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现状调查
——以南阳市宛城区居民为例

2018-11-12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及格率灾难应急

陈 萌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近几年,我国各类灾难损失几乎占到全球损失的1/4,其中有近80%的灾难事件发生在城市社区[1],城市灾难有发生频率高、群发性严重、高度扩张性等特点[2]。城市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财富集中的庞大有机体,随着规模扩张、结构复杂,其脆弱性也越来越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对火灾、洪水、地震、爆炸等突发事件救护知识及技能掌握较差,在“黄金救援72小时”内,他们不会选择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伤残率和死亡率。本研究通过调查城市社区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现状,了解目前社区居民应急避难能力及影响因素,以提高社区居民对应急避难的重视程度,为有关部门制订应急避难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南阳市宛城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在所在社区居住≥1年,意识清楚,有书写、阅读和行为能力,愿意配合调查。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预调查后修订而成,重测信度为0.80,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值为0.81。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和灾难经历,第二部分是城市社区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测试题,第三部分是相关培训史及培训意愿调查。

1.2.2 调查问卷赋值方法 城市社区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客观测试题共19道,其中自然灾害4道,人为灾害6道,现场救护9道。回答正确赋值1分,回答错误赋值0分,满分19分。应急避难能力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完全有能力为5分,完全没有能力为1分,分数随能力程度的下降依次递减。

1.2.3 质量控制方法 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于2012年7月进入调查地区进行调查,向调查对象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导其正确填写问卷,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63份,回收250份,有效问卷237份,有效回收率为94.8%。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数据库和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与统计学分析。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利用卡方检验筛选影响应急避难知识与技能测试及格率的相关因素(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37名社区居民年龄为11~74岁,平均(35.0±11.3)岁;男性123名(51.9%),女性114名(48.1%):文化程度:初中以下53名(22.4%),高中/中专65名(27.4%),大专72名(30.4%),本科及以上47名(19.8%);职业:管理人员43名(18.1%),专业技术人员41名(17.3%),商业与服务人员20名(8.4%),工人66名(27.8%),在校学生24名(10.1%),无业失业者13名(5.5%),离退休人员8名(3.4%),其他22名(9.3%);健康状况:良好22名(9.3%),一般142名(59.9%),不好73名(30.8%)。

2.2 测试成绩(见表1、2)

2.3 测试成绩的单因素分析

2.3.1 不同职业者测试成绩及格率比较 不同职业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测试,在自然灾害、现场救护和总分及格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为灾害及格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 3)。

表1 城市社区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测试总成绩(n=237)

表2 城市社区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测试各题目成绩(n=237)

表3 不同职业者测试及格率比较[n(%)]

2.3.2 不同年龄居民测试及格率比较 不同年龄居民人为灾害测试及格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自然灾害、现场救护、总分及格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 4)。

表4 不同年龄居民测试及格率比较[n(%)]

2.4 应对能力自我评价

237名社区居民中,认为自己完全有救护能力的有13名(5.5%),有救护能力的有60名(25.3%),一般的有129名(54.4%),不太有救护能力的有34名,完全没有救护能力的有1名(0.4%)。

2.5 社区居民培训意愿

237名社区居民中,愿意接受相关培训的有181名(76.4%),不愿意的有28名(11.8%),无所谓的有28名(11.8%)。

3 结果分析

3.1 测试总成绩分析

从城市社区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测试总成绩来看,被调查的237名社区居民测试及格率是24.5%,这说明该地区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普遍缺乏。

从各题目测试成绩(见表2)来看,正确率达60%的有11道,主要涉及地震、火灾、爆炸、骨折和异物等的处理。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近几年我国政府在逐渐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同时,也重视应急知识与技能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公益广告及相关培训向公众宣讲,使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有所增强;其二是这类事件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且公共场所有很多相关知识宣讲,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居民整体掌握程度比较高;其三是这类事件与生活息息相关,居民在亲身经历中得到更多经验,所以突发事件中能迅速选择正确有效的方法。

其余8道题目的得分率低于60%,从高到低分别是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方法、黄金救援时间、现场救护的首要原则、踩踏事件、溺水、动脉出血、现场创伤、高空坠落的应急做法。这可能与居民认知匮乏、知识有限、实践不足有关,如有人高空坠落大部分居民选择尽快去搬运病人而不会考虑如何搬运,对现场创伤的伤员大部分人选择解除呼吸道梗阻而不是使伤员脱离危险环境。

3.2 测试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从测试成绩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来看,≤17岁组及格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在校学生及格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经历过灾难的居民及格率高于未经历灾难者。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是国家重要保护群体,尤其是近年来,灾害的频发使得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使学生普遍具备应急避难相关知识与技能。不同职业的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在自然灾害、现场救护、总分及格率上差异有显著性。其一可能是由于自身工作的需要,某些职业如医生、警察及消防官兵会对溺水、创伤和洪水救援等有更好的认知与更多的实践;其二有些居民是出于职业自我保护而具备应急避难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烈日下的工作人员会在中暑急救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4 启示

4.1 加强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针对我国目前在应急避难场所整体规划和建设上的一些不足,基层政府应结合社区地理环境、灾难发生规律以及社区居民特点,制订适合本社区的灾难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3]。如完善各项公共设施和器材建设,对于危险区域有明确的安全应急标志,公园、操场等空旷场所也应有醒目的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组建志愿者队伍,使其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进行正确的自救与互救[4];同时加大对司机、警察、空乘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培训力度,使其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此外,还要完善应急避难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减少公众对突发灾难的恐惧、焦虑情绪[5],维持社会安定有序。

4.2 学校普及应急避难教育

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学校应加大应急避难知识教育力度。学校作为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应急避难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应把应急避难相关知识贯穿到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丰富和完善国防教育内容,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制订不同的应急避难策略;设置专门的防灾避险课程,通过逼真的模拟训练,使得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突发事件中选择正确的逃生场所和方法[6]。

4.3 提高社区居民应急避难救护能力

社区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支撑点[7],专业人员可在社区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进行应急避难专题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粘贴宣传海报,从而使居民掌握更多应急避难知识。加强居民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培训,应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一是民众防灾意识培养。由于自然灾难的不可避免性和人为灾害的不可掌控性,我们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应对任何突发事件,如掌握辨别地震前兆的方法,准备家庭常用应急药品、防火灭火设备,制订家庭应急计划等。二是加强应急避难知识与救护能力培训。包括心肺复苏、简单的包扎止血、烧伤烫伤紧急处理、灾难发生时逃生方法等。三是心理应对能力培养。面对突发情况要沉着应对,不要盲目听信各种谣言,自乱阵脚,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此外,有效引导、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调动其参与健康促进活动的意愿和积极性[8],使居民的急救技能和心理应对能力都有所提高,在突发事件中既能保护自己也能救助他人,真正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社会救援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居民能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援工作中[9],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害。

猜你喜欢

及格率灾难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雷击灾难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要想单词记得牢,动力来帮忙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对部分高校规定基础学科及格率的看法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