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即历史”的高考命题立意与“蒙养历史”教学

2018-11-12陈洪义周贵婵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贴近生活现实生活

陈洪义 周贵婵

关键词 生活即历史,蒙养历史,现实生活,贴近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5-0026-05

2018年新課标全国卷I的高考题依然是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五大核心素养为切入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将学科知识的运用考查与教育的德育功能导向有机结合,既强化了学科素养能力的培养,又关注了历史教育的本质内涵。在强化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上,今年的全卷试题更注重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更具平民化和生活化,使考生在一种熟悉的生活味道中开启思维之旅。本文试从“生活即历史”的高考命题立意角度对全国卷I试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以此提出“蒙养历史”在高考备考中的教学研究,为新的高考备考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生活即历史”,强调的是历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①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缩影,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生活有效融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历史育人的功能。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多的试题是从历史与现实关联的角度进行立意和命题,用历史知识来观照生活现象,以现实关怀来发展历史意义,真正突出了活学致用。

以2018年全国卷I为例,体现了“生活即历史”的命题立意的典型试题统计如下:

根据上表分析,可清晰地看出今年历史试题格外关注当下时代和现实生活,“生活即历史”的命题立意相当明显,尤其在对中国史的考查上,通古贯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立德树人的考查重在挖掘历史知识的现实生活意义。“生活即历史”考查的价值取向,从立德树人角度而言,就要在突出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让中学生回顾历史,审视生活,问道内心,拥有历史情怀和历史责任感。2018年全国卷非常成功地挖掘了历史知识的现实生活意义,以此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生活化的历史认知。第26题以四川制盐技术为切入,让学生感受早期的手工业劳动者凭借自己过人的技术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愿景,让学生明白一个人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第27题以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切入,使学生一方面了解中国传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也为当时朝臣们的无知感到悲哀,让学生们意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具备国际大视野。第31题通过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经济建设的盛况,让学生感受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努力与奉献,激发学生为国家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第41题对学生所能感知和熟悉的乡村发展史进行考查,让学生观察历朝历代国家对农民和农村建设的重视,从古到今的乡村管理探索,使学生明白社会的发展总是与某个阶段国家层面推动有关,让学生从“小家”感受“大家”的情怀,让家国情怀在此得到升华。

其次,历史试题的设计强调选材内容的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选材立意,这有利于强化历史为生活服务的育人导向。第24题,通过学生熟知的自然科学切入,以科学知识与墨家思想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显示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萌生生活的时代感。第42题以学生熟知的《鲁滨逊漂流记》切入,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在提取信息与解读解答过程中考查了学生核心素养,这种出题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身边的一切都是历史。又如,第26题考查宋代手工业,在工业化的今天,手工业似乎离学生比较远。因此材料以现实可查找的四川井研县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历史,同时让学生产生要了解各地方的历史的求知欲望。这种穿越时空的选材,生活气息很浓,缩短了学生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第41题以广大学生所熟悉的乡村为立意,将中国宋代、清末、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不同时段的乡村自治为线索串联,说明中国自古至今都重视乡村的管理与建设,通过生活化材料为载体,设问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清末城镇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新时期村民自治的意义,使历史问题生活化。近年来农村变化极大,相信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都能够切身体会,因此以乡村作为切入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

再次,素材呈现的方式强调历史材料的通俗化。今年全国卷命题材料的选择非常明显表现出一种生活化取向的命题方式。而其特点就是材料呈现形式虽然多样,但素材呈现方式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相近,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材料有地方史、漫画,小说,等等,颇具通俗化,材料简洁明了,容易读懂,有利于学生思考与解题。第31题以学生喜欢的漫画形式为切入考查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通过学生熟悉的漫画,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当时的人民为国家经济建设所作的努力探索和建设热情。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第27题将“麒麟”实物图片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考查明朝政府的视野。“麒麟”是中国人民所熟悉的神兽,也是很多家庭家里摆放的吉祥之物,以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为切入点考查明朝政府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贡品,并也由此可见明朝朝臣的世界格局及视野,让学生们从中明白要具备了国际视野才不至闹笑话。历史试题呈现方式通俗化,本质上强调的是通过现实生活的某些熟悉的场景的设定,引导学生透过现实生活,激活历史思维,解答正确答案。

“生活即历史”命题立意最本质特征是在历史与现实连接处进行选材设问,将历史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这从本质上讲考查的是学生活学活用历史的能力。就像建楼一样,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如建楼所用的砖头,学生要能用所学知识,按照历史思维和规律,巧妙根据试题所设计的目标和方向,建立起新的思维大楼。教学中我们就要有这种意识,经常将生活中的建楼情境,融入到历史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因此,在高考实际备考中,需要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让历史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教学内容重构要遵循三个出发点:

第一,需要我们从历史出发寻找现实的根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①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为现实生活服务,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有机设计教学。

如在讲述必修二《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今年刚好是2018年,可以将今年世界的经济状况与十年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作对比,以“十年历史轮回”切入,其现实与历史结合的主线是:如今世界经济状况—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87年华尔街黑色星期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事实,从而得出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关注现实经济,关注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真实的历史事实及其史料依据,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素。课堂教学通过对真实历史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如今的变化其实都是源自曾经的历史发展而来,使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

第二,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真相。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回溯历史真相。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材,将现实生活与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时政历史作为切入点,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回溯历史真相。做到学以致用,通过现实使教学回归生活,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如在讲述新时期中国外交时可以从现代的外交发展回溯历史真相。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行,通过对学生能够亲眼所见证的现实事件进行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知识梳理,让学生清楚明白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从冷战结束后,国际和地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信任和裁军问题举行谈判,于1996年4月26日和1997年4月24日,五国元首先后在上海和莫斯科举行会晤,此后五国元首年度会晤形式被固定下来,轮流在各国举行。通过将时事与历史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具历史感和现实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又如讲述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法制发展史时可就新近发生的时事新闻追问民主法律建设的轨道。2018年6月13日上午,日本新修订的《民法修正案》在日本参院全体会议上以执政党多数赞成获得通过,修订后的《民法》规定日本成人的年龄将从20岁调整为18岁,新法将于4年后的2022年4月1日正式实施,这将是1876年以来时隔146年后再次调整成人年龄。通过引入这一时事新闻分析日本的法律调整现实背景及历史渊源,让学生明白任何国家的法律政策及制度是需要随着国家社会发展而不断作出调整的,并以此为切入讲述英法美等国的民主法制发展,并拓展与中国的民主法制发展进行对比,这样通过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真相,使学生清晰明了的感知历史。

第三,需要我们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关注人性。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以中国古代文化的发达及对人类的贡献来培养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还是以民族的危机,特别是中国近代遭受到的侵略和屈辱来培养对民族的责任感、危机感,最主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②

如在讲述近代抗争史时,通过讲述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这段刻骨铭心的屈辱历史时,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讲述无数的先辈们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使学生明白每一代人都肩负着历史责任和使命。历史学习并不仅仅是让他们高考考个好分数,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们拥有家国情怀,承担自己这一代人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

如在讲述人文精神专题时,可将东西方人文精神放在一起学习,通过对东方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思想讲述,以及西方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内涵分析,从这些东西方学者的思想体系是提取与时代相关的精神内涵,即人文精神的觉醒、关注人,个人思想与时代的切合,体会各思想家的人生追求。

历史教学需要教师从思想出发,用思想点燃课堂,培养青少年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活即历史”,从本质上以现实为切入点考查历史的前世今生,高中历史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和应用,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眼光看待当前生活中的问题。“生活即历史”的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重构。如何让学生在时代的发展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在历史的学习中提升个人核心素养,在教学重构的过程中渗透蒙养理念有着举着轻重的历史现实意义。

“蒙养”,一词在词典中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潜心修养,语本《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孔颖达疏:“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其二是教育童蒙。宋代苏辙《题张安道乐全堂》诗:“晚岁事蒙养,敛退就此堂。”清代末年有蒙养院。“蒙养”其主要核心思想就是尽早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蒙教育,及相关的养成教育。“蒙养历史”,即在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生涯中,尽早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习惯及相关的历史养成教育,对于高中生而言“蒙养历史”即是在學生养成良好历史学习习惯的同时融入高考意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重构中渗透蒙养理论需要具备三个意识,具体如下:

1.需要我们有早养意识。“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蒙养历史”的“蒙”讲究及早启蒙,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含义即是及早对学生进行历史养成教育,要把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

按照目前的高考模式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大部分学校都是在高二才进行分理分科,只有部分学校是在高一入学或者是高一第二学期才进行文理分科。因此导致历史老师在备考时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只有分了文理科才需要深入对学生进行历史素养的渗透和熏陶,其实抛开高考而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应具备一种历史的使命感。

2.需要我们有意养意识。“意养”意识,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学而言,即要有历史意识、现实意识、情境意识和高考意识。历史与现实中拥有历史触感,在备考中有情境意识和高考意识,在生活情景中感知历史。首都师范大学张汉林教授将历史教学情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了五种情景,其中就有“生活情景”的划分,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拙作《“情思历史”教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生活情景联系法布景”的教学方法,主张将“课堂教学”变为“课堂生活”。所谓生活即历史,要创设学生能够感知到的生活场景,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如在讲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可以让学生走访相关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史,让学生从实际中感知历史。这样深入生活情境感知历史,使他们明白历史其实就是在身边。

作为“蒙养历史”的意养意识需要从高一教学开始启蒙教学,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现实意识、情境意识和高考意识。历史教师作为学生的历史摆渡人,从高中伊始阶段培养学生的各种意识,对于学生的三年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需要我们有德养意识。《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教育要培养道德高尚、热爱人民的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穿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①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撰文认为,高考试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落实立德对人的根本任务中实现‘育德和‘增智的彼此交融与共同促进,塑造出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建设者。”“高考不但承载评价和选拔功能,也是拓展、培养和实现立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育人方式。”②因此高考试题具有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德育功能。

“蒙养历史”中的德养,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历史的德育功能。“蒙养历史”之德养,更多的是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具有时代的责任感。如在讲述孔子孟子伦理观时可引入《三字经》内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通过这一内容,使学生了解教材所讲到的知识点孟子伦理观是“性本善”,孔子伦理是“性相近”。然后再深入分析,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后来的发展会产生差别,是因为“习相远”“贵以专”等,让学生明白学习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有着决定意义的。这样的历史教学是把知识讲授与德育紧密结合,达到最终的历史教育本源。还有讲夏朝建立进可以以大禹为天下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利至上的精神,给予学生人格化的德育教育。

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养育人格,让他们的精神站立起来,让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生活即历史,历史需要蒙养,新的时代,新的课标,新的发展。在蒙养历史中养育学生,通过历史教育,培养有责任感的时代人是我们历史教育的本质追求。“蒙养历史”是一种历史养成理念,是基于生活与历史之间的探索,是未来历史課堂研究的方向。根据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命题趋势,而“蒙养历史”将成为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方向,对我们今后的常规教学和复习备考具有导向作用。

【作者简介】陈洪义,中学高级教师,历史特级教师,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历史教研员。

周贵婵,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

猜你喜欢

贴近生活现实生活
如何创设小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课堂
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幸福的人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