地标,是每位丹阳人以及来到丹阳的人都必去的地方,当然中国眼镜博物馆要承载这样的功能,无论是展陈设计、体验互动还是运营管理,都需要大的调整。

王波博士系《企业博物馆》作者,世界企业博物馆传承计划总策划

猜你喜欢

丹阳镜片眼镜
镜片外的星光
隐形眼镜
从天而降的眼镜
How To Achieve Efficient Reading
神奇的眼镜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青蛙汤
我该如何选镜片?
亲人啊,你们的爱重如山
铁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