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2018-11-12沈小凤

商场现代化 2018年15期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内部控制

沈小凤

摘 要: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经理人的职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代理问题,股东为解决其与经理人之间的冲突,主要可以从监督与激励两方面进行着手。监督主要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报表审计,激励主要形式是股权激励,使得经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减少对股东权益的损害。股东要权衡监督成本、激励成本与偏离股东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选择最优的解决办法。基于此,大部分学者展开理论研究,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高管股权激励会增加审计收费,而另一种则认为高管股权激励能抑制审计收费,本文从两种角度展开,对现有文献加以整理分析。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内部控制

一、高管股权激励增加审计收费

持高管股权激励增加审计收费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从盈余管理、财务重述和公司治理角度进行分析,实施股权激励使得高管的利益与公司业绩紧密相连,为了达到行权条件,高管出于自利原则会操纵公司的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为了应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审计师需要实施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实质性程序,所以审计收费也就会相应提高。

1.高管股权激励导致盈余管理

Daniel(2006)研究结果表明当高管的报酬与公司股票和期权价值紧密相关时,管理层更加倾向于进行应计盈余管理。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晚。毕晓芳和韩传模(2012)以2006年至2010年首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与未实施计划的公司组成样本组,对其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实施计划的样本公司而言,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会导致高管进行最大化的盈余管理,公司盈余质量下降更加明显。赵晶(2017)利用修正的横截面琼斯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

2.高管股权激励增加公司财务重述概率

国外学者中较早进行研究的是Mehran(1994),他的研究表明,当管理者的业绩与权益挂钩时,公司的绩效和管理层的薪酬存在关联。2006年Burns的研究发现高管获得的期权组合与股价相关程度(敏感性)越高,公司发生错报的概率就越大。Meyer(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司发生错报的诸多原因中,虚增利润是主要原因。

胡国强和彭家生(2009)通过将A股上市公司分为实施股权激励与未实施股权激励两组,对其进行配对研究,并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结果表明为股权激励计划与财务重述之间显著正相关。李琦和彭阳慧(2014)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高芳(2016)参照李启亮的手工收集方法选取样本,另外选取同等数量的上市公司进行配对分析,从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角度展开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股权激励会诱发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导致财务重述。

3.高管股权激励与审计收费正相关

Chen(2015)对美国的11120家企业的数据进行研究,实证分析表明高管薪酬对股票回报的波动越敏感,审计收费就越高。他们将高管的年龄、权利和审计师任期作为控制变量,综合考虑发现,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会将高管薪酬诱发的风险与其他风险一起考虑,为了补偿自身付出的额外努力和弥补潜在的诉讼风险,审计师会增加审计收费。

目前我国关于股权激励与审计收费之间的研究较少,且研究结论大多是股权激励会降低审计收费。

二、高管股权激励降低审计收费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通常认为股权激励能够降低第一类代理成本、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企业有效投资、增加内部控制有效性等,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公司的财务风险,促使审计收费下降。

1.高管股权激励降低代理成本

苏坤(2015)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促使管理层转变风险理念,提高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能有效的降低代理成本;而且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提高意味着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公司的风险容忍度会增加,能够充分利用投资机会,提高投资效率。

陈文强和贾生华(2015)对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中学者又进一步将代理成本分为第一类代理成本和第二类代理成本,最终实证结果表明在降低第一类代理成本方面,股权激励作用显著并能够间接地提高企业业绩,但这种作用在第二类代理成本中并不显著。

2.高管股权激励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2010年C Armstrong对高管股权激励与会计违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没有获得股权激励与会计违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证据,相反,通过实证发现股权激励有助于降低财务报表操纵行为发生的频率。2015年Hongyan Fang研究发现实施股票期权计划后,公司业绩的改进不是管理者进行盈余操纵的结果,而是股权激励计划本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张东旭、张姗姗和董小红(2016)以2010年至2014年期间正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478家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实施激励计划的公司而言,激励组更少发生盈余管理行为,符合最优契约理论的预期。

3.高管股权激励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

Bo Lu(2014)的研究结果证明股权激励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内部控制的薄弱,且这一研究结果不受实证方法的限制,不仅在传统回归分析中成立,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时同样会得到相同的结论。

吕凌玉(2013)年以我国沪、深两市2010年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能显著提高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而且计划实施水平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余海宗和吴艳玲(2015)的分析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而且学者从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视角展开研究。

4.高管股权激励与审计收费负相关

Judy Tsui(2003)对选取的648家澳大利亚公司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审计费用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管理层的所有权能对这种关系产生削弱作用。Vafeas.N(2007)通过对2001年至2003年的审计收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管的长期绩效薪酬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

邓庆亚(2016)以2010年至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SAS软件,并结合代理理论、信息理论和契约理论等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高管股权激励水平越高,审计费用越低。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能抑制短期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因此,审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会降低,从而减少审计收费。倪小雅、戴德明和张东旭(2017)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能降低审计收费,且这种作用既适用于横向比较也适用于纵向比较。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相对于未实施的公司审计费用较低,而且相对于自身实施计划前,审计费用也明显下降。

三、文献评述

综合国内外文献,关于股权激励的文献内容全面、数量较多。目前关于高管股权激励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国内外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股权激励在降低代理成本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道德风险,管理层出于自利原则进行盈余操纵,获得短期收益,损害公司利益,增加企业风险,导致审计收费增加;另一种则认为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手段,能够抑制短期盈余管理行为,促使管理層转变风险理念,增加风险承担能力,增加投资有效性,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财务风险,促使审计收费下降。

现有文献的学者研究方法较为完善,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晶,乔艳肖.股权激励机制对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研究[J].商业会计,2017,(03):76-78.

[2]高芳.大股东控制、管理层激励与财务重述研究[J].财会通讯,2016:86-90.

[3]苏坤.管理层股权激励、风险承担与资本配置效率[J].管理科学,2015:14-25.

[4]余海宗,吴艳玲.合约期内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5,(05):57-67.

[5]倪小雅,戴德明,张东旭.股权激励与审计收费--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7,(01):69-77.

猜你喜欢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内部控制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的启示
励德?爱思唯尔公司的高管薪酬体系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对于我国股权激励的相关税收政策的评论综述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