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解读

2018-11-12罗岩松徐露婷

科教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形而上学尺度

罗岩松 徐露婷

摘 要 “人是万物的尺度”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命题”,普罗泰戈拉用该命题表达了独特的相对主义思想,其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从本体论角度给予我们启发。普罗泰戈拉的命题解构了爱利亚学派神圣的“一”,这有利于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极大地解放人们的思想。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就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文化氛围下进入“黄金时代”。由于把追求真理作为一生的夙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无情地批判普罗泰戈拉及其后继者,他们在对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思想的批判中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并使形而上学步入更加严密化、体系化的阶段。

关键词 普罗泰戈拉 相对主义 人 尺度 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7.023

Interpretation of "People Are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Protagora's relativism and its reflection

LUO Yansong[1], XU Luting[2]

([1]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2]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is undoubtedly a "great proposition." Protagora uses this proposition to express a unique relativism, which not only has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gives us inspiration from the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Protagora's proposition deconstructs the sacred "One" of the Alia School, which is conducive to breaking the old knowledge system and greatly liberating people's thoughts.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of slavery in Athens entered the "golden age" under such a relaxed cultural atmosphere. By pursuing the truth as a lifelong wish, Plato and Aristotle mercilessly criticized Protagora and his successors. They laid the foundation of metaphysics in the critique of Protagora's relativism and made Metaphysics entered a more rigorous and systematic stage.

Keywords Protagora; relativism; human; scale; metaphysics

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至公元前421年),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城,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有《论真理》、《论神》、《论相反论证》,但皆已佚失,仅留下三条残篇,其中最著名的则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最早提及了这个命题,并在《普罗泰戈拉篇》转述道:“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伟大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

对于“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学者的观点有三种:第一,认为“人”指的是个人;第二,认为“人”是指整个人类;第三,认为那个时代还没有明确地区分种、属和个体。从哲学角度看,古希腊哲学直至苏格拉底才开始探究个体与种属的关系。因此,普罗泰戈拉的命题中的“人”并没有自觉地区分“人类”与“个人”。在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对于人在“个体”和“类”的意义上显然是交互使用的。当时,希腊人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人类概念,也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概念。在希腊人眼中,奴隶和公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亚里士多德宣称:“一些人生来是自由人,另一些人则天生是奴隶。”可见,“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是在人的“个体”与“类”的意义上交互使用的,而且“人”是城邦的公民。

对于“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万物”,普罗泰戈拉继承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观点,他从事物存在的维度将其划分为“存在”与“非存在”。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才是真正存在的,“非存在”是不存在的。“万物”即“存在”与“非存在”,其不仅作为感觉的对象、处于流变过程中的具体事物,亦作为思维的对象、处于唯一且不变不动的普遍本质。人是命题的主题,人作为尺度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人作为尺度的进一步地阐释,人的感觉把握“非存在”,人的思维把握“存在”。普罗泰戈拉将“人”独立于“存在”与“非存在”之外,使其超越了“存在”与“非存在”成为了它们的尺度。

对于“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尺度”,大抵可理解为朴素意义上的规律。赫拉克利特主要将“尺度”等同于自然的平衡和秩序。对于“尺度”以什么来判定的问题,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普罗泰戈拉的命题是要为“万物”的规律寻找依据,这个依据只存在于人那里。亚里士多德将“人是万物的尺度”理解为:“实际上是说正在认识和正在感知的人,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知识和感觉,所以说知识和感觉是对象的尺度。”对于苏格拉底将“人是万物的尺度”等同于“知识无非就是感觉”认为它们只不过是“叙述方式有些不同”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则剖释的更加完善:知识和感觉都是“万物”的尺度,知识显然不是从感知中获取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知识和感觉是对立的。因此,“万物”以感觉与思维的混合为尺度。

综上所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该命题可以理解为城邦的公民(不管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类)根据自己的感觉与思维来区别“存在”与“非存在”。其不同于传统的“神是万物的尺度”与“自然是万物的尺度”,而是奉行“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希腊人性的解放。“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对智者生活的总结,也是民主政治蓬勃发展的写照,其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研究目光由外部自然转向人及人类社会。正如文德尔班(Windelband)所述,“走上了人类学的道路,或走上了主体性的道路:研究人们的内心活动,研究人们的观念力和意志力。”

2作为主体的人: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

在《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将“人是万物的尺度”等同于认为“知识无非就是感觉”,认为二者“只不过叙述方式有些不同”。如果把“人是万物的尺度”等同于“知识无非就是感觉”,容易引导我们从认识论角度来理解这个命题。学者们往往只从该角度来理解而忽视了其作为本体论的意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看作认识论,该命题以感觉与思维的相对性来证明“尺度”具有相对性。但作为普罗泰戈拉最著名的命题,其更主要的是一个本体论的命题。自然哲学家把“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当作关注的焦点,为宇宙找寻本原成为他们普遍的追求。水、气、火等具体的存在物都曾被自然哲学家当作宇宙的本原,当人惊异于自身的力量与多元的社会现象时,哲学家才逐渐将其作为研究的主体。普罗泰戈拉为“万物”寻找“尺度”,这与自然哲学家为宇宙寻求本原是一致的。

“人是萬物的尺度”表达了一种相对的本体论: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来说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来说是不冷的,客体的本质是相对的,不存在客体本身是怎么样的,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感觉与思维才是真实的。人就是区别“存在”与“非存在”的尺度,根本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本原。在普罗泰戈拉这里,人被提升到与客体对立并规定其存在与否的一般主体高度。正如黑格尔所说:在普罗泰戈拉那里看到了“主体是能动的,是规定者。”

3 本体论与认识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意义

普罗泰戈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双重意义上发展了相对主义。在本体论上:“因为无物是‘一物或‘某物,或属于任何确定的种类。”事物无所谓规定性可言,本原不是永恒不变,人成了判定者。

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对爱利亚学派的“神”与“存在”的解构,巴门尼德用“存在”(一种绝对的存在)来否定“非存在”,“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为人的思维所把握。然而普罗泰戈拉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著作《论神》中曾提到:“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正如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这种绝对的存在本身就是无法被证实的思想抽象物,人的感觉与思维都是真实的,只有人能判定事物是否存在。赫拉克利特与爱利亚学派都把存在理解为绝对的“一”,普罗泰戈拉却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把存在理解为相对的“多”。尽管神圣的“一”变成了世俗的“多”,但在每个人的心里,存在仍然是“一”。可见,普罗泰戈拉以感觉与思维的相对性来论证事物存在的相对性。

自然哲学家所追求的是普遍和绝对的本体论,普罗泰戈拉却提出了一种相对的本体论:不存在客体本身是怎么样的,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掌握着客体的“命运”。人对“万物”的感觉与思维具有相对性,因此其会显现出不同的性质。古希腊哲学从巴门尼德开始,就在不断构建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巴门尼德充盈了形而上学之“源”。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人丰富和发展先辈们的思想,确立了形而上学的基础。绝对主义追求思维上的确定性,这与早期自然哲学追求普遍的和绝对的本原是一致的。相对主义则试图消解绝对主义所追求的确定性,“人是万物的尺度”解构赫拉克利特与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目的在于消除思想的禁锢。

从西方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哲学可以说是一部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互动的“史诗”。如同柏拉图在批判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时,曾讽刺道:“他竟然没有在他的《真理》一文的开头说,万物的尺度是猪、狒狒、或某些非常陌生的有感觉的生灵。有人一直对我们说,如此倨傲不恭的开场白一定非常伟大,我们由于他的智慧超越凡人而尊敬他,但实际上他并不比一只蝌蚪更聪明,更不要说比其他人更聪明了。”无论是在本体论还是认识论上,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都与古希腊哲学中的绝对主义相持不下。其所蕴含的怀疑、否定精神对早期形而上学的发展带来了冲击。普罗泰戈拉与其相对主义必然遭到柏拉图等人的诘难,柏拉图针对他的命题提出:“在你我看来‘神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胜过他们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尤其是晚期智者在认识论上倡导主观主义与怀疑主义的举动,使其被冠以“诡辩”的恶名。“但是希腊人毕竟是已经吃过善恶树上智慧果的人们了。哲学在这时又一次表现了它的力量,它集中了希腊人的最高智慧来进行一次努力,企图为人们寻求一条可靠的出路,来摆脱这充满争吵、道德堕落、无是非、无真理的苦难境地,它要求人们反省。于是新的哲学就产生了。”在与智者的博弈中,柏拉图等人将绝对主义的本体论发展壮大,引领形而上学步入更加严密化、体系化的阶段。

4 结语

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引领古希腊哲学走向辉煌的坚实思想基础,因此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柏拉图也不得不承认,许多哲学家在本体论上和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一致。正如黑格尔所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句伟大的话!”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王晓朝.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 杨适.哲学的童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 陆杰荣,谢兴伟.围绕“人与尺度”的旋转——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及其价值[J].世界哲学,2014(4):133-140.

[8] 赵本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新解读[J].人文杂志,2014(6):6-12.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尺度
建筑内部尺度的研究
秋天的尺度
尺度
浅谈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谈教育的“严”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冶关系检思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
9
室外雕塑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