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理论下赣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018-11-12冯卉萍
摘 要:本文通过基于对供给侧理论的研究,对赣西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对萍乡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应用技术型大学;产业结构调整
一、供给侧改革理论
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中国经济的增长迈入了泥潭,供给侧的改革登上了舞台。此次中国经济的下滑已经不再是周期性的波动,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危机。
凯恩斯学派强调通过需求管理来调节经济周期,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加大政府公共支出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古典学派和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一方的作用,强调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激励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强调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来提高国民经济的供给能力。在供给侧理论的指导下,萍乡市的经济需求和供给也是一种典型的经构性失衡,从人才的角度来看,萍乡市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煤炭行业的衰退,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再就业困难;与此同时,大量的新兴产业出现,对新兴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但萍乡现有的人才结构无法解决这个矛盾。
二、赣西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宜春、新余、萍乡三市(下文简称三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属于赣西地区,历史同源,文化同根,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是江西“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市共辖17个县(市、区),土地面积25659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18.74%;2015年末常住总人口857.97万人,占江西省总人口18.79%。三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如下:
1.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江西省2006年-2016年间第一产业的增长率是三大产业中最低的为3.5%-5.0%,第二产业的增长率最好,但这两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16年的增长率最低值仅为8.5%,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基本在8.8%-11.4%浮动。因此三市应从工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化,进行传统产业的战略升级,服务对象从低端消费者向中高端消费者转移。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2.资源产业税收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增收困难
资源税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即所有开采者开采的所有应税资源都应缴纳资源税;同时,开采中、优等资源的纳税人还要相应多缴纳一部分资源税。三市中萍乡市已经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产业税收呈下降的趋势。
地方财政收入增收困难,财政收入增幅放缓,是经济增长转为中高速在财政收入上的表现。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转变思想观念,克服速度情结,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改革。第一,改革政府支持发展的方式,提高地方经济质量和活力;第二,改革收支和债务管理制度,提高地方理财水平;第三,改革财力统筹分配机制,提高地方财政运行效率。
3.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三市的生态破坏严重,新余市是工业重镇,工业排放的废气对环境污染得很严重,萍乡市的煤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转型时期的主旋律,一方面,传统型企业加强对生产三废的处理,增加对其投入,改变传统的观念,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环保产业,在项目建设初期就做好环保工作,把问题扼杀在摇篮。
4.主体资源煤炭不断枯竭,煤炭工人再就业问题成为瓶颈
萍乡市作为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市,也是一个依托资源的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煤炭相关产业也进入了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一方面,相关企业这两年不断倒闭,如萍乡矿业集团、浮法玻璃厂等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员工的再就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在岗工作工资收入普遍较低,月工资千元左右远远不能满足萍乡市当地较高的消费水平,这部分工人的社会满意度普遍不高,为萍乡市的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
三、萍乡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萍乡市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园林城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和科技进步先进市,针对萍乡市产业结构调整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
(1)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以芦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其他县区市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为依托,萍乡年主要做好水稻种业,绿色猪肉(如格林米特、七丘田等本土连锁品牌),此外加快宣风苗木的发展,做强做大天涯种子,油菜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强化武功山紫红米、萍乡红鲫、赣西黑山羊品牌辐射范围。
(2)打造莲花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推进一批国家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带动赣西乡村旅游特色化和高端化发展,打造3至5家农业类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地理标志和国家级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整合发展,建立二者的互动联合机制,使萍乡市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农产品的环境治理与监测工作,建立从田間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打造全城的食品安全。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坚持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传统工业化模式向质量效益型模式转变。大力扶持萍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发展,利用萍乡客车厂的优势重点延伸环保、农业机械等高端制造产品,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兼并重组,消化过剩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2)以湘东的工业陶瓷、上粟的鞭炮烟花等传统产业为重点,支持县区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力争到2020年,培育2至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名牌企业。
(3)积极发展深精加工业,向上下游两端延伸产业链,提升整体产业链素质。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换代,淘汰落后产能,强制关闭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深入推进萍乡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打造特色服务业
(1)加快发展文化服务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着力培养一批文化创意企业,重点抓好安源文化博览园、萍乡中心书城、武功山文化产业园、莲花文化产业园、湘东彩印包装基地等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鼓励社会金融资本和其他多种资本形式的参与,把文化产业打造成萍乡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基石。
(2)大力推进萍乡武功山项目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数据共享,把萍乡市打造成全省及至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挖掘红色文化实施赣西文化品牌创造战略,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产业创新力。
(3)加快发展便民性服务业,加快便民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的步伐。加快发展信息、环保技术等新兴服务业态,整合提升商贸、社区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
4.力争一、二、三产业协调共赢发展
大力推进第一产业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农业的传统资源优势,发挥一、二、三产业整合效应,积极发展萍乡市地区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集成研学旅游、农产品采摘、农副产品销售、农家乐饮食等项目,建设一批以麻山、宣风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村镇和旅游示范村,同时推进互联网+农业,打造萍乡市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以芦溪县紫溪村为代表,发挥农产品的规模优势,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本土化品牌,带动萍乡市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借助“一带一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群,深入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加快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转移,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为赣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康珂.產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4年10月.
[2]刘建军.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经济增长的途径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18年3月.
[3]冯文静.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价值工程,2015年4月.
[4]吴华风.新常态下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产业经济,2018年第2期.
[5]刘建军.民办高校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陕西教育(高教),2017年12月.
[6]韩晓娜.劳动力供求形势转折之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西南财政大学博士论文.
作者简介:冯卉萍(1981.10- ),女,汉族,籍贯:都昌,职称:讲师,学位:管理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