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运河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2018-11-11刘永加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8年7期
关键词:汴河船闸运河

刘永加

北宋时期,汴河是当时主要的水上运输线。汴河,即通济渠,为隋代开掘的大运河,从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沿春秋时吴时所开的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到达淮水。因为整个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称之为汴河。汴河是北宋时期南北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尤其是对其京城汴梁的物资供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汴河水利水运事业的迅速发展,宋代的运河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与前代相比,最能体现宋代运河技术成就的,一是汴河水利工程建设,二是船闸技术的出现。

汴口建设与河道清淤

宋代的汴河航运主要依靠引黄河水济汴,由于黄河水情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等因素,使得汴河的淤积也相当严重,对汴河的航运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一是引黄济汴的入口,因黄河水的不确定性而造成汴口经常变动,有时无法控制进水量。二是河道淤积严重,需要经常清淤,以保证泄洪和航运。

因此,宋代围绕汴河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在汴口的建设上,为了适应汴口经常变易的特点,北宋没有兴建永久性的闸门以节制黄河进水量,而是采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由人工控制汴口的宽窄以节制流量。汴河水涨时,把汴口塞小,汴河水落时,将汴口拓宽。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汴水大涨,便“选伎乘传减汴口水势。既而水减,阻滞漕运,复遣伎浚汴口”。由于汴口每年都有工程,北宋还专设一官职,专门负责汴口的施工,役卒则随时调拨。此后基本形成定制。总之,每年开展的汴口建设,不分季节,都是根据河流水情而定。人工控制汴口,具有在技术上简单易行,而又能就地取材,方便灵活等优点。北宋时期就是用这种简易的办法解决了引黄济汴的水口问题,使汴河发挥了巨大的航运作用。

北宋时期,对汴河的清淤工作相当重视。采用的第一种疏浚方法,是直接进行人工清淘。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太常少卿马元方曾“请浚汴河中流,阔五丈,深五尺”,朝廷遣使计度后,认为“泗州西至开封府界,岸阔底平,水势薄,不假开浚”。使者建议在浅涩处筑锯牙束水,“自今汴河淤淀,可三五年一浚”。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又“调畿内及近州丁夫五万”,对汴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浚工作。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五月,还设立河渠司,负责汴渠的浚治工作。同年八月,“命河渠司自口浚治,岁以为常”。据宋王巩《见闻近录》载:“汴河旧底有石板石人,以记其地理,每岁兴夫开导至石板石人为则,岁有常役,民未尝病之,而水行地中。”可见当时的汴河清淤工作要求相当严格,大抵采取都江堰一样的岁修制度。

处理汴河淤积的另外一项技术措施是狭河工程。所谓狭河,就是采用木桩、木板为岸束狭河身,就是让河道变窄,加大水流速度,使运河利于行舟,同时,使泥沙更多地被带走,减慢淤积速度。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宋仁宗诏“三司自京至泗州置狭河木岸……昭锡都大提举修汴河木岸事”。这是北宋见于记载最早的一次汴河采取狭河工程。到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因汴水浅涩,常阻滞漕运,当时都水奏:“河自应天府(府城在今河南商丘市)抵泗州(今江苏盱眙、泗洪等县及洪泽湖西南部),直流湍驶无所阻。惟应天上至汴口,或岸阔或浅漫,宜限以六十步阔,于此则为木岸狭河,扼束水令深驶。”后来木岸狭河成功,终于取得较显著的成效:“旧曲滩漫流,多稽留覆溺处,悉为驶直平夷,操舟往来便之。”

对于狭河工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张巩“大兴狭河之役,使河面具阔百五十尺,所修自东京抵南京以东已狭,更不修也,今岁所修止于开封县境”。宋代用狭河的方法加大运河的航深和处理泥沙淤积,对多沙运河来说,这种技术是可以作为借鉴的。

导洛通汴与汴河防汛

由于引黄济汴带来的各类问题较多,而清淤工作又十分麻烦,投入过大。所以,宋代想尽办法使汴河避开黄河的影响,以节省维持汴河漕运的成本。导洛通汴,就是宋代运河技术的一项重大建树。

导洛通汴,又称“清汴”,早在元丰以前,就曾有人建议:“请自巩西山七里店孤柏岭下七十里,导洛入汴,可以四时行运。”但未能实施。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五月,供俸官张从惠再次建议导洛通汴;都水监丞范子渊当时也建议“于汜水镇北门导洛水入于汴,为清汴通漕,以省开闭汴口功费”。并奉诏进行实地勘测,自河阴县西十里测量至洛口,认为西高东下,可以行水。按范子渊的想法,只要导洛通汴,汴渠引黄的各种问题均可得以解决。在工程技术上,他还具体地提出以下几点:①认为洛水与汴河面积比较,尚有九百余尺的富余,可以畅入汴河。②若虑洛水不足,尚可渗取河水以补充。③可每百里置一木闸,以限水势。④汴渠两旁沟、湖、陂、泺皆可引水为助。他认为,只要汴渠能保证有五尺的水深,纲船重载便可通行。范子渊设计的导洛入汴的主要工程有:从巩县神尾山起,至士家堤止,筑大堤四十七里以捍黄河,自沙谷至河阴县十里店,穿渠五十二里,引洛水入汴。总计用工357万。

宋神宗對导洛工程比较慎重,一方面很重视范子渊提出的这些建议,另一方面又认为他的计划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于是,又派蔡州观察使宋用臣现场查勘拿出意见。宋用臣复勘后认为可行,并提出了自己的补充意见:①自任村沙谷口至汴口开河五十里,引伊、洛水入汴,每二十里用刍楗置一束水,以节湍急水势。②引河取水深一丈以通漕运。③引古索河为源,注入三十六陂潴蓄以备缺水时济运。④自汜水关北开河550步入黄河,上下置闸节制,使黄、汴通舟。⑤在洛河旧口置水,以便伊、洛水暴涨时闭泄入黄河。⑥若古索河暴涨,则从魏楼、荥泽、孔固三斗门宣泄,保证三十六陂不致泛溢为害。⑦总计用工90万有余。显然,宋用臣的计划比范子渊考虑得更为周全,特别对防止伊、洛河暴涨落有较为妥善的应对措施,对清汴后通航有较大的把握,所以被宋神宗所采纳,并差宋用臣提举导洛通汴工程。

导洛通汴工程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二十一日开工,到六月十七日完工,七月闭汴口断黄河水,改用洛水入汴,并通漕运。到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十月再导黄河水入汴止,前后共11年。在此期间,清汴对改善汴渠航运起到很大的作用:①通航期大为延长,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三司言发运司岁发头运粮纲入汴,旧以清明日,自导洛入汴,以二月一日,今自去冬汴水通行,不必以二月为限”。②清汴安缓,行船比过去大为安全。同年十二月“都大提举汴河堤举司言:泗州普济院自元丰二年七月洛水入汴至三年闰九月止,仅得流尸五百四十人,比常年减千五百人,盖以安流少所抛失”。③汴渠维修人员、纲船人员比清汴前大为减省。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权江淮发运副使卢秉言:黄河入汴水势湍激,纲船破;人数多,今清汴安缓,理宜裁减。今定六百料重船上水减二人,下水减二人,空船上水减二人,下水减三人,余以次差减。从之。同月,罢浚汴之役”。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五月,因“以先帝导洛入汴缮完”,“绍提举汴河堤举司隶都水监专一制造军器”。④由于洛水含沙量低,汴渠淤积速度自然大为减缓。由此可见,清汴的效果是显著的。清汴不仅是改变运河水源的问题,而且是测量、开凿、置闸、防洪、水柜等各项运河技术的综合运用,是宋代为改善和发展人工运河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为了及时组织防汛抢险,保证汴河航运和京城的安全,宋在京城上下的汴河段设立水尺,派人定时看守,当水涨至警戒水位时,便组织军士人夫临河防汛,称“防河兵”。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六月,“诏:自今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又遣内臣分掌京城门钥,当汴水汛涨时,防河军士至彼,立即开关点阅放过。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六月,又令,“凡汴水长一丈,即令殿前马步军禁卒缘岸列铺巡护,以防决溢。及五昼夜,即赐以缗钱”。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再次改善对防河兵士的待遇:“旧制,水增七尺五寸,则京师集禁兵、八作、排岸兵,负土列河上以防河。满五日,赐钱以劳之,曰‘特支。而或数涨数防,又不及五日而罢,则军士屡疲,而赐予不及。是岁七月,始制防河兵曰给钱”。

宋代汴河防汛的另一措施是分洪减水,其工程措施主要采用;一是控制汴口。控制汴口一般要视汴、黄关系而定。若汴水盛涨,河水又继续陡增,则全部堵死。但堵口工程量比较大,非不得已一般不用,较多采用的则是修狭口门束约水势,减少入汴流量。二是开减水河,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于中牟和荥泽各开减水河一道,以备泄减涨水。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十月又在京西北岸再创新河一道,以备泄水入刁马河。汴河减水宣泄除入刁马河外,主要是在下游分入黄河和广洛河。三是开坝分洪,如果汴水陡涨,减水河来不及分水时,则要挖开汴堤宣泄洪水,以保京都无虞,也避免全汴受到破坏。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七月,“汴水大涨,众情恟恟,忧京城,乃用枢密院奏,敕八作司决陈留堤及京城西贾陂冈地,泄之于护龙河”。四是用斗门和水窦控制减水,以防宣泄过量,影响正常航运。宋代汴河上泄水斗门不少,除各减水河口大都建有斗门之外,沿汴一带一些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低洼地方,汴堤上也设立斗门以备分水之用。

汴河堤防管理与船闸建设

由于汴河巨大的航运和经济价值,以及它对京师安危有直接影响,为了保证汴堤的安全,宋初即置专官沿河巡护和开展堤防工程建设。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五月,宋真宗诏“缘黄河令佐常巡护堤岸,无得差出有阙”。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又命谢德权提总京城四排岸领护汴河堤岸。北宋时期,对汴堤的巡护定为常制,特别是水涨期间,常派遣数千军士日夜巡护看守。

宋代对汴堤有些河段会加强维护,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泗州知州张夏,对泗州一带的汴堤和城堤经常加固维修,“其补坏增旧之制,则又著为条令而刻之于石,使后人遵而不敢废”。汴堤修筑技术要求很严格,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谢德权领护汴堤,主持修堤时,便沿堤检查,督促使者和役夫认真清理堤基,碾压务求结实牢靠:“须以沙尽至土为限,弃沙堤外,造三班使者分地以主其役,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史,多被谴免者。”当时因施工质量不达要求而被谢德权贵罚的官吏很多。

沿岸种植榆柳是固护堤防的一种有效办法。因为榆柳生长较快,成材后,干粗根深,深入堤下,将堤岸与土基紧紧连接,使堤身绕成牢固的整体。榆柳还可以改善沿堤环境,绿化大地,树干可做修理木岸、建筑斗门等材料,枝梢又可以做埽,用做护堤堵口,一举数得。

早在隋代开鑿汴河时便已在汴河两岸普遍种植榆柳。到了宋代,则更加重视。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月,宋太祖诏:“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正月,宋太祖又诏沿黄、汴、清、御各条河道所属州县,“委长吏课民别种榆柳及土地所宜之木”,并按户籍等第分配种植任务,一等户每岁种五十本,以下各递减十本。这样,沿河堤岸家家户户都参与种植榆柳的活动,使汴河及其他各河堤岸榆柳成荫。谢德权领护汴河时,一次便督役夫在京城附近“植树数十万以固岸”。所以熙宁年间,日本僧人成寻乘舟自江南运河至汴河时,沿途见两岸“植生杨柳相连”“榆树成林”,感慨不已,记入他的见闻《参天台五台山记》。种植榆柳护岸,至今仍然被广泛采用。

古代为便利航运,在人工运河河段上建造堰埭,船过堰埭时,用辘轳或牛,甚至用人力牵引,这种办法虽简单易行,但效率低,对舟船损耗亦大,远远不能适应宋代运输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宋代在唐代用单闸节制用水的基础上,创造了复闸和澳闸。

北宋雍熙元年(984年)二月,乔维岳任淮南转运使时,开始建造了我国第一个规范的船闸,据《宋史·乔维岳传》载:“以右补阙乔维岳为淮南转运使。先是淮河西南三十里曰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所过多罹复溺。维岳规度,开故沙湖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凡四十里,又建安北至淮噬总五堰,运舟十纲上下,其重载者皆卸粮而过,舟坏粮失,率常有之……维岳乃命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二堰,二门相逾五十步,覆以夏屋,设悬门蓄水,俟故沙湖平,乃泄之。建横桥,于岸筑土累石以固其趾。自是尽革其弊,而运舟往来无滞矣。”这段文字不仅记载了我国船闸出现的大体时间,也简要地说明船闸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效果。

由此,船闸代替堰埭,既克服了运河地形上的限制,减少了水耗,调节了一定的水位差,平水过船,又减免盘驳牵挽之劳,从面大大提高了漕运能力。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也载,“天圣中监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鉴始议为复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船,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至八百余囊,囊二石”,且“岁省冗卒五百人,杂费百二十万”。

这时的船闸,是由上下两道闸门和闸室组成,闸室长一般约100米,闸门多采用叠梁式。船闸的工作是利用“水涨船高”“船随水落”的道理,当上游来船时,上闸打开,使闸室与上游水位齐平,来船平水进入闸室。随后关闭上闸,曳起下闸,起闸室水位与下游平,来船又平水出闸室,驶向下游,下游来船时,过闸程序则相反。可见宋代时的船闸已经很先进了,具备了当代船闸的雏形。

关于宋代船闸的使用,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记录了盐官县长安堰所建二级船闸的情况:“(熙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天晴。卯时出船,午时至盐官县长安堰。未时知县来,于长安亭点茶,申时开水门两处出船,船出了,关木曳塞了,又开第三水门,关木出船。次河面,水下五尺许。开门之后,上河落,水面平,即出船也。”

当时,二级船闸的作用相当于两个船闸并用,便于调节,并且更为节省水量,常在坡度较陡或落差较大的河段上建造。二级船闸的出现,使船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创建了船闸后,显然在运用上比堰埭具有许多优越性,但在每次过船时,水量损耗仍然无法避免,特别是对缺水河段,水源的补充供应仍然是个很大的问题,这就要求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来减少水量的损失。北宋中期出现的澳闸,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创造的。所谓澳闸,就是在闸旁建有蓄水池,又称船闸的澳。使用时,将闸室放出的水量储入水澳,当运道来水不足时,则将水澳的水用水车车回闸室使用。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润州知州王念建曾说:“吕城闸常宜车水入澳,灌注闸身以济舟。”关于水澳的大小,从清《(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就可以看出,宋时在该处建造的水澳长二百丈,水面宽狭不等,广至五十余丈,狭亦不下十余丈,深约一丈五尺。

由于澳闸能有效地节省用水,解决水源问题,水澳修建很简便,所以,在淮南江南运河中水源不足的河段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据宋胡宿《真州水闸记》所载,北宋天圣三年至四年(1025—1026),在真州(今扬州市南)建通江澳闸节水。其结构是“将砻石以甃其下,筑疆堤以御其冲,横本周施,双柱特起……引方舰面往来,随平湖而上下……凿河开澳,制水立防……岁省之费甚多,帮储之运益办”。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润州京口,常州奔牛澳闸毕工。先是,两浙转运判官曾孝蕴献澳闸利害,因命孝蕴提举兴修,仍相度立启闭日限之法”。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十二月,北宋朝廷“置提举淮、渐澳闸司官一员,掌杭州至扬州瓜州澳闸”,可见当时澳闸为数不少。 (注:文中史料,除标注出处外,其他均引自《宋史·河渠志》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猜你喜欢

汴河船闸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抗疫,在三峡两坝船闸水域
船闸
如泰运河谣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用于船闸撞击防护微孔塑料的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