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习作教学能力的意义和策略

2018-11-12张燕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习作现状意义

张燕明

[摘 要] 习作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幅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当前习作教学普遍存在学生习作素材不丰富、学生习作思维不灵活、教师习作素养待提升等现状。教师要切实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从教材的课文中,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从自身的习作实践中去扎扎实实抓积累;反反复复抓好说话、写话和习作训练;引导学生自主修改,倡导同学修改,重视教师修改等方面于朴实扎实中去教好习作,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 习作;意义;现状;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受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和年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习作教学尤其值得语文老师们去探究、去反思、去总结。

一、习作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学生习作素材不丰富

在习作训练中,很多学生经常是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习作素材不丰富。虽然近年不断在推广阅读,重视阅读,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爱阅读,有一定阅读也是任务式阅读,很大一部分学生更是不善于阅读,不会在阅读中积累。再者,大部分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习作素材。

(二)学生习作思维不灵活

受教师习作教学和学生习作感悟能力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习作思维刻板,不灵活。即便是有主题、有素材,也有部分学生是随意拼凑,在素材内容的筛选、习作内容的整合、习作结构的安排等方面也是比较随意,导致习作质量不高。

(三)教师习作素养待提升

从当今语文教师队伍来看,有部分教师的习作素养还有待提升。一是教师自身的写作热情不高,基本上是不写“下水文”,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令人堪忧。二是习作课的教学低效,很多教师习作教学形式单一、习作训练枯燥乏味、习作指导泛泛而谈等。

二、习作教学的意义

(一)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提升习作质量,就必须促进学生的海量阅读,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经典书目、经典诗词就势必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习作训练的实践中就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植根于学生大脑,生成于学生笔端,影响于学生言行。

(二)可以大幅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最综合的体现就在于学生的习作。习作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阅读,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架构能力,提升学生用词用语的精准表达能力,能较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习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文章是由段组成,段是由句子组成,句子是由词语组成。因此,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学会积累,积累丰富的词汇,积累优美的句子,积累写作的基础知识,积累习作的经验与教训。只有这样,学生在习作时才能腹中有物,信手拈来,才能“下笔如有神”“妙笔生花”。那怎样引导学生积累呢?

1.从教材的课文中积累

语文教材里面的课文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经过教育专家、学者精挑细选出来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具有典范性的文章,里面的好词佳句非常丰富,是学生现成的词语库。老师应充分地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多积累,多应用,学以致用,而不应该把它当作考试的载体。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每人要有一本积累本,可以叫“好词佳句本”“日积月累本”“采蜜本”等,专门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每课必抄。同时,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也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老师要适时、恰当、有意识地渗透习作知识。

2.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

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部编语文教材也呈现了一大特色“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因此,引导学生大量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是老师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就小学阶段而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阅读存折”,记录阅读的时间和书名,同时准备“读书笔记本”,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自己读文后的感想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

3.从自身的习作实践中积累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第二、三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加上学生平时的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质量监测等测试中的习作,一学年下来,习作的数量可以说非常多了。这大量的习作实践,尤其是测试中的习作,又有多少语文老师会细心地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反思与积累呢?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指导好学生去修改习作,反思每一次习作中的得与失,积累习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在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去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反复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教学教程,是在教学的点滴中不断积累的过程,是在反复的习作训练中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习作教学仅仅依靠几节作文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依靠读几篇范文、写几篇文章是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复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1.说话训练

说话表达能力的训练是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抓好说话训练,提高学生说话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2.写话训练

写话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习作的起步阶段。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地以教材为载体,进行适当的延伸、加工与创造,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写话训练。

3.习作训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同样,要使作文写得好,必须经常不断地练笔。习作是创造性的活动,是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老师教了习作方法和技巧,学生不一定能写出好作文。习作能力一定要在反复的习作训练中才能提高。书读多了,于是能够落笔成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学生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优点和缺点。

(三)引导学生在修改中提升习作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玉不琢,不成器。”这说明一篇好文章写成后只有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更为完美。而习作教学中,学生“不想改”“不会改”,教师“改得烦”“改得累”的现象普遍存在。

1.引导自主修改

长期以来,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学生急匆匆巴不得快点写完作文,作文写好后畅快地把笔一扔,大气一呼大功告成,剩下的任务交给老师去忙乎吧!很多学生都认为,修改是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要消除学生不敢改和不想改的心理,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所学的每个修改符号的用法和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巩固。

2.倡导同学修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用字、用词、选材、结构等方面去评析同学的习作。倡导同学间相互修改习作,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修改作文的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生互改,既可以学习同学习作中的优点,积累习作心得,借鉴习作方法,还可以帮助同学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让自己引以为戒。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也可以促进同学间的讨论,共同提高作文水平和评改作文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重视教师修改

批改学生作文,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习作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与水平有效途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是评改作文的主导者。教师评阅习作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评价学生的习作,更多地关注表达是否准确,选材是否恰当,中心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等。同时教师在批阅时还要关注另一学生给习作的评价是否恰当。

責任编辑 周正旺

猜你喜欢

习作现状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