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2018-11-12王莹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作品解读细节

摘 要:作品的多元解读首先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善于在作品的细节处进行仔细推敲和品评。也要在对比阅读中有所创新和发现,跳出传统思维束缚,努力揭开习惯思维掩盖的真相,挖掘作品背后的价值和潜台词。

关键词:作品;解读;细节;创新

作者简介:王莹(1993.8-),女,青岛大学文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1

文学作品自古就是表情达意,抒发个人怀抱的载体,孔子云: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必定有所属时代的鲜明烙印,不同作家在创作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提到鲁迅先生映入我们脑海的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形象,一提到郭沫若,我们会想到对其“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的评价,[1]一提到徐志摩我们便会想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的翩翩君子。一提到老舍,我们便会想到“人民艺术家”的形象。经典作品成为经典必然是超越了时空限制,兼具美學价值与思想性的。事物的发展趋势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于文学作品的价值思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跳出传统的惯性思维,常读常新。从作品的细枝末节之处,有所发现和创新。

比如鲁迅的作品《伤逝》,历来评论家对子君基本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我想这对于子君来说是不公平的,子君作为一个富贵人家,教养良好的女孩子,为了爱情没有名分地跟着涓生,这种勇气在当时就是值得肯定的。在子君和涓生同居之后,被邻居嗤之以鼻的她,反而无所畏惧,不惧怕外界的异样眼光。连走起路来都是昂首挺胸姿态骄傲的,这种骄傲才是真实的子君,后来子君的谨小慎微,已然为了爱情有所妥协和卑微到泥土里。对于小说结局子君的去世,历来有不同说法,自杀说,他杀说,抑郁而终说,生病去世说等。还有人认为子君根本没有死,只是隐姓埋名地离开了。我比较认同最后一种说法,我认为子君不会自杀,作为一个有自尊的有骄傲的新女性,自杀本身就是一种屈服,这不是子君,更不是新时代女性的体现。

除了对作品的细节深入研读外,对不同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也是多元解读的一种好方式。以作品《窗》为例,艾青,李广田,陈敬容,三首《窗》都是以爱情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在艾青诗作中《窗》更多的是构成了“一种相思,两地情怀”的表现。作品中的“她”既在窗前也“沉浸在我的思念里”,这一虚一实的结合也是诗人对于时空的融合。李广田的诗中更多的是弥漫着一股忧郁之情,追悼逝去的爱情。整个诗歌情感更多的是笼罩着一层忧郁之色,所以在意象的使用上也更具冷色调。落叶、烦忧草、候鸟,这些意象的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同于之前的欢乐。陈敬容的《窗》虽然也表达了对爱情的失望,但是在她的诗中“窗”这个意象更有双重的意蕴,从字面上看是实写,但是又好像是“心灵的窗”。泰戈特的《窗》采用了小说的形式,以“窗”为切口,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窗》的艺术构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在靠窗的病人嘴里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是对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恶灵魂的有力鞭挞。从艺术上讲,又是虚与实的巧妙结合。运用虚的手法,正如绘画中的空白艺术,又似音乐中的休止符号,常常能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钱钟书的《窗》却是采用了散文的形式,极具哲理性和思想性。作者通过写我们平时常见的窗,引发了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思考。我想每个人都需要一扇“窗”与外界沟通,让自己能自由惬意的领略美的事物,能向外界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能根据自己的情形与喜好做主,而不是感叹人生的身不由己。

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首先最重要一点就是客观,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应该包含:客观的立场;客观的态度和客观的评判,这是最基本的。要基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在符合原文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解读。除此之外更要有所发现和创新,在作品的细微末节之处,在作品的相互对比之中。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必定是个性化的,对于作品的解读也要跳出传统思维束缚。努力揭开习惯思维掩盖的真相,挖掘作品背后的价值和潜台词,对任何未知的事情都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只有这样才能呈现真实的文学史,才是对文学史上每一位作家的尊重。

参考文献:

[1]邓小平 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N].人民日报,1978.6.19.

猜你喜欢

作品解读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细节取胜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及其作品印象探究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