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与外语教师职业定位探析
2018-11-12徐超
徐超
摘 要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理想”理论为框架,采用演绎法对外语教师的职业定位进行哲学研究分析。在人類理想和价值观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学生外语学习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外语教师应当对自身有新的职业定位,在角色定位、教学、科研等方面自我完善,以承担并出色地完成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语教师 职业定位 文化使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7.033
The Ideal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and the Occupational
Position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XU C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721000;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Foreign Affairs,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mon ideals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the deductive method is used to conduct a philosophical research on the occupational position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era of historic changes in human ideals and values, as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enlightenment and guid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have a new career orientation for themselves, self-improvement in role orientation, teaching, research, etc. And outstandingly fulfill the cultural mission given by the times.
Keywords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occupational positioning; cultural mission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历史上,任何大国的崛起定会提出引领世界的合作倡议和价值观念。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礼记·礼运》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提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美好政治治理理念。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民族危亡之际,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确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进入新世纪,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积极探索全球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早在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1]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2]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使命
巴基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哈·洛迪今年三月份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曾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这一理念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它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超越了消极意义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从人类文明史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是给国际社会确立“三同”,化解“三异”:即以共同使命化解国家利益冲突、以共同目标化解全球化争执、以共同身份化解价值观分歧。[4]这一理念是和平、发展、 合作人类主题的高度浓缩和升华,为各国解决发展问题面对的国家利益的分歧和冲突提出了宝贵的方案。
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工作者,外语教师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中担任着“纽带”作用。在全球化进程的今天,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外语教师既有教师工作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播和发展具有先天语言优势;第二,在文化知识“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外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第三,外语教师教学成败关系着国家外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以中学外语教师为例,教师的语音,教学方法,教师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教师的个性,第二课堂活动和教材等是中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5]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外语教师对中学生外语学习有直接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社会理想的进程中,外语教师应当重新规划和定位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教学、学术、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自我完善,以承担并出色地完成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3 学外语教师职业定位
3.1 确立“动态”生态角色
教师角色研究理论认为,教师角色是由教育者、研究者和社会服务者的三个维度取向角色共同组成的,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单一维度去分析教师的角色定位。如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多数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仅仅局限于某一环境变化下微观课堂角色的适应性研究。而不管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做何种定位,最终指向教育目的的实现。单一维度定位显然不能适应教育活动对教师职业的整体要求。雷丹等在其《外语教师角色与教师生态位研究》提出了生态化视角研究,认为外语教师所处的生态环境,是以外语教师为中心,对教师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包括内在环境(微观生态环境)、学校环境(中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宏观生态环境)。[6]要达到这一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与循环,三者必须协调才能促进教师发展。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教师应依据其实然角色达到应然角色的定位。比如,全球化背景下外语学习者文化包容性较差,往往走向全盘接受和弃其糟粕两种粗暴的文化对待,造成了特定文化之间的对立或其文化特质的模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文化无优劣之分,各国各地区文化同属人类共同文化,在文化传播中,外语教师要用多维视角去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和包容别国文化。
3.2 提升“后方法”时代教学能力
命运共同体理想的建构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未来,共商、共建、共享将成为社会成员行事的共同准则,也必将催生教学对象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载体的革新,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外语教师必须将这一准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1)外语教师必须首先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做教学的“多面手”。如建立外语和语文学科的共时性连接,既要重视国外文化的“请进来”,又要以自信的姿态将我国优秀文化“带出去”。还可以建立外语和历史学科的历时性连接,既要发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襟,消除意识形态偏见导致的对他国文化的“狭隘”认知,又要将特定历史时期被抛弃和忽略的优秀文化重新“拾起”。
(2)外语教师必须探索和践行“本土化”的外语教学方法。在方法论时代,外语教学先后出现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认知法、社区法等。我国一度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将相关方法应用到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中。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出现了基于国外教学法理论的“改良”方法,对外语教学实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进入新世纪,Kmaravadivelu基于外语教学现状和发展提出了后方法状态(post-method pedagogy),[7]后方法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而非一套具体的方法,它是对课堂上有效的教和学本质的动态探索过程,改变了教师传统的角色特质,是现阶段和未来外语教学的总体趋势。“拿来主义”容易造成“水土不服”,修正改良并非长远之计,这就需要外语教师基于后方法理论形成适合于本国、本地区、本校甚至一定群体的学生的本土化外语教学方法。外语教师应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学环境为依据,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语言学习,以适应未来人才多元需求。
(3)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更新实现自我发展。教师发展过程即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过程。[8]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更新是教师发展的“车之两翼”,教师发展是反思和更新的最终归宿。教师通过反思和自我更新能不断完善自我,形成改进教学的自我意识。而现实情况中,由于教学及管理工作繁重,经常自我反思和自我更新的教师比例较低。一些实证研究发现,英语教师自我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落后于语言发展更新的速度。在今天共同体构建实践中,亟需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更新改进教学、更新知识,为共同体理想构建贡献力量,最终实现教师自我发展。
3.3 学术能力提升
构建学术科研“共同体”。教师承担着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教学与科研互相作用,共同促进教师发展。目前不管基于何种目的,在各类学校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相对重视教科研,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马赛克”效应在教师间表现尤为突出,即不合作、不分享。教师把科研当作个人的事情,认为凭借个人的力量即能完成一定的科研项目。实则重复研究、研究理论和方法陈旧等问题突出。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必须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原则构建学术科研“共同体”,实现科研学术共商、共建、共享,以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4 结论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发展构想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远意义是告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英语教师应通过自我职业的重新定位促进自我发展,担负起文化传播的“纽带”作用,为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力量。本研究所提出的决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教师形成一定的自我定位意识。但是,意识形态的改进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做顶层设计,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EB / OL]. 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1/c350825-19539441.html
[2]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全文) http://www.gov.cn/jrzg/2011-09/06/content_1941204.htm
[3] 新华网.十九大报告全文 http://www.xjtzb.gov.cn/2017-10/23/c_1121842181.htm
[4]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使命[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6):7.
[5] 汤聞励.动机因素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2005(2):67.
[6] 雷丹,柳华妮.外语教师角色与教师生态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3):60-62.
[7] Kumaravsdivelu B 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sy[J].2001(4).
[8] Doyle,W.“Themes in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 In W. R.Houston( ed. )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tation.New York: Macmillan,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