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路径研究
——以金寨现代产业园起步区绿色生态城区为例
2018-11-12徐从广沈念俊张思敏韦一
徐从广 , 沈念俊 , 张思敏 , 韦一
(1.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生态城市研究中心;2.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2)
1 引言
近年,全国多数新城提出绿色生态城的建设目标,当前国内对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探讨大多集中于生态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绿色生态城区的具体建设路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生态城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区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区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1]。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合理处理好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建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将碳排放量降到最小化,使城区生态系统达到最优。本文通过研究金寨县现代产业园起步区绿色生态城区(以下简称起步区)专项规划以及建设路径,总结探索出绿色生态城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建设发展模式。
2 规划概况
2.1 规划背景
金寨现代产业园位于合肥经济圈合六城镇发展轴上,于金寨县东北部,南接金寨县新城区,西临金寨县经济开发区,与县城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形成一座“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中等城市。起步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杜绝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较大的产业引进;实施产业链、产业群承接转移与自主发展模式。
图1 产业园起步区规划区位图
2.2 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概况
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范围为《金寨现代产业园总体规划(2013~2030)》确定的现代产业园起步区,规划范围为属西至史河总干渠及沿河路,北至抱儿山路及山体,东至金家寨路及山体,南至红军大道及莲花山路,总用地面积8.68km2。
目前已落实的绿色建筑有5个,已建成的3个,总建筑面积为31.52万m2(不含厂房);在建的2个,总建筑面积为59.5万m2。至2016年4月,起步区建成绿色建筑91.02万m2,完成了“生态城区2年内建成80万m2的示范目标”,其中金园中心学校、金园学府、仙花佳苑等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2.3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战略
2.3.1 构建目标
该生态城区规划应充分发掘起步区的生态特质,力求将规划区建设成为绿荫满城、自然和谐、健康活力的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区。
以构建生态和谐的城区为目标。强调城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仙花河、史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和绿化环境建设,注重内部水系沟通;绿地系统一体化布局,与大区域绿地系统相协调;加强区域生态网络衔接,保护城市绿化走廊,建设集约型城市绿地系统。
以生态产业为支撑。起步区的发展必须以生态产业为支撑,统一协调好三大产业的比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托金寨当地的资源优势及潜力,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
2.3.2 指标体系
图2 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总图
在金寨现代产业园起步区绿色生态城区相关指标的评判中,参考《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要求,提出绿色经济、城区规划、交通、建筑、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固体废物、信息化和绿色人文共10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基础上提出84项二级指标,其中包括31项控制性指标和53项引导性指标,共涵盖经济可持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3 规划策略
起步区专项规划过程中,深刻解读上位规划,并对其自身场地条件、资源禀赋、环境等现状进行了详细规划,从绿色经济、城区开发、交通与建筑、水资源、生态环境等10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力求走出一条低成本、低技术、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主要规划及重点研究项目如下。
3.1 绿色经济
起步区建设中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承接与转型,通过改善生产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实施产业链、产业群承接转移,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具体如下。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据环保分析法,产业布局应尽量使污染度相对较大的产业远离生活服务区,营造优越的人居环境。起步区应结合现状基础条件,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且适宜在本土发展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和零部件加工园。
加大城区科学技术投入。金寨县装备制造业有一定的基础,应逐步建设成为合肥整机制造厂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基地。一方面应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强度;另一方面应积极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信息平台,建立产业孵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 表1
3.2 城区规划
起步区规划中需要强调用地功能的综合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节地效果。在开发规划中,将居住用地与商业用地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使得城区相关基础服务设施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绿地兼顾适当的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居住区为便于生活,在居住用地节点处、慢行道设置生活型商业区,工业用地在使用中也可以兼具物流、仓储等功能,最终实现城区功能分区的有机整合。
依照现阶段起步区规划情况来看,可以混合开发的土地面积能够达到376hm2,占据金寨县总土地面积的50%,有混合使用功能的街坊比例的指标达标,具体如表2所示。
3.3 绿色交通
起步区在建设中为了降低日常生活的能耗以及尾气排放量,将从规划角度引导人们接受绿色出行理念,鼓励绿色交通、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
金寨现代产业园起步区土地混合使用率分析表 表2
构建绿色交通系统。提高绿色出行比例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公共交通体系、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在公车方面,需要公车按一定比例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同时采取宣传倡导的方式,鼓励使用共享单车、公车与步行结合的方式出行,如采用“无车日”、“步行日”等方式,向民众传达绿色出行理念。
构建慢行道路系统,重点强调慢行道路的建设。慢行道路主要包括非机动车道、城市绿道和景观步道。按照整体城区规模,慢行道路网密度可以设置在3km/km2,长度为30km左右,其密度能够满足大众出行、休闲需求。
3.4 绿色建筑
在规划中,起步区内所有新建民用建筑均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新建学校、医院和文化体育旅游建筑等应当按照绿色建筑高星级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金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已发布《金寨县绿色建筑推广工作实施方案》(金政办秘[2015]139号),对绿色建筑施工过程进行行政监督、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应制定被动式建筑设计专项,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建筑单体设计时,应进行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模拟分析技术,优化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新建项目应积极选用防火隔热性能良好的建筑保温体系和材料以及节能型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建材的使用比例应不低于15%。
3.5 能源与水资源
强调新能源的利用。该区在能源利用中要达到“开源”、“节流”两个方面目标,积极探索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利用。对此,可以规定新建建筑面积在1万m2以上的公共建筑,应至少利用1种可再生能源,新建居住建筑应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实际建设过程中尊重建筑的具体情况,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能源利用方式。从现阶段来看,起步区中部分新建公共建筑已经采用太阳能热水器。
强调水资源的回用。在雨水资源利用方面,金寨县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降雨量丰富,适宜进行雨水回收。利用水系等景观水体,作为雨水的调蓄水池,将雨水回收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及水景补水等。在水资源回用方面,考虑将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成为再生水处理中心,结合绿色、被动净化模式,可以供给市政绿化用水。新建建筑均按绿色建筑设计,均设有雨水回收系统。
3.6 生态环境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注重水资源、土地资源保护的同时,加大建设区绿地覆盖率,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
在水资源环流保护方面:在规划与开发中采用高性能管网和阀门控制污水管网渗漏,严禁雨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水域。市政主管部门应对城区雨水、污水处理排放情况实施监控与管理,并整改未达到排放标准要求的污水处理厂、企业等。
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城区开发前,建设部门应组织对城区的土壤环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超过污染临界值时,需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并实施修复工作,且修复后土壤污染物未超过临界值时方可开发。相关政府部门需对施工过程和运营过程进行不定时检查,严禁施工建设及城区运营将高染污物直接排放到土壤中。
在景观环境方面:加大建设区绿化覆盖率,合理采用立体绿化技术,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要求城市绿化覆盖率≥38.5%,鼓励达到45%。每地块的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不小于50%,道路边坡和挡土墙的绿化面积为100%,应采用乔灌木结合的方式,且整个片区的乔灌木绿化覆盖面积应达到70%。
4 建设路径
4.1 空间与用地
根据《金寨现代产业园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相关规定,对起步区用地功能进行控制与实施。积极引导起步区形成绿色、生态、低碳的产业结构,构筑健康、富有活力的城市新区。新区建设时,综合绿地率应大于35%,而绿化覆盖率超过43%。
其一,居住用地。新建居住用地需要保证绿地率大于35%,绿化覆盖率应大于40%;树种选择应以乡土为主;裙楼及多层以下建筑平屋顶,扣除坡屋顶、设备区、出入口通道、管道走廊等面积后,屋顶绿化面积不小于余下面积的60%。
其二,商业用地。其建设时应满足绿地率应大于25%,绿化覆盖率应大于30%。提倡高层建筑屋顶绿化,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性铺装面积的比例应大于60%,综合径流系数应大于0.5。
图3 商业用地规划
其三,工业用地。起步区根据实际情况要完成原有企业的产业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产品转型。新进企业,必须符合机关产业规划,严格准入,必须达到本区域环境条件,符合相关要求。
4.2 道路与通廊
起步区在道路规划中需要达到林荫路推广率大于88%,宜采用冠大荫浓、绿量足、形态优美的树种;公交线网密度应大于3.5km/km2,公交站点300m覆盖率应大于75%;慢行道网长度比例应大于70%,宜采用绿化带进行路面分隔;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设置密度应大于6个/km2,布设间距应大于500m,同步设置电动助力车充电点。另外,在道路横断面优化、慢行道设置、机非分离道路设置、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设置、公交站点设置、行道树选择应符合地域风光等方面也需要达到相关指标。
起步区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规划以公园绿色建设为重点,生态廊道建设为主线,外围生态圈为依托的“斑块——廊道——基质”生态系统。通过在园区内规划建设生态绿色走廊,从而构建出园区的城市通风廊道,在园区局部区域打开一个通风口,让郊区的风吹向园区内部,增加园区内部的空气流动性,从而对起步区内工业生产产生的粉尘、烟雾起到一定的缓解和散释作用。
4.3 绿地与开放空间
在绿地方面,起步区以保护山体、水体为原则,保留山形走势,梳理水系,将公园绿化、道路绿化与建筑绿化相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园区绿地系统格局,提升了规划区域内整体环境品质和形象。在规划中,起步区可以利用滨河绿地空间,布置低于涝水位的滞洪区,形成沿河的滞洪区域,驳岸应改造为自然型驳岸形式。
图4 工业用地规划
绿地与开放空间布局重点在于,绿地应以乔木为主,常绿与落叶搭配,速生和慢长树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木本植物大于70%;慢生树种大于50%;乡土树种大于70%;乔木大于200棵/hm2;草坪占绿地面积大于30%;保留原生境大树、池塘与林地等;地面停车场应为林荫停车场,采用渗透性铺装;地下室覆土深度应大于1.2m;绿地应有不少于1/3面积具有滞蓄雨水的下凹式绿地功能;公园庭院灯、路灯应采用太阳能灯具,采用自动化微灌系统;公园服务建筑应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建议采用立体绿化的外观。
4.4 绿色建筑
起步区绿色建筑应充分考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要求,以及影响地块绿色建筑星级的其他因素,强调被动式建设节能设计,包括自然通风设计、高效保温隔热设计、自然采光设计、遮阳设计等,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的能源负荷。结合金寨县地区气候特点,优先考虑主要节能技术,选用新型节能玻璃、节能墙体和门窗等材料。把各个地块建筑节能率作为土地出让的限制条件,并在节能审查时严格按照相应的节能标准进行审查,节能率未达标的建筑禁止施工。各个地块建筑设计节能率平均≥65%,对各节能率、建筑围护结构等性能提出具体要求。
4.5 能源和水资源
起步区能源规划在满足城区能源需求的同时,采用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常规能源利用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利用模式,因地制宜,提高清洁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构建清洁、多元、健康的能源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实现低碳排放。同时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城区内环境污染,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可靠。
起步区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控制区域内产业污染排放,加强水环境生态修复功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城区内通过优化配置研究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地表和地下水等多种水源;同时结合区域内河流等水域自然条件,在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利用水资源防控原理在区内设置合适的生态防控设施,旨在实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战略目标。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5 结语
在未来城市发展中,低碳、绿色、生态是必然的趋势,金寨现代产业园起步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实践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区的优秀蓝本,侧重于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行管理过程的低碳化和生态化,重点在城区规划和建设管理等方面推动产业园区的低碳排放。绿色生态城区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继续加大绿色生态城市实践与建设力度,试图寻求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小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