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时珍:医者有圣心

2018-11-12姜静

醒狮国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医书本草纲目李时珍

姜静

当年位于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的李府是一个医药世家,而药圣李时珍就是出生在这里的第三代医者。

世人都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似乎若不能成为国之柱石,就唯有将救治天下苍生为己任才是最高尚的职业。而李时珍一生行医的父亲却深知做医生的艰辛和不易,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前途,他坚决的让儿子摒弃家学,投身于科考的道路。

聰慧勤奋的李时珍自幼就饱读诗书,十四岁就顺利考取了秀才,他和父亲原本以为今后科考之路会一路顺遂下去,却不料迎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第三次落榜后,才二十岁出头的李时珍得了一场大病,那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肺病,即便身为名医的父亲也感到万分棘手。疾病的痛楚时刻折磨着他,也折磨着他的亲人,这期间他想了许多,对于病人渴望良医的期盼有了切身的感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下定决心,如果这次能康复,便放弃仕途,立志做一位良医,救治天下苍生。

康复之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并没有反对,只是将自己和李时珍祖父多年行医中遭遇的辛酸和不平一一告诉了李时珍。李时珍听罢,沉思片刻,目光坚毅地望着父亲,一字一顿地说:“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父亲看他决心已定,此后,便开始教习他学习医术。

因为是世家出身,虽然之前并没有刻意学习,多年的耳濡目染对于医药的基础知识李时珍还是有一些的了解。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为了让他打下扎实的基础,父亲让他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又带着他亲自采摘了大量的草药,让他在书本和实物的对比中,对于药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有了这些基础后,父亲每次给人看病都会带着他,待看完病就和他剖析病因,病理和治疗应对的方法,如此几年磨练下来,李时珍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

一次,李时珍正在看诊时,一群人拉着一位江湖郎中来到医馆请他帮忙辩明是非。原来为首年轻人的父亲吃了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情非但没有减轻,而却愈发沉重,而郎中却一口咬定自己的药方并没有错。在听过两边的述说,看过药方和药渣之后,李时珍告诉众人,原因是《日华本草》中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才造成这个后果,众人放了江湖郎中后,对于古医书的错误很是感慨,这件事情让李时珍对于医书精确性的重要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作为一名医者博览群书的重要性。

随着李时珍治愈的医患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嘉靖三十年(1551年)时,福顺王朱厚煜的儿子患重病,请来许多名医均未能治愈,后来听说了李时珍的医名便将他请到王府,经过他精心治疗,福顺王世子终于康复,李时珍也因此名声大噪。

当时在武昌的楚王朱英裣得知了此事后,便聘请李时珍任王府的“奉祠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经楚王推荐,李时珍进宫做了御医。在这里他看到了更多的医书典籍,也见识了许多的名贵草药,在和同事的交流学习中也让他的医术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随着他涉猎的医书越多,他也发觉有些医书里存在纰漏众多,有几本医书将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如果这些医书广泛流传,后果不堪设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他有了想要将天下草药汇编成册的想法。

虽然做御医诸多的资源优势,但也有许多限制和束缚,这样的环境让李时珍很不适应。况且此时的嘉靖皇帝正崇信道教,痴迷于丹药,对于李时珍多次的劝谏都置若罔闻。过了初入宫时的新鲜感之后,李时珍就开始反复思考自己当初学医的初衷,他知道自己要的并非是荣华富贵,而是要救治天下苍生。为了重回民间为百姓治病,他托病请辞,逃离了人人羡慕的皇宫。

返回家乡后,李时珍开办了东壁堂,为四邻八村的百姓看病,并开始了《本草纲目》的编撰工作。这期间李时珍还在父亲所著上的《四诊发明》的基础上编撰一本《濒湖脉学》。

在编撰《本草纲目》时李时珍参阅许多的古籍善本,也发现了许多古籍里对草药的记录不够详实,很容易误导读者,还经常有同一种草药在不同的书里却写着不同的功效的现象。为了让自己编撰的《本草纲目》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他决定行万里路去考察清楚这些草药成长的状态和模样,还要像神农尝百草那样,亲自鉴别这些草药的药性。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李时珍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出游,一路上他一面行医,一面向当地的采药人,捕蛇人,猎人甚至是渔人、农人请教当地的药材和一些民间的偏方,实地考察各种药材的生长状态和功效。

为了了解曼陀罗华的毒性,他不但远游北地,还亲自试药体验其毒性,这些他以生命为代价取得的一手资料,他都记录在书中,以供后人参阅。

蕲蛇是一种药用价值珍贵的剧毒蛇,因为很难捕捉,市场上有许多假冒的蕲蛇。起初李时珍并不知晓蛇贩子贩卖的蕲蛇都是假冒品,常常去那里观察。经人提醒后,李时珍特意请了捕蛇人带他去龙峰山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参与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为了完成《本草纲目》李时珍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他舍弃了御医的光环,名医的收入,历尽艰辛,舍生忘死,所求的不过是让更多的人摆脱病患的折磨,健康的生活。

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二十七年的时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共计16部,50余卷,192万字,详细记载了药物图样,采集、制作、特性、功效的医书。这部书的出现矫正了之前医书的一些错误,也弥补了许多医书的不足,成为16世纪最系统、科学的医学巨著。

在完成了《本草纲目》之后,李时珍还写了《五脏图论》《奇经八脉考》等著作,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医药事业。

然而一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享年75岁的李时珍去世,也没能看到《本草纲目》的付梓刊印。一直到他去世三年后,这部奇书才得以出版。之后,经由江西巡抚发现并重新刊刻后广泛发行。后来李时珍之子李建元将这本书献于朝廷,得到官方的欣赏与推广,以至于凡是有士大夫的家庭必有这本书。

李建元曾说过,这本书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的无不收录其中,虽然名为医书,实该物理。而事实也的确如他所言,这本书十七世纪流传至日本、朝鲜深受欢迎。十八世纪流传至欧洲引起教士,及知识界广泛关注。这部凝结了李时珍毕生心血的巨著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本医书巨著,更是因为它同时还是一本博物宝典。

“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这是李时珍对于医者修养的感悟,在他看来要做一位合格的医生,不仅仅要医术精湛,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懂得体恤世人。他的一生都在实践者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目光里是星辰大海,足下是逶迤山川。他以救治万千性命为己任默默地付出着,而最终也将他的名字升华出圣洁之光,被世人赋予“药圣”之名。

编辑/徐展

猜你喜欢

医书本草纲目李时珍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神医的秘方
解码李时珍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秒变戏精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医史教材“万全撰成《万密斋医书十种》”说法欠妥
北宋校正医书官高保衡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