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流行语的正负效应与语文教学的规范

2018-11-10张婵孺钱华

文学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辩证网络流行语发展

张婵孺 钱华

内容摘要:网络流行语既有拓宽交流方式、利于民主监督等正效应,也有冲击现代汉语规范化,影响家庭交流和制约青少年道德建设等负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分清各类流行语的性质,理智、科学地指导学生,倡导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辩证 发展

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与来源

“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中产生并被广泛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1]

网络流行语是计算机互联网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科技迅速发展,计算机进入家家户户。“飞鸽传书”正式成为过去,了解“天下事”也只需动动手指,信息传递因互联网的普及而更高效快捷。在经济发展和互联网便利的双重“冲击”下,我国网民不断增多。互联网成了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甚至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为了使网上聊天更方便、更有趣,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当一个网络语言被大部分人认识、接受、传播后,网络流行语就诞生了。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谐音替代类、旧词新意类、符号图画类、英汉缩写类”[2](P76-78)“反映价值观类”[3](P176)

1.谐音替代类

汉语谐音、英语谐音和数字谐音统称为谐音代替类。

汉语谐音的例子普遍而诙谐。把“什么”谐音成“神马”,可能是網民最早接触的汉语谐音。后来出现的“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稀饭(喜欢)”“杯具(悲剧)”,无不昭示着汉语谐音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重要地位。英语谐音有时很难与网络流行语进行区分。“show(秀)”一词,高频出现在各大比赛、选秀场合;“share(晒)”一词,高频出现在微博、朋友圈之中。许多人认为它们是汉语的一部分,但它们其实都是英语谐音类流行语。数字谐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88(拜拜)”“555(呜呜呜)”等等,都是司空见惯的使用方法。

2.旧词新意类

“囧”字是这类流行语的典型代表,很多人说不出它的本义,而它的本义也的确存在很大争议,但大部分人都对它的“网络意义”万分熟悉。它用来表达郁闷、无奈、尴尬等一系列情绪。而“可爱”这个表夸赞的形容词,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成了“可怜没人爱”。

3.符号图画类

这类网络流行语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颜文字”,用各种各样的标点、数字、符号组成简易的表情图像来表达情绪,如“:-)”表示微笑,“:-(”表示不悦,“:-D”表示开心等等,这样生动可爱的流行语在网上聊天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4.英汉缩写型

大部分汉语缩写是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来代替原本的词语,就好比用“BT”来代替“变态”。而英语的缩略不仅有词汇的缩略还有句子的缩略,如:用“3Q”代表“thank you”,用“BTW”代表“by the way”。不可否认,这样的缩写让网上交流更加便捷。

5.反应价值观类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体现在语言上,而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人们把没房没车、没有较高收入的人称为“屌丝”;把有身高、有钱、有相貌的男人称为“高富帅”。“屌丝”一词不仅是众多网友对这群人的调侃,更是这群人对生活无奈的表达,这正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二.网络流行语的正负效应

网络流行语可以拓宽交流方式,帮助网民更方便、更快捷也更愉悦的进行交流;也能使公民更便捷地参与公共事务,利于民主监督。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会对青年与老年一代的沟通造成障碍。最重要的是,一部分网络流行语较低级、粗鲁,若任其广泛传播,将会给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正效应

1.网络流行语简单诙谐,便于传播,能拓宽人们的交流方式。这是一个充满压力又娱乐至上的年代,比起现实世界,许多人更喜欢虚拟的网络空间。暂不谈更喜欢虚拟世界这样的行为对不对,我们必须承认,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让人暂时抛去身份、地位等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有着较高的自由度。网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各种各样能表达自己所感所想的网络语言,不仅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还使网上聊天更具趣味性。尽管在互联网交流中,交流主体在时空上相分离,但活泼生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网络流行语拉近了他们的距离,让交流少了一份含蓄内敛、多了一份亲近友好。

2.网络流行语的趣味性让公共事务得以广泛传播,有利于民主监督。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公民对公共事务的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如今这个网络大面积普及的年代,公民的民主监督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当网民对一个社会现象有所不满时,可以采取创作的方法,创造出诙谐有趣的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若该事实被网友认可,那么这个网络语言便会得到广泛传播,最终成为网络流行语,由此带来的舆论影响便可引起政府对此事的重视,进而使事件得以解决。网友发明的“楼脆脆”一词用来暗讽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的开发商;“表哥”一词用来嘲讽贪污受贿、佩戴名表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随着互联网普及,“范跑跑”“有权不可任性”等词也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舆论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公共事务的解决。

(二)网络流行语的负效应

1.网络流行语作为草根文化,常受到传统语言学家的批判,台湾作家白先勇曾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这是因为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进程,影响着汉语的正确使用,更有部分网络流行语不顾现代汉语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范,曲解意义,将“偶像”说成“呕吐的对象”,将“可爱”说成“可怜没人爱”等等,“破坏了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影响了正常的阅读效果”[4](P26-27)。

2.青少年是网络流行语的受众,高频率使用流行语的他们,极易忽视交流的语境。流行语不仅在青少年作文中频频出现,甚至在与长辈交流中也常有出现,这容易影响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交流,甚至造成沟通障碍,出现文化断层,影响家庭和谐。

3.网络流行语中存在一部分粗鲁、无礼的词汇,如:“WBD(王八蛋)”。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出现在网络上,也高频出现在学生的口语中。长此以往,不僅会污染校园文化,而且会慢慢削弱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语言是思想观念的反映,这样的现象势必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网络流行语与语文教学的规范

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之中。青少年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流行语,并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应用在作文里,这样的现象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不能一昧打击,也不能全盘接受,而是应分清不同类型的流行语的性质,再科学对待,允许学生在作文中使用合理的流行语。

首先,网络流行语有明显的语体色彩,应分场合加以应用。网络流行语活泼自由,有人不接受它,有人说它不符合语法规范,有人说它包含着一部分低俗文化,但在网络聊天中,喜欢使用流行语的人仍有自由继续使用。然而写作是一个比较严肃、正式的表达,“你的可以语言不优美、表现力不足,但是不能出现不应该的语法错误,不能随便用—个词去代替另—个词,要以最标准的形式出现,要符合这个场合的表达需求”[5](P133)。

除此之外,教师应严厉制止学生将汉语谐音类网络流行语使用在作文中的行为,如把“悲剧”说成有“杯具”、把“什么”说成“神马”。“这类词语的产生、蔓延会干扰汉语表达的准确,会导致语言乱象的产生,影响语言发展的正确性”[6](P133)。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本国语言难免会与外来语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汉语发展就吸收了较多的英语词汇,如:将“show”说成“秀”,这类词成了日常语言的一部分,人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是外来词。语文教师在作文中碰到这样的英文谐音类流行语时,可以采用“无为”的态度,将其好坏与否交给时间去判断,也许它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它会变成一个新的词汇,语文教师只需给这样的流行语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反映价值观类的网络流行语是网友依据真实社会现象进行“创作”的结果,这类词语能宣传正面现象,能讽刺负面现象,更能表达社会各个阶层的心声,不仅在网络上风靡一时,而且被广泛应用在公众媒体上。对这类流行语,语文教师不妨多些宽容。学生的作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内容、形式被严格地要求,学生笔下的都是投老师所好的文章,这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由,也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但学生最后还是要走上工作岗位,融入社会,他们需要对这个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语文教学只是众多学习渠道之一,在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能从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学习语言、了解信息,语文教师无法限制学生的多渠道学习。因此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语文教学也始终应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

有人说网络流行语不值得提倡,有人说网络流行语“是21世纪语言的发展方向”。可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永远在路上,就像王铁琨所说:“其实规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通过一步步的努力不断向规范靠拢,却永远没有办法做到彻底规范。但如果放任网络流行语肆意发展,又势必会给现代汉语规范化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流行语,无需一昧抵触,也不能盲目听从。要端正态度,严肃对待,更要不断研究,探索其规律,力求准确认识网络流行语。有关部门可以结合“多学科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规范有序地引导机制,使其扬长避短、健康合理的发挥其效应”[7] (P133),同时也要不断普及网络流行语的相关知识,引导公民辩证的看待网络流行语。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网络语言[EB/OL].https://baike.so.com/doc/5169523-5400135.html.

[2]钟志奇,刘利.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6-78.

[3]石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76.

[4]陈淑丽.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应让人几多欢喜几多忧[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6):26-27.

[5][6][7]许瑞丽.如何理性对待网络流行语入侵学生作文现象[J].中国电子商务,2013(17):133.

(作者介绍:张婵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钱华,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辩证网络流行语发展
区域发展篇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图说共享发展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