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2017:为了质量的生产与趋向常态的市场
2018-11-12李道新
李道新
2017年的中国电影,经历了2016年的增长“疲劳期”和创作“调整期”,在部门监管、政策引导、行业反思、舆论批评和受众质疑等复杂背景下陆续展开。
2017年中国电影的变化与发展,离不开2016年的诸多经验和教训。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相关数据和研究观点,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等多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电影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在激烈竞争中显示出应有实力。这一年,《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出台,“中影”“上影”登陆资本市场,全国生产故事片772 部,电影总票房达到 457亿元,城市院线观影人次达13.72 亿,新增银幕 9552 块,银幕总数达到 41179 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总体来看,尽管2016年票房增速放缓,但电影生产力持续高涨,创作格局更加丰富,类型样式更趋均衡,电影文化对群众的惠及更加普遍,电影“走出去”更加活跃,中国持续向“电影强国”迈进。
确实,从2003年到2015年,中国电影一直保持平均35%的市场增长率,而从2010年开始至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更是达到40%以上的增速。2015年,《捉妖记》《港囧》《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等国产影片票房均突破10亿大关,票房总量达到440亿,同比49%的票房增量,也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涨幅最高值。为此,中国电影成为资本市场竞相角逐的领地,也成为全球资本趋之若鹜的热土。2015年中国电影娱乐业共计发生125起并购投资案,总金额达到927亿元,是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到2016年年初,周星驰编导的《美人鱼》创造了33.9亿票房,刷新了中国电影五年来的票房纪录。
然而,根据观察者网综合FT中文网、中国企业家杂志、中国娱乐网等各家媒体提供的数据和消息,尽管2016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电影票房再创144.66亿高峰,但从第二季度开始,电影票房持续下滑,全年七个月出现票房负增长;五一档、暑期档、中秋档等“黄金档期”都显示出票房惨淡的局面;国庆档虽有《湄公河行动》等叫好叫座、票房突破12亿的影片,依然难挽颓势,票房总体出现近十年来的首次下降,与同期相比跌落15.37%。年底上映的《长城》虽为张艺谋导演的中美合作大片,但口碑和票房欠佳。各种颓势和乱象,以及各方的焦虑和担忧,也因豆瓣、猫眼等网站“恶意评分”事件,在岁末年初引发了一场针对电影批评的轩然大波。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叶问3》资本运作的违法、《盗墓笔记》和《封神传奇》等商业大片“保底发行”的惨败、《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爵迹》等当红偶像影片的遇冷,以及各类“IP神话”的失效。尽管这一年里也有一些严肃认真的影片得到舆论好评,但各种虚假交易、票房补贴、行业内斗、粗制滥造和监管缺位、批评乏力、舆论狂欢等症状有增无减。
更为重要的是,在影片的艺术思想与精神文化方面,2016年虽有《美人鱼》《湄公河行动》《我不是潘金莲》《百鸟朝凤》《七月与安生》《追凶者也》《驴得水》《罗曼蒂克消亡史》《路边野餐》《大鱼海棠》《我们诞生在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生门》等影片在类型、片种拓展与艺术、思想和文化探索等领域取得较好成绩,但也有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影片和类型,出现内核上的“思想情感空洞”和导向上的“价值迷茫”;尽管并没有达到所谓“经典摧毁”和“文化失守”的地步,但在对市场化的主动趋迎中,一些豪华巨制的动作片缺乏内涵,商业套路的喜剧片凸显娱乐效应,大多被资本绑架的创作“急功近利”,别无真实情感或思想深度的意味,甚至呈现和传达一种“扭曲的价值观”。票房与品质、产业与文化的“双重失落”,不仅给中国电影及观众带来巨大震荡,也在急切呼唤着中国电影回归理性、重整格局。
一、质量促进的呼吁、工匠精神的倡导与常态市场的期待
为了总结2016年中国电影的经验和教训,2017年的中国电影,在政界、业界、学界与媒体和受众中普遍提及的关键词是“质量”和“工匠精神”。对质量促进的呼吁、工匠精神的倡导与常态市场的期待,已成为中国电影的基本共识。
实际上,最近几年来,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国家战略与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条例,行业协会也拟订了一些规范性的自律性文件,着力于培育中国电影的宏观经济环境,提升电影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电影产业依法良性发展,提高电影创作的思想艺术质量。2016年11月7日颁布,并于2017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总则第一条即表明了制定本法的宗旨,是“为了促进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电影市场秩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和保障电影创作自由,倡导电影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鼓励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从立法的层面,对电影产业及其质量促进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这将深刻影响2017年及其后的中国电影生态。
也是在2016年9月,针对第二季度电影市场的相对冷清、增速放缓和较低品质,为了分析市场现状及其内外原因,以便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电影的现状和未来,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电影品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分别组织部分在京导演、编剧、制片人和出品人召开座谈会,“聚焦品质,共创未来”。在这三个座谈会上,电影局局长张宏森通过客观冷静而又相对全面的分析,表明中国电影还是处在“良好的发展态势”当中,进而明确指出,在面对观众选择、互联网和更大的开放格局等方面的挑战时,中国电影的观众虽然还在,但仍然缺乏把观众召唤和凝聚起来的好作品。中国电影崛起的关键,就是一定要把观众留住;而把观众留住,靠的就是质量和水平。在质量和水平这个概念中,必须要有工匠精神,要有创新度和新鲜度,要有大银幕和其他多屏幕所构成的巨大区别,还要有饱满情怀、人文精神、价值引领、科技含量、类型比例、电影工业等;要用我们的思想力量和情感力量向世界做出独特的表达。与此同时,提高中国电影的质量和水平,不可缺失我们电影的初心,不可缺失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命的深度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都应该怀有很强烈的责任感,怀有很大的亲和力;只有在多品种、多样化、多类型的基础上保证质量和水平,才能保证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任度,保持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保证中国文化的主动权。
应该说,上述几次座谈会,同样会对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的中国电影形成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2016年中国电影的增速放缓及其复杂状况,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于冬也强调过“匠心”和“敬畏之心”之于电影人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增速放缓这个“中场休息”,恰恰是给所有的金融资本、投资家还有玩家一个很好的提醒,就是对待电影要充满敬畏,拍电影更需要匠心,要尊重观众,认真再认真。同时,爱奇艺影业营销总经理刘菲也表示,2016年很多大导演作品的票房和口碑都遭遇了挫折,没能达到预期,这会让资本慢慢回归理性,让创作者回到正轨,更多地关注作品品质。
跟政界和业界的观点相互呼应,尹鸿、孙俨斌在盘点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时,也对提升电影产品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指出,2016 是中国电影的调整之年,也是进入新常态的开端之年。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电影产业进入修正模式,观众日渐成熟,电影风格和类型更加多样化,电影产品体系趋于丰富。新常态下中国电影需要行业规范、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三角支撑,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内容为王是电影发展的硬道理。重视商业大片的生产质量,提升观众的观影主动性和满意度,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2016年,观众消费热情不高的重要原因,是对主流商业大片不满,有技术形式缺乏情感内容、有明星颜值无角色性格几乎成为通病。观众产生可看可不看的消费犹豫,这是导致电影市场缺乏沸点的重要原因。几大电影公司应该像好莱坞六大公司一样,搭建更有建设性的沟通机制,为全年不同档期投放优质的大制作电影和不同风格的分众电影,带动中国电影市场的热度。
为此,2017年初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终于对中国电影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将2017年定为“电影质量促进年”;在此过程中,电影人大多已经意识到内容为王、故事为先,开始踏踏实实讲好中国故事,认认真真提高制作水平;并倡导将工匠精神与电影创意有机结合,聚焦质量提升与创新驱动,带动电影创意经济,使其成为“质量时代”中国电影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正是得益于质量促进的呼吁与工匠精神的倡导,2017年的中国电影,此前的各种乱象正在消退,质量水平有所提高,银幕数量和票房收入不断增长,整体的观众满意度也在提升。中国电影迎来为了质量的生产与趋向常态的市场,也正在步入充满机遇的档期运作与日渐成熟的产业生态,以及各题材、各类型与各片种彼此交融、相互补足的创新景观。
针对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有两组重要的数据是不可忽视的。第一个来自美国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据2017年6月16日发布的《2017-2021年普华永道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报告,2016年中国的电影银幕总数已达41056块,超过美国128块;推测到2021年,中国将拥有超过8万块电影银幕,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也是在2016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票房收入高达6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06亿美元。另一个重要的信息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根据2017年11月20日下午6:57数据显示,中国电影2017年度综合票房已达500亿元人民币,分账票房同比增长15%;观影人次14.48亿,同比增长19%;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62亿元,占比52.4%;推测到年底,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最终票房应能突破550亿。数据表明,经过数年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方兴未艾但又万象丛生的中国电影市场,虽然跟先进国家的状况、产业自身的规定以及各类受众的诉求等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也一步一步地走在改良调适、趋向常态的道路上。
二、充满机遇的档期运作与日渐成熟的产业生态
经过二十多年的尝试,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市场已经非常重视节假日档期、周末档期和特殊档期等档期概念,并大致形成主要由春节档、春季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等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期运作模式。
跟往年相比,2017年中国电影的档期经营,在档期选择、营销创意及舆论引导等方面,尽管仍显粗放痕迹,却也创造亮眼业绩。充满机遇的档期运作与日渐成熟的产业生态相辅相成,共同彰显当下电影的质量水平,见证国产电影的创新创意,并进一步推动电影工业的转型升级。
春节档从早年的贺岁档演变而来,近几年备受资本市场和电影观众青睐。春节期间全家团聚,男女老少看电影,也几乎成为新时代中国家庭的“年俗”之一。因此,以喜剧类型为特点的“合家欢”电影,便成为历年春节档的“刚需”。2017年春节档,从农历大年初一(1月28日)至正月初六(2月2日),一共安排《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熊出没·奇幻空间》《健忘村》等九部中外影片,前六部国产片全部为喜剧,杂糅古装奇幻、动作冒险、奇幻动画和青春怀旧等片种样式;不仅扩容了春节档的影片数量和题材范围,而且在商业大片格局中,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呈现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中国梦”的影像表达,为春节档带来不可多得的创新空间。
2017年春节档影片,上映七天,全国总票房累计约33.8亿,超过了去年同期30.5亿的票房纪录。其中,《西游·伏妖篇》耗资成本约4亿人民币,首映单日便创下3.2亿票房,甚至打破《速度与激情7》在中国保持的首日票房纪录,总计七天票房12.4亿。《功夫瑜伽》上映七天票房10亿,也打破成龙电影在内地的最高票房纪录。《功夫瑜伽》在市场上取胜的关键之一,也来自国产影片多元化、细分化的类型定位;在宣传发行方面,影片还针对少年儿童和中年女性制定了不同的策略,抓住了春节档电影“合家欢”的精髓。同样,《大闹天竺》借助“一带一路”中的印度风情、动作奇观和亲情表述,加上深入三四线城市“60天50城”的着力宣传,上映七天获得票房6.1亿;因春节档带来的观影热潮,韩寒导演的第二部影片《乘风破浪》也累计票房4.8亿。
跟春节档不同,2017年“五一”档上映的《拆弹·专家》《记忆大师》《春娇救志明》和《喜欢·你》等四部国产影片,分属警匪动作、犯罪悬疑和爱情喜剧等类型,满足了不同受众的观影选择,影片质量明显提高,并获得了较为良好的观众口碑,三天票房均能突破2亿,累计票房7.2亿,超过去年6.6亿的票房纪录;尽管从总体上无法超越已经上映近二十天的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8》,但仍被称为“史上最佳”的“五一”档。2017年“五一”档,对于召唤和凝聚普通观众,使其保持对于国产电影的信心,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促进作用。
当然,2017年的中国电影,因《战狼Ⅱ》及其在票房上的惊人表现和舆论方面的深广影响,使暑期档和新主流电影成为热议话题;并因《冈仁波齐》《二十二》和《大护法》等影片的不俗表现,将艺术片发行、纪录片创新和动画片探索等问题提上了更为广泛的议事日程。根据MtimePro数据显示,从6月1日至8月31日,内地电影市场上映《战狼Ⅱ》《悟空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杀破狼·贪狼》《建军大业》《京城81号2》《绣春刀2:修罗战场》《十万个冷笑话2》《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二十二》《大护法》等多样片种、多样类型影片,共收获163.2亿综合票房(包含服务费),相比去年暑期档124.2亿票房,提高了39亿;如果按照更准确的分账票房来计算,也比去年上涨约22%;其中,观影人次4.74亿,比去年3.74亿增长26.7%。
而在这些影片中,《战狼Ⅱ》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惊喜”。影片于7月27日晚8点01分正式上映,四小时票房超过1亿,25小时超过3亿,46小时超过5亿;仅7月30日一天,票房就达3.597亿,刷新了华语影史单日票房第一的纪录;上映五天,票房已经突破12亿人民币;上映第一周周末,以合计1.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跃居全球票房榜第一名。截至8月18日,《战狼Ⅱ》在中国市场的累积观影人次达到1.4亿,成功超越《泰坦尼克号》北美市场观影人次1.38亿的纪录,荣登“单一市场观影人次”全球榜首;最终以55亿人民币票房登顶暑期档,不仅比去年暑期档国产票房第一的《盗墓笔记》多出近45亿,而且占据暑期档总票房三分之一。除此之外,《战狼Ⅱ》还获得海外票房一百多万美元,全球票房超过《蜘蛛侠:英雄归来》,跻身TOP100票房榜,这也是亚洲电影首次入榜,打破了好莱坞电影对该榜的垄断。10月26日,《战狼Ⅱ》以56.81亿人民币收官,位列全球票房榜第55名。《战狼Ⅱ》带来的各方效应,还将在此后得到进一步彰显。
暑期档之后的国庆档,往往因国庆和中秋“双节”的八天小长假而成为全年最拥挤的档期,2017年国庆档便被称为“史上最挤”:从9月29日开始,相继有《缝纫机乐队》《空天猎》《羞羞的铁拳》《英伦对决》《追龙》《昆塔:反转星球》《大熊猫传奇》《钢铁飞龙之再见奥特曼》《极致追击》《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等影片加入。除了《羞羞的铁拳》和《缝纫机乐队》等喜剧类型,《空天猎》的空战动作和《英伦对决》的海外反恐是不太常见的;王晶导演的黑帮片《追龙》则显出认真态度与优良品质。长假结束后,累计综合票房已达26.22亿元人民币,创下国庆档有史以来的票房纪录;其中,喜剧片《羞羞的铁拳》累计综合票房14.63亿,占国庆档总票房55.8%。排在前面的几部影片,也在观众中获得了较好评价。
12月中旬以来,贺岁档开始预热,袁和平导演的奇幻动作片《奇门遁甲》虽然没有达到票房和观众预期,但冯小刚导演的青春怀旧片《芳华》与陈凯歌导演的奇幻悬疑片《妖猫传》均因认真的态度、较高的质量而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作品,不仅获得较高票房,而且引发舆论热议。随后,科幻动作片《机器之血》、犯罪心理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奇幻剧情片《解忧杂货店》等一批为观众期待的国产影片相继进入影院。截至12月31日,在经历换档风波之后,12月15日上映的《芳华》总票房已超11亿人民币,打破了冯小刚作为导演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妖猫传》的总票房也超4亿。
三、各题材、各类型与各片种彼此交融、相互补足的创新景观
综观2017年中国电影,跟此前相比,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在新主流电影、商业大片与中小成本电影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各题材、各类型与各片种彼此交融、相互补足的创新景观。亦即:新主流电影不仅努力借鉴商业大片的类型策略和叙事方式,而且在中小成本电影上凸显地域特色和多样风貌;商业大片不仅努力对接主流话语和观众趣味,而且注重本土经验和个人情怀;中小成本电影一方面在类型化与个性化的结合上精耕细作,另一方面成功开掘了文艺片、动画片和纪录片的精神世界和市场空间。诚然,跟当下社会的精神状况联系在一起,2017年的中国电影,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含混、失度与分裂的文化症候。
2017年的新主流电影,以《战狼Ⅱ》为最显著标志,借鉴商业大片的类型策略和叙事方式的还有《拆弹·专家》《血战湘江》《建军大业》《龙之战》《空天猎》《密战》等,而能凸显地域特色和多样风貌的则有《烽火芳菲》《明月几时有》《娘子军传奇》《十八洞村》《南哥》等影片。
《战狼Ⅱ》精心雕琢、用心制作、匠心独具,创造了中国影史奇迹。就是这部横扫票房的“军事动作片”,开始让各界人士重新思考中国电影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即便网络平台出现各种不同的批评观点,影片的良好口碑也是有目共睹。迄今为止,豆瓣电影参与评分人数接近44.5万,评分7.2;猫眼电影参与评分人数超过422.4万,评分9.7。确实可以说,《战狼Ⅱ》打破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高原无高峰”的格局,大大提振了中国电影人的市场信心;另外,《战狼Ⅱ》还接续《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等影片的类型运作方式,为主旋律电影或新主流电影的市场化及其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事实上,为了创作《战狼Ⅱ》,编剧刘毅及其团队怀着对“极致故事”的执着追求,把编剧当成一门有“情怀”的“手艺活”,其“工匠精神”可见一斑;导演吴京则专门去到特种部队训练一年,并事先邀请中外技术团队加入特效制作;影片大部分场景在海外拍摄,剧组在非洲待了10个月,“拼命”克服重重困难和各种意外;这也使得影片不是军事片、动作片和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现实创作背景上,集中国功夫动作与现代化军事技能于一体,将个人情怀、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所谓“新型商业主流大片”。正如吴宇森所言,《战狼Ⅱ》的卖座不仅因为天时地利,而是可以看出影片的“努力求新”和导演“惊人的创作力”。
作为一部动作警匪片,《拆弹·专家》以巨额制作成本打造枪战爆炸血拼的震撼场面,增强了匪徒危害香港的亡命性和恐怖色彩,并以英雄叙事的平民化策略,表现了香港警察为港牺牲的无奈和悲情;如其英文片名Shock Wave所显示的一样,充满着“撞击”和“震荡”。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部接续香港警匪片脉络,并在近年来拍摄的一系列警匪片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类型方向的电影作品。在这部投资1.8亿港元的大片里,各种撞车、爆炸、枪战、血拼场面无不令人血脉偾张。来自内地的悍匪跟香港本地的资本大亨勾结,带着各式重武器跟警察火并,使香港成为炮弹横飞的战场。为了营造震撼效果,制作方面没有使用日益高超的CG特效技术,而是以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花费上千万港元搭建了1:1的红磡隧道。《拆弹·专家》不仅走向了大制作、大场面的大片路径,而且有助于改变动作警匪片的生产与消费格局。
除此之外,《血战湘江》《建军大业》和《龙之战》均以史诗题材和真实震撼的战争场面重现领袖人物或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在人物塑造、制作质量和类型拓展等方面各有千秋。然而,有些新主流电影,在对历史的理解和阐释,以及对现实的表现和描摹,特别是对战争的反思和人性的刻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落后保守的观念,以至缺乏基本的人道底线与人文关怀,例如《娘子军传奇》。这是一次针对红色经典的再次改编和当下叙述,理应对战争与人性进行具有现代意义的思考,战争虽然残酷,但人性应有温度,电影更应该体现出创作者的悲悯,但在这部影片中,一切付诸阙如。
2017年的商业大片,除了获得较高票房的《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英伦对决》《妖猫传》等影片外,还有在票房和口碑上均告落败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悟空传》《鲛珠传》《降魔传》《奇门遁甲》等。
由周星驰监制、徐克导演的《西游·伏妖篇》是四年前《西游·降魔篇》的续作,因其一贯的无厘头风格、新奇怪诞的想象力、炫酷的特效制作,以及周星驰和徐克的组合效应,口碑两极化,但其所涉虚妄和乱象,以及通过华语电影前所未有的特效制作所创造的中国式奇幻世界,之于国产电影也是极为难得的收获。唐季礼导演、成龙主演的《功夫瑜伽》,影片筹备及拍摄历时三年,汇聚中、印多国明星,辗转中国、印度、阿联酋、冰岛等国取景,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电影的空间维度和跨国想象;成龙的打斗动作,结合吹笛、通天索、喷火等印度戏法,加上跳直升机、迪拜飞车和深水潜泳等桥段,仍然紧张刺激,并颇具创新意识。正是因为对中国和印度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动作片“难度”和“新鲜感”的追求,才让影片获得了春节档最高的观众满意度。中英合拍的《英伦对决》,影片题材与合拍方式都颇具创新,成为少有的、在口碑和票房上双赢的合拍片,成龙塑造的华人形象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感染力。中日合拍的《妖猫传》,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导演陈凯歌精选原著中与妖猫相关的故事拍成电影,跟编剧王蕙玲一起进行了近五年的剧本打磨。为了再现盛唐风貌,剧组专门组建美术团队驻扎在襄阳,花费六年时间翻阅大量古籍史料,按真实比例还原长安城,终于拍出了陈凯歌心中的东方韵味与盛唐气象,也成功地将中国电影的本土经验与个人情怀交织在精美绝伦的音画巨制之中。
跟上述影片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悟空传》《鲛珠传》《降魔传》和《奇门遁甲》等商业大片,仍然没有走出这几年来中国电影过于仰赖资本、IP和特效的误区。架空的世界、虚幻的冲突与穿越的叙事、单调的情感,尽管也能以其“快消品”的特性吸引一部分网生代观众的注意力,但终究无法体现其在产业结构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许多漫无节制的特效堆积、不知疲倦的动作设计,以及莫名其妙的爱恨情仇、可有可无的桥段和噱头,映照出来的不仅是社会价值观的含混和失度,而且是当下文化的某种精神分裂症状。
值得庆幸的是,本年度的中小成本电影,一方面在类型化与个性化的结合上精耕细作,另一方面成功开掘了文艺片、动画片和纪录片的精神世界和市场空间。迄今为止,在类型化与个性化的结合上,爱情喜剧片、悬疑警匪片和武侠动作片都呈现出相当可喜的局面。其中,《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决战食神》《疯岳撬佳人》《春娇救志明》《喜欢·你》《羞羞的铁拳》《缝纫机乐队》《闪光少女》等爱情喜剧片,兼具地域特色、品牌特质和个人特点。《春娇救志明》的港味更“正”、故事更“纯”,趣味也不输该系列的前作;《喜欢·你》延续爱情喜剧的“霸道总裁”次类型,最终是中国式情感战胜国际化“标准”,以其专业化的叙事套路对特定观众产生强吸引。《羞羞的铁拳》出自开心麻花独特的喜剧系列,其喜剧桥段、演员表演和人物对白等都经过话剧舞台的锤炼打磨,能够精准地抓住观众口味;建立在《夏洛特烦恼》和《驴得水》成功改编电影的基础上,《羞羞的铁拳》也能以成熟的IP、标准化的电影视听获取其票房成功。当然,这种抛弃说教,回归娱乐,以“好笑就是硬道理”为旨归的喜剧片创作,在评论界看来,也需要追求更高的喜剧精神,面临着类型本身的“升级换代”。相较而言,在音乐喜剧片《缝纫机乐队》中,却可看出大鹏喜剧不断超越自我的努力。可以说,从《屌丝男士》到《煎饼侠》,大鹏初步展开了从“开心”的技术训练到“喜剧”的意义加持的尝试;而从《煎饼侠》到《缝纫机乐队》,则基本完成了从“产品”的市场导向到“作品”的情感诉求的转型。《闪光少女》虽然不是一般的爱情喜剧片,但其对所谓2.5次元世界的关注,对音乐学院附中的精彩呈现,以及编、导、演俱佳的观影效果,还是带给观众巨大惊喜。
在悬疑警匪片方面,《绑架者》《嫌疑人x的献身》《缉枪》《杀破狼·贪狼》《暴雪将至》《引爆者》《非凡任务》《心理罪》《破·局》《巨额来电》等影片,大都能够组织详密叙事,也能深入人物心理,还能表现作者情怀。其中,叶伟信导演的《杀破狼·贪狼》便既有拳脚搏击的暴力对抗和感官冲击,又有父女之间生离死别的动人心扉和刻骨柔情,虽然比其导演的《叶问》系列更加凶悍暴烈,却也包含更多复杂的人文表达和情绪抒发,还蕴含着针对个人宿命和生命价值的追问,立意颇为高远,在《战狼Ⅱ》的票房冲击下,该片票房也突破5亿人民币。
在武侠动作片方面,陆阳导演的《绣春刀2:修罗战场》,在《绣春刀》的基础上投资升级,力求在服、化、道等方面精益求精,还试图在明朝稗史片和硬汉侦探片的脉络中,选择颇为特殊的历史事件及其连接方式, 带领观众走进历史的波谲云诡与人性的隐晦难明,并以此改写武侠动作片的类型气质。
2017年中国电影,各题材、各类型与各片种彼此交融、相互补足的创新景观,还体现在中小成本电影成功开掘了文艺片、动画片和纪录片的精神世界和市场空间。其中,《八月》《冈仁波齐》《皮绳扣上的魂》《相爱相亲》《一念无明》《点五步》《不成问题的问题》《七十七天》《嘉年华》等文艺片,题材丰富,形态各异,气质独具;《我的诗篇》《重返·狼群》《摇摇晃晃的人间》《二十二》《天梯:蔡国强的艺术》等纪录片,更是视角独特,态度认真,立场鲜明;《大护法》《阿唐奇遇》《豆福传》等动画片,同样可见中国动画电影脚踏实地的探索成绩。
《冈仁波齐》是导演张杨花费一年时间,秉持虔诚的态度与旁观的视角,以原生态的方式,一路跟随川、滇、藏三省交汇处一组真实的朝圣队伍,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上,行进2000公里拍摄的纪录片式艺术片。没有刻意,绝不猎奇,却捕捉到坚定的信仰和淳朴的生命气息。《大护法》是一部手绘山水背景、江湖风格的成人动画,创作者勇敢挑战严肃主题,酣畅表达自我理念,晦暗的反乌托邦寓言与绚烂的水墨画面形成巨大反差。在业界和观众之间也形成两极化的口碑,虽然票房惨淡,但探索精神值得鼓励。同样,作为第一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采用孙辈跟奶奶们平等相处的方式,深情凝视,客观讲述,节制中饱含尊重;该片曾因发行费用不足,在公益平台上获得32099人众筹共计一百多万元,片尾便将这些人名打上了字幕,使影片从里到外散发出关爱的力量与人性的光辉。这两部偏文艺、偏小众的影片,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经过品质发酵、口碑积累和新媒体传播,都在暑期档获得了超过1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后者还超过此前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的票房,打破了中国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