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对接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

2018-11-12饶玉良李晓芳鲍建瑛杨智昉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免疫学病原生物学

饶玉良,李晓芳,张 宁,胡 茜,鲍建瑛,杨智昉

(上海健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318)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非临床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实践非常重要。传统教学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存在脱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1],因此,必须加强教学改革,以促进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在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岗位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教材资源、优化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更新实验项目、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并在护理和药学等医学非临床专业实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内容、性质与作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非临床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3门课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护理、助产、药学、检验等医学非临床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既与细胞生物、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等前期或同期课程相关,又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与该课程密切相关。药学专业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等学科也以该课程为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还与其未来工作实践紧密相关。因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衔接的重要桥梁,尤为重要。

2 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专业课程对接不够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非临床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对接。学生学习基础课程时,不知道所学何用,不能从专业实践和案例中寻找原理与方法;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时,无法联系基础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缺少有效衔接,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学习效果。

2.2 与专业、岗位要求衔接不足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知识与学生专业实践和岗位技能要求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接专业实践和岗位要求,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培养技能,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护理专业学生要培养无菌操作意识与技能、医学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而这些可在本课程教学中得到强化。生物安全意识、无菌操作理念与实践技能等是药学相关岗位所需的重要素养,也可在本课程教学中得以培养。然而,目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结合专业和岗位要求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应不断加强与完善,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2.3 与知识掌握及技能、素养培养不协调

护理专业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进行疾病预防、人文护理、健康宣教的能力和素养,药学专业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药品生产研制、流通使用、监管质控等领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目前的教学实践往往侧重于学生对于理论和操作的理解,知识掌握与技能、素养培养还不够。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主要职责和使命是为群众健康服务,而培养“有温度”的医学相关从业人员是必由之路,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协调统一。

结合教育教学现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应结合不同专业特色、岗位需求和学生类别,优化课程设置,弥补对接专业课程存在的不足,以实现丰富学生知识、提高技能和素养的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

3 有效对接专业课程的探讨

3.1 结合专业实际,完善教材资源

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职业需求,编写针对不同专业的专属教材,力求贴近专业、贴近岗位。在编写过程中,邀请行业专家、专业课程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参与。行业专家可以确保教材内容和案例与岗位、专业吻合,保证科学性;专业课教师可以确保教材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更好衔接,保证系统性;任课教师能针对教材先进性和实用性提出宝贵的意见。教材在学生中试用后,不断修订和完善,最终给学生提供一本学生愿学、教师实用、与专业对接的教材。

3.1.1 器官系统整合式 与学校已大力开展的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整合式教学衔接,按照器官系统调整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编写器官系统整合式教材(见表1)。力求以案例方式将器官系统相关的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进行科学整合,利用案例导出微生物方面知识,并分析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学过程等。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的微生物往往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机制,加强整合式教材建设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器官系统整合式教材既能较好地与前期器官系统整合式的正常人体学课程无缝对接,又能与同期及后续的疾病学基础以及相关专业的器官系统疾病衔接,减少知识交叉重复和前后逻辑的转换,促进学生对属性相似微生物的系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表1 器官系统整合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材目录

3.1.2 教材学科门类化 不同学科门类编写专属教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大约可以分为临床医学类、医学非临床类、医工结合类等门类。不同学科门类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技能培养要求,教学内容及要求显然不同,因此,基于学科门类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能节约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临床医学类教材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病例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医学非临床类教材应注重技能实用性,着重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岗位胜任力的能力。医工结合类教材应侧重对相关知识系统的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3.1.3 教材岗位实践化 结合专业特色和岗位实际编写教材,采用真实案例,贴近岗位需求,既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强化学以致用能力培养,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3.1.4 教材理实一体化 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升职业能力。

3.2 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标准

在对不同专业进行专业和岗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不同专业实际情况的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合专业实际的教学工作。

(1)基于不同专业、学科门类、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构建面向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吻合,与岗位实际符合,与学生发展契合。(2)基于课程标准,做好课程内容的取舍、衔接和对接工作,确保教学内容能承前启后,起到良好的衔接和桥梁作用。(3)课程标准应科学、合理、规范,并具有可操作性。(4)课程标准应符合学校定位,凸显应用型、技能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5)课程标准应融合课程思政的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3.3 结合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1)基于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标准,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适应岗位需求,为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做好铺垫,为学生岗位实践夯实基础。(2)调整教学重点、难点,结合专业、岗位实际,选用相关案例,使学生学习更直观。(3)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还要培养专业技能、素养,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4)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4 结合专业特色,更新实验项目

(1)结合专业、岗位实际和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无菌操作意识和技能、综合判断及处理能力[2-4]。(2)通过基础实验项目验证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3)通过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分析、统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以及综合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见表2)。

3.5 基于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性质、专业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1)传统教学与问题导向性、案例导向性学习相结合。基于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又以问题导向或案例导向方式,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5]。

(2)教师讲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讲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例如问题导向性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等,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兼顾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

(3)课堂教学和自主延伸学习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又通过QQ群、网络云盘、自行创建的微信公众号“健康微生物”等给学生分享学习资料,实现课堂教学和延伸学习的立体对接。

表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项目

3.6 激发学习动力,完善评价机制

完善考核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1)强化过程考核,将学生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包括课堂表现、课外学习、实践操作、理论考核等,实现多方位、全流程综合考核评价。(2)综合态度、知识和技能考核,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核,兼顾思想道德素养考核,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考核范围。(3)个人考核和小组表现相结合,强化学生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考核。

4 对接专业课程的改革探讨和实践

在前期完善教学资源、确立教学改革思路的基础上,与相应专业课程教师深入沟通,论证改革内容,细化改革方案并不断完善。在护理和药学两个医学非临床专业开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对接专业课程的改革探讨和实践,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4.1 对接护理专业课程实践,紧贴行业岗位需求

4.1.1 与护理专业教学对接的具体方案 护理专业教师以集体备课方式,仔细分析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行业岗位需求,梳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与护理专业相关课程的衔接点,做出如下调整。

(1)与护理学基础技能点的有效对接[6]:①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②油镜使用、细菌接种、过敏反应的判断和处理;③无菌操作规范与无菌技术、临床样本采集、口腔护理、穿脱隔离衣、静脉输液、吸痰术及注射法等。

(2)与传染病护理学技能点的有效对接:①新发传染性疾病与病原微生物息息相关,具备丰富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是传染病防治的前提与基础;②常见SARS、手足口病、禽流感、甲型H1N1、诺如病毒、乙肝病毒、HIV等;③新的免疫学诊断技术和方法被广泛运用,如胶体金、POCT等。

(3)与护理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的对接: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肿瘤科、五官科和皮肤科病人护理等专科知识及微生物感染相关知识。

4.1.2 与护理专业教学对接的效果评价 在护理专业开展教学对接工作两年来,教学对接工作得到了护理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1)护理专业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掌握扎实、操作能力强,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无菌操作意识很强,无菌操作技术娴熟,能运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解释护理专业问题,实现学以致用。(2)学生普遍反映认真学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能促进其他课程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对接药学专业课程实践,契合产业企业布局

4.2.1 与药学专业教学对接的具体方案 结合药学专业实际,优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对接,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认真分析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需求,结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2)紧跟国家医药改革试点的新动向(医药分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政策调整),调整教学内容;(3)结合上海及周边地区医药产业布局,转变教学思路和理念。

主要调整内容包括:(1)与药理学和药物化学的有效对接: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的生活史、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对应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结构特征;(2)与药品GMP实务和药物分析的有效对接:药物生产的无菌要求和药品质量控制的微生物限度检查;(3)与微生物制药技术和生物药品知识对接:微生物发酵、疫苗和抗体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要求[7-8];(4)与药事管理学对接:生物安全相关要求。

4.2.2 与药学专业教学对接的效果评价 在药学专业开展教学对接工作两年来,教学对接工作效果得到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1)药学专业教师反映学生具备丰富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能较好地理解微生物发酵、微生物制药技术以及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等相关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2)学生普遍反映扎实掌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后续专业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5 待解决的问题

5.1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目前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化、双师型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1)专业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熟悉行业、技能高超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另外,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和教授也是很好的举措。我院长期聘请上海著名高校退休教授和行业企业专家来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和给学生上课,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化和双师型师资队伍,但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自身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双师水平,还需深入研究。

(2)岗位进修:行业发展迅猛,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教师需把握最新科技进展,提高实践能力,保证教学理念不落伍、教学内容常更新。但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相关考评制度不配套的情况下,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定难度。

5.2 教学资源

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的基础,要结合教育教学改革需求,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在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和兴趣不同的情况下,丰富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确实不容易。

(1)案例库、习题库、素材库:资源库是教育教学基础,内容要适应教学和岗位需要,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主动性。但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需要在传统和基础教学资源方面想办法。

(2)共享平台和互动中心:结合网络科技和云平台共享技术,利用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和手机终端来共享资源库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建立学习组,使学生能随时互动交流。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我们不断尝试,深知其难度,比如创建共享平台后的内容建设、更新和管理等方面问题。

5.3 实验资源

基于学科特征,实验教学资源非常重要。建设安全、有序、开放的实验平台,虽能为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保驾护航,但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制度建设、实验项目的开设等仍有待研究。

(1)加强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为学生提高实验能力和开展综合性探究性实验奠定基础。弹性、开放、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实验室利用率,使其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开放,存在生物安全风险,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引导。

(2)实验项目:开发综合性、探究性实验项目,训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完成项目任务,鼓励学生设计感兴趣的研究项目,提高思考能力,并给予其必要的项目经费支持。

5.4 学科交流机制

对接专业课程,必须与专业教师互动交流和探讨。使不同学科互通,能加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但往往不同学科属于不同学院,如何突破行政体制的限制、促进学科交流确实值得探讨。

(1)基础与专业课程互动: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教师建立沟通交流平台,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增加教师间沟通,并针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删除重复与无用信息,增加薄弱环节的内容及相关领域最新进展。但该项工作的开展只有在与学院协商推动的前提下,同时建立保障机制才能更好地进行。

(2)沙龙是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教师沙龙,使教师间共享信息,互通有无,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完善知识结构与体系,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但沙龙的建设往往需要得到相关方的制度保证和有效推动,其注重内容与实际效果。

6 结语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非临床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又包括学生在今后的岗位实践和工作实际中必不可少的知识构成与技能体系。尽管通过完善教材资源、优化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更新实验项目、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在护理和药学等医学非临床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培养优秀人才和有效对接专业课程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与改进的地方。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需结合不同专业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尤其是强化与不同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免疫学病原生物学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