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群建设思路探讨
——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8-11-12彭启伦吕昌模成祥友陈跃玲何志龙陈长艳
彭启伦 ,吕昌模 ,成祥友 ,陈跃玲 ,何志龙 ,陈 霞 ,陈长艳
(1.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2.毕节市七星关区何官屯中学,贵州 毕节 551700)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群包括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学、中药生产与加工5个专业。学校药学专业前身为毕节卫校药剂专业,始办于2006年,10余年的办学历史,为毕节及周边地区培养了1 000余名药剂专业人才。2016年,学校以药学专业为核心,将以上5个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组成药学专业群。该专业群旨在培养全国药品产业链中生产、检验、销售、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本文就药学专业群建设思路进行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1 契合地方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府发(2016)12号),我市采用以下措施创造有利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1)以七星关—大方为中心,发展壮大大方药品食品产业园、赫章县黔西北现代中药产业示范园、贵州乌蒙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医药产业园集群,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医药产业示范区,有条件的县(区)可依托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医药产业园,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平台;(2)加快建设1~2个综合性现代医药物流园;(3)以药品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推进中药、民族药开发,抓住机遇发展化学药;(4)以中药现代化、生物医药、特色化学原料药、药物制剂、辅助器具、特色医疗器械及关键制药装备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全面实现产业化;(5)创建一批在西南地区具有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创建产值10亿元级大健康企业1个以上、5亿元级企业5个以上、1亿元级以上企业20个以上,形成大健康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基于此,未来5年之内,我市对医药产业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药学专业群现有专业会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可增设中草药栽培技术、生物制药等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形成地方产业链与专业链相匹配的区域性专业群格局。
2 对接产业岗位群,优化“二元三段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我市药物产业链主要为药品生产及检验与销售、药品调剂、中药栽培、中药生产、中药加工等优势产业。专业群核心专业———药学专业对接药品生产、检验、销售及药品调剂等岗位,药品质量与安全对接药品检验等岗位,中药学对接中药生产、检验、销售及中药种植等岗位,中药生产与加工对接中药生产、中药加工等岗位。对接产业岗位群,有利于明确专业群各专业方向,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因此,我们对原有的“二元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构建“对接岗位、五段递进、校企共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对接岗位”是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将行业企业岗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将行业企业评价融入考核评价体系。“五段递进”就是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第一阶段(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学生主要是打基础,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第二阶段(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第三阶段(第五学期):按照行业企业岗位所需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岗位能力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第四阶段;第四阶段(第五学期):通过岗位能力培训考核的学生赴校外实训基地在行业企业一线人员(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线从业能力训练,可采取企业一线培训或岗位实践的形式进行;第五阶段(第六学期):学生经过行业企业从业能力训练后,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双向选择某一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专业技能与产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校企共育”是指学生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
图1“对接岗位、五段递进、校企共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3 围绕核心岗位,构建“基础互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的课程体系
依据药物产业链的岗位群共性要求,深入分析专业群中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共性与个性,依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设计专业群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职业基础、职业技能和岗位培训三大课程模块,实现专业群课程资源与实训资源共享[2-3]。第一阶段:依据核心岗位工作内容确定专业群职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第二阶段:专业群各专业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如模拟药厂、药品营销实训中心和专业实验室)进行理实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对照核心岗位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任务,在药学类专业设置3个岗位能力培训课程模块(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和药品营销),在中药类专业设置3个岗位能力培训课程模块(中药生产、中药加工和中药栽培)。岗位能力培训考核合格后,学生方可进入第四阶段训练。第四阶段:学生赴校外实训基地在行业企业一线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为期4个月的企业一线从业能力训练。第五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双向选择某一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与原有的“二元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相比,“基础互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的课程体系(见图2)主要是对第三年的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了课程内容,将行业标准融入了教学过程,将企业环境融入了实训体系,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这是一种人才培养与产业岗位相对接的教学体系,能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图2“基础互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的课程体系
4 校际合作、校企联盟,共建教学资源信息化共享平台
自2014年被批准成立医学专科学校以来,我校通过校企联盟、校际合作,共建教学资源信息化共享平台,如联合重庆医专等31所高职高专院校共建职业教育药学专业国家级资源库,开发以文本、视频、PPT、图片、动画为主的课程教学资源,覆盖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多门药学专业课。校企合作开发一系列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视频和实训教学资源库等实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信息化共享平台既是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也是教师、社会人员的网络学习平台。可采用基于职教云课程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与多元化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创建教学资源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高度共享。
5 打造一支校企高度共享的产、教、研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根据专业群课程及实训教学特色,以专业群课程开发为依据组建以下教学团队:专业群职业基础教学团队、药学专业教学团队、药品质量与安全教学团队、中药学教学团队、中药生产与加工教学团队。
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而教学团队则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学校不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专职教师两年内通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上课,鼓励兼职教师申请教师资格,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师资库,提升其教学积极性。同时完善企业与专业教师合作制定的奖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形成校企、校际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业群已与毕节市中药研究院合作创建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为教师科研攻关、学生实践创新提供了平台。
6 加大药学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使其成为示范性生产实训基地
专业群以药学专业为核心,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旨在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创建生产性药学实训基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省级药学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用资本化运作方式吸引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益丰药业以及毕节市中药研究院等企业参与校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实训基地多元化建设的新思路。利用已有的药用植物实训条件,建设药用植物园,使之成为集观赏、旅游、教学和文化建设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与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益丰药业等企业深度合作,创造产、教、研一体化的实训环境和工作环境。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标准体系,构建“在教学中生产、生产中教学,产教融合”的专业群实训教学模式,将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成面向社会开放的全国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使之成为能进行专业教学与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大学生创新训练、教师产学研和科技攻关、社会培训、校际人才培训的综合性平台。
7 构建专业群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学校通过校—政—企合作这一载体,制定专业群研讨会议制度,使专业群建设响应产业链需求。与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益丰药业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师资库,制定相应聘用制度。毕节市卫生局领导定期召开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探讨专业建设问题和企业需求,使专业服务适应市场需求。以各专业教师团队为基础,建立专业群公开资源开发团队,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创新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探索构建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建设组织管理形式,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促进专业群各专业协调发展。
8 加大核心专业建设力度,发挥专业群引领作用
药学专业为学校高职首批招生专业,与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和中药生产与加工等专业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基础课程大多相同,可实现资源共享。专业群依托校—政—企合作这一载体,以毕节市卫生局为龙头单位,建立专业群与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益丰药业、毕节市协同创新中心等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一套产、教、研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中药专业学生首次参加2017年省级中药技能大赛便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人次;专业群每年承办市级药学服务技能竞赛和中药辨识技能竞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药品营销实训中心和药用植物园建设进展顺利;教师申报的市级、省级科研项目以及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已有质的突破,并出现了数篇SC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