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正及其组诗(词)创作

2018-11-12程翔章

新文学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诗人

◆ 程翔章

在湖北的辛亥革命志士中,有一位革命志士,不仅其经历最为曲折、思想最为复杂、在民国政府中的官职最高、任职时间最长,被时人称为“民国元老”和“司法领袖”,而且一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工作之余还笔耕不辍,写有大量的政论、散文、笔记和诗词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这位辛亥革命志士,就是居正。

居正(1876—1951),初名养浚,字之骏,号乐松;后更名为之骏,字岳崧,晚号梅川居士。黄州府广济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灵西乡长乐里瓦城保安宁村居文胜塆人。

居正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六岁即拜师入蒙学,接受传统教育。年稍长,一心向学,学业大进,被乡人称之为“灵童”。二十三岁时考中秀才,二十五岁时入沧浪书院读书。次年,至武昌租屋攻读,准备参加乡试;乡试结束,虽名落孙山,却结识了伍守彝、陈肇一、石瑛、田桐等友朋,并在黄鹤楼聚会照相,结为异姓兄弟,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

1905年9月,在同乡好友、义兄陈肇一、田桐等人的帮助下,居正终于走出广济,赴日留学,并顺利地考入东京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读书。

此时的日本东京,已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集中地,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居正受其熏陶,激起革命热情,亦追随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志士积极投身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并迅速成为革命志士中的一名活跃分子。他还更名曰“正”,字觉生,以表示自己的觉醒。同年十二月,由田桐和陈肇一介绍,由宋教仁主盟,居正正式加入同盟会,并以其出色的表现很快成为中山先生最信任的核心分子之一。

1906年8月,居正与张百祥、邓文辉、焦达峰、刘公等同盟会员,广泛联络,成立“共进会”,作为同盟会的外围组织,以策动长江流域的武装起义。

1907年暑假,居正终于从法政大学毕业,继入神田区日本大学本科法律部学习。他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还结识了曾大力支持和赞助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日本名流犬养毅、萱野长知等人,并成为好友。

1908年6月,受组织的派遣,居正来到新加坡协助义兄田桐主办《中兴日报》,与保皇的《南洋总汇报》展开论战。经过50余日的激烈论争,居正、田桐作为主将口诛笔伐,频频进攻,势不可挡;保皇派则理屈词穷,《南洋总汇报》全线崩溃,以致保皇派主将徐勤等人在新加坡无法存身,只得出奔唐山。

居正在新加坡与保皇派的战斗业绩,使他的声名远播,缅甸同盟会的同志遂诚恳地邀请他赴仰光开展工作。在仰光,居正与杨振鸿等人创办了《光华日报》,又与保皇的《商务报》大开笔战,展开辩论。几个月的论战,又大获全胜,致使《商务报》不得不因失道寡助而停刊歇业。除办报之外,居正还秘密联络同志,组织同盟会缅甸支部;又经常深入周边的云南地区宣传革命思想,策动民众举兵起事。居正卓有成效的工作,招致保皇党人和清廷驻仰光领事的仇视,并串通殖民当局联合行动,制造“广告案”,于1909年底,借机查封了《光华日报》,并勒令居正出境。居正只得辗转来到东京,继续他的学业。

1911年2月,受组织的派遣,居正回到家乡,担任中部同盟会湖北分会的负责人,租汉口法租界长清里为总机关,武昌胭脂山为分机关,另开一酒馆于武昌黄土坡之招待所,积极开展长江流域的武装起义活动,并促成了湖北各革命团体之间的联合,为武昌首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8月,又赴沪购买枪支并邀请黄兴、宋教仁等人来汉主持起义大计。

武昌首义爆发,居正立即返鄂,担任湖北军政府顾问兼秘书,承担起与各方联络的重任,投身到血与火的战斗之中。

中华民国建立后,居正出任内政部次长,代理部务。1913年初,当选为参议院议员。

“二次革命”爆发,讨袁军兴,居正出任吴淞口要塞司令,给予北洋海军沉重打击;不久事败,与孙中山、黄兴、廖仲恺、胡汉民等人逃亡日本。

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创立,居正出任党务部长,并兼任《民国杂志》经理。

1915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军讨袁,居正出任东北军总司令。次年6月,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居正被聘为大总统府高等顾问,又积极投身护法斗争。

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居正出任总务部部长兼军事委员。

1922年5月,居正至广州,出任国民政府内务部长,参与平定陈炯明的叛乱。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由于居正对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不太理解,遂辞常务委员职,并脱离革命阵营,回上海闲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居正闻信,顿感失去赖以依存的坚强柱石,政治上彷徨无主,心绪更加消极。同年11月下旬,与林森、邹鲁、张继、石瑛等十几个国民党中央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反对孙中山先生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动议案,公开分裂国民党,被称为“西山会议派”。

1927年9月,宁、汉、沪合流,联合组成“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居正虽然当选为委员,又担任民国政府委员,但仍然遭到国民政府当权派的冷遇。

1929年下半年,居正因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遂与田桐、许崇智等人卷入了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其他人的反蒋活动,并于年底被逮捕入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鉴于自己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而日本政府内阁首相犬养毅、政界要人萱野长知等人与居正的私人关系深厚,遂恢复了居正等人的行动自由,让其重返政坛;而居正遭受长期的冷落后,也表示愿意与蒋介石政府和解。

1932年1月,居正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代理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3月起,担任司法院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又兼任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1934年起,还兼任司法行政部部长。自此,居正成为蒋介石政府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1948年3月下旬,国民政府召开所谓的行宪第一届国民大会。蒋介石暗中操纵,并将居正作为总统候选人“陪选”。此次的总统竞选,使居正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彻底失望。

1949年5月,代总统李宗仁曾提名居正为行政院院长,被蒋介石否决。同年11月去台湾,除担任中央监察委员和国府评议委员的闲职外,主要从事撰著和佛经的研究工作。

1951年11月23日晚,居正在洗足、就寝前坐化,享年76岁。平生著述皆收入《居正文集》中。

居正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曾撰写过大量的政论和法学论著;又是著名的散文家,撰有大量古文、札记(笔记)、函牍和现代散文;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词)人,曾创作数量可观的诗词作品。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居正创作的诗词作品总共有163题526首(其中含20题43首词)。而在居正的这些诗词作品中,又以其组诗(词)的创作数量最多,最有特色,影响亦最大。居正的这些组诗(词),根据其所写内容的不同和需要,所采用的样式和所具有的规模亦不尽相同。

其《国庆齐天乐六章》(并序),写于1947年10月。中华民国建立,“国父为开国总统,提咨国会,以八月十九(即公历10月10日)武昌首义之日,定为国庆,布告中外,震烁古今。越年三十有六,日不暇给,国庆乐章,尚阙专备”。于是,诗人“取齐天乐古调”,并就昙华林、黄鹤楼、抱冰堂、黄土坡、胭脂山、楚望台等“首义事前聚会寓所所在”,“因地即事以命题,都为六章”,“拟名国庆齐天乐”,以纪辛亥首义的丰功伟绩。如其《昙华林》:

南公底事哆三户,咄咄书留谶语。桀放南巢,纣焚朝邑,不道孽由自取,血流标杵。愿在莒毋忘,抗怀张楚,烁烁昙华,会元相识涵虚度。 上帝又将临汝,为谁科补习,别抽机杼。秘阁谈经,天渠演史,唤起知心顿悟,丹书密附。叹陇上辍耕,军中卒伍,加入同盟,一班班可数。

诗人之所以要首列昙华林,正如他在词前小序中所说:“继‘科学补习所’而起之‘日知会’,在昙华林‘圣公会’,秘密结社,有声有色,自我牺牲,志趣纯洁,革命种子之最可歌泣者也。故首昙华林,凡以前策动团体皆属焉。”再如其《楚望台》:

彭公先日书供状,苍苍隐忧板荡。东越沼吴,南阳拔洛,都是奋身勇往,哀兵信赏。今竖子操刀,起诛榛莽,习习谷风,夜阑庸许回头望。 塘角旋张火网,向预定目标,进攻库藏。辎重揭竿,工程放矢,别有应声无量,合围指掌。喜武胜夺门,南湖龙象,驰入中和,率轰轰冲上。

楚望台在整个武昌首义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诗人在词前小序中说:“在通湘门中和门之间,有军械库,所藏械弹甚夥,常有重兵驻守。迄八月十八日城内机关破获,彭楚藩、刘尧澂、杨洪胜三烈士就义,风声险恶,人人愤激。于十九夜迫不及待,塘角起火,工程发难,各标营同志及学堂同志闻声出动,一举而占领楚望台,此举实为首义成功之要着。故讫楚望台,南湖、中和门皆属焉。”

诗人是武昌首义的直接领导者和参与者,对武昌首义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国庆齐天乐六章》“只限于武昌,而未叙及汉口,属辞比事,遗漏滋多”。在诗人看来,长清里、《大江报》、宝善里、江汉关、大智门、满春茶园等处,“在在履险如夷,义无反顾,惊心动魄,可歌可泣”。 因此,四年后(即1951年)的国庆节,他又写了《国庆齐天乐后六章》(并序),“续述汉口机关及战时情况”。如写《大智门》:

负隅困兽犹思逞,一举歼灭余烬。小丑狼奔,渠魁兔走,眼看残兵败阵,不曾血刃。似扫叶疾风,醒狮奋迅,于汤有光,吊民伐罪义师振。 国璋南下授命,挟调练千骑,蛮强六镇。疯狗狂噬,胡蜂毒螫,逼近我军防汛,迎头获胜。忽一弹横飞,指挥仆晕,无首群龙,便纷纷转进。

事隔四十年,诗人对大智门之役还记忆犹新。他在词前小序中写道:“在汉口总车站,张彪纠合余烬及由河南调来之绿营,麇集大智门。八月二十八日,我兵出击,张彪败走,穷追至刘家庙以上。九月初,冯国璋统北洋六镇南下,夺取大智门,激战甚烈,余督队冲锋,大获全胜。迨余中弹仆地,前线纷纷退下,大智门因以不守。是役死伤枕藉,过后掩埋尸骨,筑六大堆,迄今犹存。”

其《丁亥丙戌旧腊一月十日回乡途中即事》,由9首七言绝句组成,写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即1947年1月10日)。其中有写途中偶遇武昌首义战友,夜间“联床共话”当年旧事喜悦心情的(《其一》):

匆匆冒雨驶江干,放棹飞云入暮寒;原上一舸逢旧侣,联床共话创垂难。

也有写内战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诗人的沉痛心情的(《其四》):

夜宿浔阳客上船,还乡各度旧新年;琵琶音杳哀鸿远,湿透青衫白乐天。

亦有写新年期间天公不作美影响乡邻互贺新年的(《其七》):

元旦潇潇雨滴檐,街邻团拜湿鞋尖;天公索性严威势,泥路飞铺白雪毡。

还有写新年一过乡邻便不得不告别亲人、背井离乡,出外谋生的(《其九》):

进门欢喜出门愁,况是匆匆趁小舟;老妇含酸犹强调,别离苦处漫回头。

其《七十漫述》,由12首七言绝句组成,写于1945年10月。这12首绝句,囊括了诗人一生丰富而又曲折的人生经历,故每一首绝句都高度概括,叙写其人生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阶段。如其第二首《幼习举子业壮留学及入同盟》:

家贫少贱鄙多能,误我头巾愧担簦。无所取材浮海去,南巢牧野赞新兴。

又如其第四首《自吴淞至山东先后讨袁,迄南下追随护法》:

翦起吴淞半江水,遥望齐天九点烟。狐鼠凭依危社稷,宣言护法下楼船。

再如其第七首《自十五年服重丧至十八年被系》:

五十无闻了死生,蓼我废读倍伤情。动心忍性增魔障,应是菩提道未明。

而他在第十一首《予生在旧历九月二十三,本年应为十月二十八日满六十九岁,俗云七十年头》中写道:

担板西来岁不居,星霜历历七旬初。倔强何敢云犹昔,补过时还读我书。

居正一生追随中山先生,是“三民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回忆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开国大总统之职,摧专制、建共和、改正朔、趣大同,日不暇给,规模宏远。中华民国之亿万斯年,基于此矣。”于是,居正就“国父自元年起十四年止(即1912—1925),历年元旦行在(略附时事),赋短歌(即小令)以纪之”,写了这组《万年春》(十四章并序)词,用其缅怀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后的人生经历和丰功伟绩。我们先来看他的《二年元旦在上海》:

贺节春申,通筹九有山河带。寸心千里,觅取三年艾。 太白经天,谪见人中怪。必除害,檄飞中外。

据诗人在小令中的原注可知:这一年里,中山先生曾接受袁世凯的邀请,“主办全国铁路总公司”,并“访问日本”;不久,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盗杀宋教仁”;中山先生看清袁世凯的反革命面目后,遂发布檄文,领导了“讨袁”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山先生乃逃亡日本。次看其《五年元旦在日本东京》:

大命遥颁,山东豪杰弘悲愿。并亡秦帝,鼓舞群吹万。 憝伏天诛,臭史遗洪宪。公无倦,黎民于变,令罢修罗战。

据诗人词中原注可知:这一年里,先是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袁政府;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任大总统;中山先生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并向各省革命志士发出“电令及告同志书”,号召起来武装讨袁;不久,“袁死黎继,国父宣言各省罢兵”。又次看其《十三年元旦在广州》:

万象更新,河山再造基于党。群策群力,大会天开榜。 建国建军,主义三民讲。指诸掌,如斯影响,北上人瞻仰。

诗人在诗后自注说:中山先生“一月改组中国国民党,大会于广州,开讲三民主义。唤起北方国民军响应,逐宣统出京”;后又应冯玉祥将军等人邀请“北上。十一月间,国父往日本至天津”。再看其《十四年元旦在北京》:

周芑春荣,燕京柳色黄金嫩。凛坚冰至,大德维摩病。 四大非空,我辈呼天问。秉遗训,碧云烟景,日远长安近。

诗人在诗后自注说:“国父于十三年除日,抱病入北京,元旦临床,接见问病。经七十日,医药罔效,天禄永终,移殡碧云寺。昊天不吊,丧我哲人。遗嘱谆谆,责在吾党年年此日,扬拜赓歌,国父在天之灵,实式凭之。”

由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政治上的屡受挫折,居正在其晚年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潜心于佛经的学习和研究,且颇有悟性,写过不少学佛杂记和诗歌作品,以表达其妙悟和识见。《南岳单传》、《七佛偈》就是其代表。

《南岳单传》由71首诗歌组成,作于1950年至诗人去世前,乃是居正为六十九位佛祖所写的“诗传”;其中除了为两位佛祖各写了两首之外,其他每一位佛祖一首。组诗中的诗歌形式也不一样,或歌行,或律体,或绝句,完全根据其内容的需要和诗人自己对某一位佛祖的体认而确定。

稍稍了解一点佛教知识的学人就知道,清康熙年间(1662—1723)刊行过《南岳单传记》一书,为清初的继起弘储(退翁)表、南潜评,被收入《万继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二十四册。作者是临济宗的僧侣,他认为:临济氏承南岳之明命,兼统五宗,以照耀南国天下,于诸宗独尊。故主张南岳系是中国禅的正系,而将释尊至般若多罗的西天二十七祖、菩提达摩至漕溪慧能的东土六祖,以及南岳怀让以下迄自身——衡州南岳般若寺的退翁弘储,统括为南岳六十九祖。该书就是辑录的六十九祖的列传语要,而于各传末尾均附有“表”“评”。显而易见,居正的《南岳单传》就是继此而来。下面略举几首,以见一斑。先看其第一首《大迦叶尊者》:

灵山四众会无遮,上首诸天尽作家。选佛场开谁及第?大迦叶披大袈裟。西天四七始拈花,东土传来品目加。无怪饮光微破笑,一开五叶乱如麻。佛无一法与人天,教外如何有别传?黄面金身相授受,应知不在口头禅。

大迦叶尊者即摩诃迦叶,又作大迦叶、迦叶波、边摄波,意为“饮光”,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付法藏第一祖。生于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首都)近郊之婆罗门家。佛陀得道后的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在众多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传说佛陀在灵山大会上拈花示众,只有迦叶领会佛意,以微笑默契(此即著名的“拈花微笑”典故),佛陀便当众宣布将“正法眼藏”传给迦叶,而迦叶遂成为西天禅宗第一祖。次看其第十九首《鸠摩罗尊者》:

爱欲缘生忍利天,以时闻法净诸缠。忽然闭户谁无应,宿命心通脱不粘。

鸠摩罗尊者即鸠摩罗什(344—413),又名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鸠摩罗什三藏法师,通称“罗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印度),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幼即天资超凡,七岁随母出家,曾游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大义;其晓梵语,娴汉文;又博闻强识,精通大乘小乘和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且位列四家之首。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入长安,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妙法莲花经》、《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中论》、《百论》等数十部,影响甚大。他又是中国佛教的八宗之祖,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称“什门四圣”。又次看其第二十八首《菩提达摩尊者》:

通量应更号达摩,廓然无圣一头陀。化行震旦仍归去,百草头边意若何。赤县神州大乘光,求人为法涉重洋。愣伽四卷传心要,文字何曾不显扬。

菩提达摩尊者即菩提达摩(?—536),略称“达摩”、“达磨”,别称南天竹香至王第三子,意译“觉法”。出生于南天竹(印度),姓刹帝利种,本名菩提多罗。出家后师从般若多罗,倾心大乘佛法,改名菩提达摩。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自天竺航海至广州,再北上至北魏,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传说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终日默然,被称为东土禅宗的创始人,人称“达摩祖师”。著有《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等。著名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再来看其第三十三首《慧能大师》:

獦獠根利解金刚,自性能生语更详。不待东山参忍祖,宝林四众拥升堂。碓房服务隐非禅,腰石舂捶着力研。米白糠和筛欠在,三更偷渡九江船。数百人追欲夺衣,将军力大不能提。本来面目今参透,同是黄梅噇饭儿。风幡论动逗群机,见性明心道入微。法性寺延居上坐,南宗大盛止传衣。

慧能大师即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三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闻人诵《金刚经》,有所省悟,发奋学佛。龙朔元年(661年)至湖北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为行者。后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深得弘忍赏识,得秘传法衣。后至韶州(今广东韶关市)的漕溪宝林寺(今南华禅寺)传播顿悟说,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以简易的宗教践行,改造注重烦琐经义的佛学旧传统,成为佛教禅宗的第六祖,禅宗南宗的开创者。著名弟子有神会、行思、怀让、玄觉、慧忠、法海等。门人法海将其言论记录汇编成《六祖法宝坛经》,简称《坛经》。卒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其《七佛偈》,由7首五、七言绝句组成,作于《南岳单传》同时,是居正为过去七佛所写的颂词,其中就颇含哲理。如其第四首《拘留孙佛》写道: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留孙,巴利语 Kakusandho,梵语 Krakucchanda,汉语音译“拘留孙”,意译“所应断”,谓断一切烦恼,永尽无余。在贤劫中人寿四万岁时,拘留孙出生于佛教圣地舍卫城(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东南十二由旬的那毗伽邑,系婆罗门种族,姓迦叶,本名号品第九,号拘留孙佛。其父名礼得,母名善枝,子名上胜。其成佛于尸利沙树下,曾度化弟子四万,上首弟子有萨尼、毗楼等,执事弟子名善觉,乃过去七佛之一。再如其第七首《释迦牟尼佛》: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释迦牟尼,巴利语 Sakyamuni,梵语 Shākyamuni,汉语音译“释迦牟尼”,意译“能仁寂默”,意为“释迦族的圣者”,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约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王室,是净饭王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29岁时,毅然抛弃富贵,出家修道。数年后,在菩提伽那菩提树下彻底觉悟而成佛,成为佛教的创始人。此后,在印度各地传教数十年,八十岁时在拘尸那伽城附近逝世。其弟子甚多,著名的有十大弟子。

在居正的组诗(词)创作中,自然是以其《梅川谱偈》的规模最大,流传亦最广。它不仅是居正诗歌创作的代表性作品,而且是中国近现代诗歌创作史上的奇作。

居正的《梅川谱偈》,实际上是他用七言绝句体为自己写成的一部年谱。他从1876年自己出生时写起,一直写到1948年自己七十二岁为止;又根据自己每年所经历事情的多寡,每年一首,或二、三首,或四、五、六首不等(其中一年最少的是一首,最多的是六首),前后七十三年,共计得诗192首。它以年份为经,而以一首一首的七言绝句为纬,使192首绝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一部完整、严密的诗人年谱。整部《谱偈》,动笔于1939年,陆续写至1948年止,而于1949年秋付梓刊行。这部《谱偈》,用勘校者、诗人的同乡好友李基鸿先生的话说,是“将由少而壮而老所行事以偈语出之,其中十之八九纪党国事,于身家事未多述,应作党史实录,非第个人之年谱也。其忠党孝亲仁民爱物、持信义好和平之肫诚真挚,毕露于字里行间”。下面略举数首以见一斑。首看其《清光绪八年》:

童蒙入塾拜蒙师,三字经完读“学而”。信口开河无梗梗,先生赏识是灵儿。

此年,诗人六岁;这一年也仅此一首。次看其《清光绪二十三年》:

黄鹤楼寻总角盟,频繁蕴藻各输情。写真许倩人遮面,十二天罗画不成。

此年,诗人二十六岁,在父亲和大哥的带领下,至武昌参加乡试;试毕,虽然名落孙山,却结识了田桐、伍守彝、陈乾、石瑛等一帮朋友,并登黄鹤楼结拜换帖。这一年亦仅此一首。又次看其《中华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纪元新,总统孙公就职辰。专制推翻昌大义,逊清退位不称臣。

此年,诗人三十六岁。这一年中所发生的大事较多,故诗人一共写有六首诗纪之。此处所选为其中的第一首。又次看其《中华民国十三年》:

东江余烬煽烽烟,干冒天威费讨研。必欲建军先建党,联俄容共一条鞭。

此年,诗人四十八岁。这一年下共写有五首诗,此处所选为第一首,主要纪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事。再看其《中华民国二十年》:

御侮当前耻阅墙,精诚团结为非常。槛车甫脱容登阁,惭愧夷吾笑楚狂。

此年,诗人五十五岁。由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不仅广东和南京国民党的首脑们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了团结、联合,一致对外;而且刚被解除监禁的居正也被通知出席了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司法院副院长;不久,又被推举为司法院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这一年共写有四首诗,此处所选为第四首。最后来看他的《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战士军前半死生,拼将血肉作长城。后方慰劳前方苦,五大分团我总成。

此年,诗人六十六岁。抗日战争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期,全国慰劳总会将全国分为五大战区,每个战区派遣一个慰问团到前线去慰问抗战将士,诗人则为慰问总团团长,负责慰问的全面工作,历时四月之久。这一年下共写有四首诗,此处所选为第二首。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附于《梅川谱偈》之后一起刊行的《行役吟》,则是诗人写于1944年的一组七言长篇歌行。这一组七言长篇歌行,包括《陟岵行》、《陟屺行》、《陟冈行》三篇,分别叙写其父亲、母亲和大哥、二哥的人生经历,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述先德而志吾过”,以“明示战祸之惨、流离之苦”,并告诫“子孙不忘”,“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从而“弥暴乱、策安怀”,使“天下平”。限于篇幅,此处就不再节选其诗句了。

综观居正的组诗(词)创作,有以下一些显著的特点:

其一,在体制上,尽管居正的组诗(词)有七言歌行体,有慢词,有小令,也有律体,但主要采用的还是七言绝句体。很显然,这是继承了前辈和同时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315首),魏源的《寰海十章》、《寰海后十首》、《江南吟十首》,林则徐的《塞外杂咏》(8首),姚莹的《论诗绝句六十首》,姚燮的《南辕杂诗一百八章》,贝青乔的《咄咄吟》(120首),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200首)、《己亥杂诗》(89首),丘逢甲的《牡丹诗》(20首),杨深秀的《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五十首》,文廷式的《拟古宫词》(24首),夏曾佑的《无题》(26首),王国维的《读史二十首》,刘成禺的《洪宪纪事诗》(200首),尤其是王闿运的《雪夜后集 周甲七夕词六十一绝句》的创作传统。因为七言绝句体是诗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诗体,虽然也讲求格律,却没有律诗要求的那么严格,且篇幅短小,构思起来比较容易,叙事抒怀也比较便利。当然,要使几十首、上百首,甚至几百首七言绝句诗在内容上叙写一段时间较长的历史或一桩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一个内容较复杂的问题,使组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亦非易事。

其二,在内容上,以反映国事、党史、革命事业为主,较少反映个人、家庭及儿女私情。如其《梅川谱偈》(192首),是作者用诗歌为自己所写的一部“年谱”。按理说重点应该叙述、反映个人与家庭的情况,而且作者一生的经历又漫长、曲折和丰富,值得纪述的“身家事”颇多;然而,作者却“于身家事未多述”,“十之八九纪党国事”,完全是“党史实录”,是个人的“革命实录”,而“非第个人之年谱也”。其《七十漫述》(12首),与《梅川谱偈》一样,所“述”的也完全是“党史”,是个人“革命史”,而非个人的感受、感想。其《国庆齐天乐六章》(并序)和《国庆齐天乐后六章》(并序),所纪则完全是“武昌首义史”,是“革命实录”。其《万年春(又名“点绛唇”)》(十四章并序),则完全是纪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父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创建后的“奋斗史”;它既是“党史”,也是“革命史”。

其三,在形式上,居正的组诗(词)大多数亦别具一格。它主要是仿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315首)、姚燮的《南辕杂诗一百八章》、贝青乔的《咄咄吟》(120首)、王闿运《雪夜后集 周甲七夕词六十一绝句》、黄遵宪《日本杂事诗》(200首)、《己亥杂诗》(89首)和义兄田桐的《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二卷:卷一收诗48首,卷二收诗50首),做到了以诗(词)记史,又以史证诗(词),材料翔实,诗(词)后所附注文或诗(词)前小序说明诗(词)中所咏何事,所写何人,来龙去脉极为清晰,注文或序文皆简明扼要,既有助于正确理解诗(词)意,又使诗(词)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可谓以文注诗(词),诗(词)文互补,相得益彰。如《梅川谱偈》之《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五首之四)写道:

七七兵连八一三,芦沟烽火接江南。无梁殿里传新令,大本营非纸上谈。

在这首诗的后面诗人注云:“八月十二日,开第一次国防大会于陵园灵谷寺无梁殿,决议组织大本营。中央常会先曾密议授权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由林主席提议,授蒋公为大元帅。即日出师淞沪,鏖战至三月之久。”1937年8月9日,两名日本海军官兵蓄意乘军用汽车猛冲虹桥机场,并枪杀中国守军士兵一名,那两名日军亦当场被机场守军击毙。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即以此为借口,向上海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亦称“上海事变”)。此诗写的就是面对这一事件,国民党中央所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如果我们将诗歌和诗后的注文对照起来看,就会一目了然。再看其《国庆齐天乐后六章》之《宝善里》(六首之三)写道:

孜孜为善以为宝,三楚精神感召。荆璞埋冤,汨罗饮恨,太惜长沙凭吊,襄阳啸傲。看鱼目混淆,龙蛇颠倒,渔父卜居,公司广惠璧完赵。 里邻深处善巧,有刘公孙武,投壶落草。术士和丸,冶人调鼎,不料烬烟一爆,四围号咷。被俄警跟查,夏厅赶到,冥捕穷搜,算通盘破了。

在这首词的前面诗人有小序说:“(宝善里)在俄租界。先有宋遁初先生委同乡张斗枢同志,以推销湖南矿产为名,创立广惠公司,实则为革命机构。辛亥八月初,刘公等在该里另租一栋,制造起义旗帜、文件及炸弹。八月十七日,不慎炸弹爆发,孙武受伤,浓烟四塞,声震全里。俄警闻声夺门而入,夏口厅捕班马快跟踵而至,拘捕三十余人,所有物件悉被抄没。武昌得讯,下令戒严,交通遮断,激成十九之役。”此词写宝善里在武昌首义中的作用、地位。我们如果将词前的序文和后面的词对照起来阅读,武昌首义的爆发过程就清清楚楚了。

其四,居正的诗词创作虽然采用的都是旧体诗词形式,但无论是歌行体、词牌体,还是律体、绝句体,其语言都比较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例如其《梅川谱偈》之《中华民国三年》(二首)写道:

中华革命党更生,卷土重来歃血盟。我复滥竽充干部,服从宁许口头争。

文字宣传意兴豪,未能使割也操刀。新樱社屋群磨砺,革命元勋属我曹。

这里的两首诗,都写得颇为浅近通俗:一首写“二次革命”失败后,居正随中山先生逃亡至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并出任党务部长;一首写居正等人在东京创办《民国》杂志,并任经理,刊行《革命方略》,从事革命的宣传工作。尽管在诗后诗人都有自注,但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乃其前身)历史的学人,即使不看诗人的自注,一看诗就清楚明白。再如其《中华民国十一年》(五首之四)写道:

为国忘家孝可移,父盈八秩喜齐眉。报恩日短吾知惧,公宴余杭作寿词。

在此诗之后诗人有一段自注云:“父以六月十一日诞生,盈八十岁。乡人先一年为之祝嘏。本年余自广东返迎养,同志陈中孚等补祝,公宴于大东酒店,并请章炳麟为寿文。”即使我们不看诗人的这段自注,仅就诗的本身而言,其意思也能够了解个大概;看过这段自注后,就更清楚明白了。绝句体是如此,其他诗体亦如此。如其《和汉存五十述怀》(六首之五)写道:

人生得意须尽欢,时代非常别说难。天命可知询鲁孔,刑名翻欲识荆韩。群言治乱宜从重,我道攻心要在宽。未得归田先作赋,世缘随顺自安安。

这一组诗是诗人为好友汉存《五十述怀》所写的和诗,由6首七言律诗组成。虽是律诗,格律并不是十分讲究,语言亦颇为浅近好懂;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不健康的思想,也是同诗人晚年潜心佛学,受佛教思想影响是一致的。

注释

①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上、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上、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23页。

③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上、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61页。

④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上、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56页。

⑤居正:《梅川谱偈》附录《跋一》,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11页。

⑥其中,《陟岵行》长234行,详述其父生平事迹;《陟屺行》长282行,详述其母生平事迹;《陟冈行》长254行,详述其大哥、二哥生平事迹。

⑦居正:《行役吟·序》,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77页。

⑧王闿运的《周甲七夕词》,由61首绝句组成,从15岁开始,每年的七夕作一首,至75岁为止,每一首绝句后都附有诗人自注。诗人在诗后所附题记中还明确说:“余《七夕诗》兼年谱史表之用。”见马积高主编:《湘绮楼诗文集·诗》,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742~1761页。

⑨居正:《梅川谱偈》附录《跋一》,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11~612页。

猜你喜欢

诗人
诗人的书画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诗人的书画
诗人的书画
鼓励他活得像诗人和孩子
诗人的书画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