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缴费标准提高背景下新农合参保可持续意愿分析

2018-11-12易倩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新农合对策建议影响因素

易倩

摘 要:通过对河南省G县周边乡镇居民进行新农合参保可持续意愿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当缴费标准提高时,个体特征、家庭结构、社会因素和国家政策四个方面会影响居民参保可持续意愿。为此,从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参保群体个人收入;确立适度筹资标准,完善新农合缴费和财政补贴机制;加大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新农合政策的普及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的医疗健康水平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合;参保可持续意愿;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3-0089-02

目前,国务院发布了有关进一步统筹城乡医疗水平的通知,对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社会保障缴费标准的提高,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筹资,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面对新农合费用的不断提升,对居民的持续参保意愿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提供参考借鉴,促进医疗保险的公平协调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完善提供参考。

一、河南省G县新农合参保现状分析

(一)调查数据的来源

笔者对G县进行了新农合持续参保意愿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G县城的农村居民。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的内容包括农村居民的基本信息、家庭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对新农合缴费的看法和相关的政策评估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0份,有效问卷共120份。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对调查样本按照性别分为女性和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50%和50%;按照年龄段区分为年轻人(30岁以下)、中年人(30—60岁)、老年人(60岁及其以上),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40%、35%;按照文化程度分类,未上学占36.7%,小学占36.7%,初中占11.6%,高中占10%,大学及其以上占5%;被调查的群体家庭成员个数都在4—8人之间,按个人收入进行分类,个人的年收入在5 000元以内的占17.5%,5 000—10 000元的占11.7%,10 000—20 000元的占21.7%,20 000元以上的占49.1%;按照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非常健康的人数占12.2%,健康的人数占32.5%,一般的占25%,不太健康的占25%,非常不健康的占5%。

(三)新农合制度实施现状

G县新农合主要分为门诊和住院两部分,参保人需缴纳150元保费,其中45元划入门诊账户,105元划入住院账户。住院部分起付线分为乡级和县级两种,封顶线是20万元,根据G县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偿费用比例,1.5万—5万元(含5万元)部分的费用补偿50%,5万—10万元(含10万元)部分的费用补偿60%,10万元以上部分的费用补偿70%。G县新农合在筹资工作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农民参保率保持在97%以上;在筹资过程中也坚持家庭整体参合的原则。

二、缴费标准提高背景下参保可持续意愿分析

本次调查是基于城乡医疗保险整合后缴费标准提高背景下为研究参保持续意愿以人为单位进行的问卷调查。首先对调查问卷的问题“城乡统筹后缴费标准从120元提高至150元是否继续参保”进行分析,发现在调查的120人中,有6人选择不继续参保,将选择继续参保的居民从个人、家庭、社会、國家四个角度分析其持续参保的原因。

(一)个体特征

对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参保可持续意愿与个人的年龄、个人收入、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1.年龄

根据年龄分布将调查对象主要分成了三个年龄段,30岁及以下参加新农合占21%,30—60岁参加新农合占42%,60岁及以上参加新农合占37%,表明年龄越大的人群参加新农合的人数越多。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年龄越大的群体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参加新农合能降低因疾病造成的家庭经济下滑风险;二是年轻人口具有流动性,我国的新农合政策目前跨地统筹和支付尚未完善,所以流动性较大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参保。

2.个人收入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农村居民个人收入在20 000元以上,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一般而言,个人收入越高,支付能力也较高,参加新农合的数量也越多。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年均收入低于10 000元的也会选择继续参保,主要原因是这一群体多为老年人,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所以更倾向于参加新农合。

3.健康状况

按照健康状况进行分类,身体健康程度越高,参保意愿越低。新农合是在人们面临疾病风险情况下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障,身体健康状况越差,缴纳新农合的费用从中获得的收益就越高。随着新农合缴费标准不断提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居民从中获得的收益减少,对参保可持续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

调查发现,一家有8口人的居民和一家有3口人的居民相比,不参保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一方面是由于以户为单位进行缴费,家庭规模越大,缴费也越多,家庭承担的成本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家里一个成员缴纳的新农合其他成员也会共享,因而出现不参保的局面。

(三)社会因素

对缴费标准提高背景下持续参保意愿进行分析发现,有25.4%的人视周围人参加程度而决定是否参保。由于农村居民对政策了解程度不够,在做决定时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占有一定的比例[1]。同时,发现当缴费标准提高时也有少部分人会选择其他保险,说明补充健康保险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力度不够,要不断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提高,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四)国家政策

分析发现,多数人认为当前缴费水平高,报销水平也较高,而财政补贴一般。认为新农合对小病帮助非常大和很大的占53.6%,认为新农合对大病帮助很大和非常大的约占82.5%。由此可见,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的疾病减压是有所帮助的[2]。

居民对新农合实施的看法会影响继续参保,在缴费水平上,认为新农合缴费水平较高的、新农合报销和财政补贴水平较低的选择不继续参保的较多,在对大病和小病的帮助程度调查中,认为帮助程度较低的多选择不继续参保。

总之,城乡整合后缴费标准由120元提高至150元时,选择继续参保的居民占95%,可见大部分居民选择继续参保。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继续参保的原因与年龄、个人的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社会上的周围人的参保状况、居民对国家政策的认知程度等有关。

三、提高新农合参保可持续意愿的建议

通过对个体特征、家庭结构、社会因素和国家政策四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缴费标准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对居民保障水平的提高和保障范围的扩大,另一方面意味着居民经济能力的增强。当家庭成员较多时,缴费率的上升意味着家庭开支加大,会降低居民的可持续参保意愿;当家庭结构较为年轻时,缴费率的上升会使家庭成员转而寻求新农合的替代品,降低参保意愿。同样,农村居民尤其是老人基于对政策的信任和健康状况的因素,缴费率的提高对其持续参保意愿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提醒我们要注意人口老龄化下新农合支付能力的可持续性。因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参保群体个人收入

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人收入越高,缴费标准提高后对个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越小。这表明,我们要关注缴费标准提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政府要不断提高个人收入,提高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的能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应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生产。国家也要通过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从长远规划角度,完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资金管理工作,确保社会保障金的保值增值,发挥社会保障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确立适度筹资标准,完善新农合缴费和财政补贴机制

社会保障费用具有刚性,不论是资金筹集还是财政补贴,都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居民的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同时建立弹性的社会保障的动态调整机制。在精算的基础上适度地调整能满足农村地区实际发展需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新农合的财政补贴机制,确保这一政策在城乡医疗整合后能更多地为农村居民谋福利。

(三)加大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新农合政策的普及面

研究发现,新农合参保率在不断提高,但是对这一制度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比如在进行问卷的调查过程中,很多人不知道新农合的财政补贴是什么,对相关的筹资方式等尚不了解,对城乡医保整合这一信息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所以,要做好各种政策制度的宣传工作,不断扩大新农合的普及面,才能调动百姓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增加对这一制度的了解度和信任感[3]。此外,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利用信息制度为新农合谋福利,进一步扩大医保卡的功能,不断建立新农合的异地报销等制度。

(四)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的医疗健康水平

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中,要合理划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这些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定位好政府在医疗保障体系当中的责任,一方面调整好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税收优惠等手段来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各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计划。老农合在实行过程中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将城乡整合后的新农合也要重视市场的功能,发挥乡镇企业在社会保障当中的作用,强调农村企业在社会保障供给中的责任定位。现行的农村补充医疗保障还不完善,要不断发展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发挥商业保险在保障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光辉.新农合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0):109-111.

[2] 程令国,张晔.“新农合”:经济绩效还是健康绩效?[J].经济研究,2012,47(1):120-133.

[3] 楊国平.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责任编辑 陈 锐]

猜你喜欢

新农合对策建议影响因素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可持续发展分析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思考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新农合中会计问题的相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