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音乐发展与研究述评
2018-11-10王操王睿琪
王操 王睿琪
内容摘要:本文对古风音乐的发展现状、主要网络平台以及创作团队进行了跟踪研究,重点从古风音乐的价值探讨、特征分析、文化解读和传播研究四个方面对相关现有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评述,认为现有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的古风音乐无论是创作、发布、传播的议程设置还是生产、发售、消费的市场规范等环节都需要相关管理跟进,更紧要的是关于古风音乐的产生与发展缘由和古风音乐对在校中学生的影响方面研究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古风 古风圈 古风文化 古风音乐
当前,互联网上流行一种被称为“古风音乐”的音乐文化形式,这一音乐文化形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吸引了一大批80后、90后和00后青少年学生。虽然,对于“古风音乐”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参考百度百科的解释,可以对古风音乐已达成共识的特点概括如下:古风音乐是21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风格,注重旋律的优美,多采用民族乐器来演奏,歌词讲求古典雅致、措辞整齐。区别于摇滚等流行乐的金属质感,以及古典音乐的历史厚重感,古风音乐自有其独特飘逸的中国式美感,常在音乐中夹杂念白,让人仿佛回到了小说中描写的古风场景。
一.古风音乐的发展现状
当下的青年一代,是以互联网的数字语言为“母语”的“数字原住民”,网络成为他们重要的生存空间,网络改变了青年一代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与恶搞、吐槽、弹幕、网络语言、小清新等网络文化现象相比,网络古风音乐因其“复古”性而引人注目。
1.古风音乐影响效应的发展历程
对于当今的网络社会来说,古风音乐只是一种网络音乐文化现象。但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梦幻唯美的古风音乐却令人神往。他们从古韵与通俗元素结合的古风歌曲中,从线上与线下相互呼应的古风音乐会中,从快速发展壮大的古风社团中,接受古风音乐的熏陶,成为古风音乐的积极受众和生产者,形成互联网上的古风爱好者群体,即“古风圈”。
2013年国庆节,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金陵·秦淮梦古风文化節”通过两场古风原创音乐会第一次将古风音乐的表演活动空间从网络平台转移到现实舞台,引发流行音乐界乃至文化界对古风音乐的广泛讨论,并将古风音乐的影响力迅速扩延至全国。2014年,“太古遗风·2014古风十年音乐会”在北京、武汉、西安、宁波和成都五座城市巡演,形成空前盛况。2015年7月,在原创音乐网站5sing上,汐音社众筹致敬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古风专辑,以近百万的募集资金创下5sing的众筹记录。2016年1月29日,一个名为“古风朗诵音乐会《觅得浮生半日闲》”的众筹项目上线,用10分钟的时间获得了超过12万元的票房。2016年9月16日,在北京鸟巢举行的“心时纪·2016鸟巢大型国风主题演唱会”将古风音乐定位为国风音乐获得轰动效果。2017年11月26日,在北京居庸关长城举行的“祈年纪国风公益主题音乐会”更是以“以歌为祈,大国风行”为主题,让公益事业与国风音乐一道风行全国,向公益献礼,向国风致敬!
2.古风音乐的主要网站和创作团队
古风音乐网站是致力于古风音乐宣传和推广的古风门户网站,主要收集并整理网络古风音乐资源(原创古风歌曲、古风填词和翻唱歌曲、古风广播剧、古风视频等),挖掘和传承古风文化内涵,密切关注和探索古风音乐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同时,古风音乐网站还积极推动古风音乐创作团队、古风音乐人之间的交流。古风音乐网站以古风音乐人和创作团队访谈、古风音乐作品盘点、发展模式和方向探讨、古风音乐播放为基本内容,一般设置古风专访、古风作品、古风生活、古风觅影、古风团队、古风链接等栏目。
目前,互联网上从事古风音乐创作的主要组织有墨明棋妙、鸾凤鸣、千歌未央、汉乐府、满汉全席、平纱落雁等50多个团队,较为有代表的古风音乐歌手有心然、河图、音频怪物、HITA、董贞、小曲儿、柯捷锐、少司命、慕寒、东篱等50多位。这些古风音乐生产者主要分布在全国的一、二、三线城市中,以业余创作、演唱或演奏为主,以网上远程联系方式为团队组织的主要形式。他们凭着满腔的热情和挚爱从事古风音乐的生产、传播和推广活动。由于网络古风圈没有制度化的门槛设置,因此,古风音乐的生产者(创作者、演唱者、演奏者)往往从受众(听众、观众)中产生。2017年8月,深窗网发布了“2017最红的古风歌手排行榜”[1]并推介了最受欢迎的前十名古风歌手,他们每人都有若干自己的代表作和专辑,对广大古风音乐爱好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古风音乐发展潮流的研究现状
当前,古风音乐的创作以自发组织和业余创作为主,发展还很不成熟,学界对古风音乐的研究也很少,主要表现在对古风音乐的概念和价值探讨、特征分析、文化解读和传播研究四个方面。
1.古风音乐的概念和价值探讨
当前,由于古风音乐尚无统一的概念,所以几乎每一篇探讨古风音乐的文献都会对其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归纳。其中,周显宝和熊楚月对古风音乐的源流与类型进行了考辨,但没有形成确切、清晰的概念,而是对古风音乐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跟踪分析[2]。
此外,还有少量文献对古风音乐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简单的探讨。王爱苹认为古风音乐的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生[3];李雅欣和欧阳国婷从消费文化i的视角分析了古风歌曲的文化性质,认为古风歌曲反映了当代的消费者在新视角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但需要在版权保护方面进行规范[4];侯冬意认为古风歌曲是诗、词、赋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是一种富有古典美的、雅俗共赏的艺术[5];谈梦倩认为古风歌曲是对古典文学母题和艺术的借鉴与发展,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播与发扬[6,7];王宇晴从新媒体文化产业的视角分析了古风音乐的发展现状,认为古风音乐将会形成从国内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产业[8]。
因此,现有文献的基本认识是:古风音乐的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艺术的传承以及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需要加强版权保护和规范的市场培育。
2.古风音乐的特征分析
当前,关于古风音乐特征研究的文献也很少,一般是对歌词特征和曲式形态进行简单的探讨。李甜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ii”视角探讨了古风歌词对古典语词意象、语篇意境、母题要素的加工和创作特征,认为古风歌词的词作者们有意识地运用了互文性的修辞手法,以一当十,以少总多,唤起读者潜藏的历史文化记忆,创造出深沉丰厚的审美意蕴[9]。靳莎莎对古风音乐在调式、配器、节奏、词作和旋律方面进行了浅析,认为古风音乐在词作方面常使用新体诗、带有古风韵味的诗词或古诗的改编歌词,在曲作方面多用五声调式、与词韵融合的非单一节奏、悠扬委婉的旋律,在配器方面多用传统民族乐器,使作品表现出古色古香的民族文化色彩[10]。欧阳国婷和李雅欣对古风歌词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古风歌词善于对古诗词进行引用和化用,对古典意象进行继承和创新,使歌词产生陌生化审美效果,通过含混、隐喻等表现手法使歌词意境朦胧化,给人留下遐想空间[11]。侯冬意对古风歌曲创作中的不良现象进行了归纳,认为古风歌曲存在歌词冗长,千人一面;只书历史,不写当代;词藻堆砌,功力不足;语言晦涩,难以记唱等缺陷[5]。姚婷婷对古风音乐的曲式形态特征进行了简析,认为古风音乐以五声民族调式和民乐伴奏为基础,采用旋律丰富、节奏规整、速度平缓的曲式形态,使古风音乐体现出唯美、流畅、婉转的古韵[12]。姚婷婷对古风歌曲的歌词特征进行了浅析与归纳,认为独具匠心地古诗词选用、改编和模仿,别开生面地古风念白,内敛含蓄地情绪表达是古风歌词创作的突出特征[13]。
综上所述,古风歌词的创作来自古诗词的引用、改编和模仿,采用押韵、对仗、隐喻、含蓄、内敛等表现手法,使歌词以韵文的形式表现出意境朦胧的审美效果,唤起受众潜藏的历史文化记忆,留下无限的遐思。古风音乐的曲谱创作以民族五声调式和民族乐器伴奏为主,旋律与歌词意境协调起伏,节奏按歌词韵律规整行进。同时,古风音乐还吸纳了传统的文案、念白等戏曲表现手法,使古风音乐表现出唯美、雅致、古色古香的格调和魅力。但是,古风音乐作品存在歌词冗长、内容空乏、词藻堆砌、语义含混、难以记唱等缺陷。
3.古风音乐的文化解读
文化解读是当前古风音乐研究的重点内容,研究文献不多,但研究的层次相对深入。李雅欣和欧阳国婷认为古风音乐是在受众欣赏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一种消费文化[4]。柳梨认为古风音乐的兴起是传统诗词文化、音乐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回归与延续[14]。周显宝和熊楚月从文化艺术视角对古风音乐进行了较深入地剖析,认为古风音乐是草根文化背景与多元审美的追求,但对作品良莠不齐、盲目崇拜偶像、市场规范欠缺等现象应当引起重视[2]。马梅和陈秋媛以及刘志昊和姜婷婷从青年亚文化iii视角对古风音乐发展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古风音乐属于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典型,其组织化和圈子化传播不断壮大引领了一场网络风潮,通过与主流文化互相影响促使社会向着多元、包容的方向发展,形成对文化的补充和添彩[15,16]。孙炜博从文化批判的视角对古风音乐进行了探析,认为古风音乐具有自觉传承古典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但存在雷同化、空乏化、原创性不足、远离当下、受限于网络、随意解读甚至误读传统文化等缺陷[17]。
综上所述,古风音乐是一种在草根文化和多元审美追求的驱动下形成的消费文化,处于青年亚文化的地位。虽然古风音乐具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作品内容空乏、远离当下现实、盲目崇拜偶像、市场规范欠缺、随意解读甚至误读传统文化的问题。
4.古风音乐的传播研究
对古风音乐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少。薛冬艳从网络传播和现场表演的角度对古风音乐作品及其创作团队和人员的现状进行了较深入地考察,认为古风音乐是中国当代城市文化中的一种小众音乐文化现象,对拥有高等知识水平和尖端科技能力的青年一代有重大影响,也为传统音乐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发展方向,古典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使得古风音乐有可能形成典型的风格甚或流派,在当代中国音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18]。温虹青认为新闻媒体可以扩展古风音乐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科学引导创作与发展,使古风音乐更适合做中国文化的载体,凸显中国思想内涵[19]。童鼎陽对古风音乐在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生产方式、传播途径及其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古风音乐是中国古典文化在现代媒介环境下的表征,对其受众群体可以有效地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但需要引导受众认识真正的中国古典文化、学习古典文化[20]。
综上所述,古风音乐通过网络扩散、现场表演和新闻媒体传播对其受众有重大影响,可以为传统音乐发展方向提供借鉴,凸显中国思想内涵,有效地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但需要引导受众认识真正的中国古典文化、学习古典文化。
三.结语
当前,古风音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现有的研究对古风音乐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主要特征和文化功能进行了跟踪和初步探析,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的古风音乐正处于自发的无序发展状态,无论是创作、发布、传播的议程设置还是生产、发售、消费的市场规范等环节都需要相关管理跟进。当前更紧要的是随着古风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其对青少年古风音乐爱好者的影响作用将日益提升,尤其是对在校中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因为在校中学生的辨识力和鉴赏力都远未成熟。因此关于古风音乐的产生与发展缘由和古风音乐对在校中学生的影响方面研究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深窗网.2017最红的古风歌手排行榜十大最受欢迎的古风歌手介绍[EB/OL], https://www.86kx.com/html/2017/0818/13358
4.html,2017-08-20/2018年2月18日.
[2]周显宝,熊楚月.民间文艺复兴:草根乐风与多元审美——中国网络古风流行音乐考察与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1):101-110.
[3]王爱苹.找寻歌声中的“完整自我”——由古风音乐谈自觉民族文化意识的苏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142-145.
[4]李雅欣,欧阳国婷.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古风流行歌曲[J].文学教育(下),2015(5):050-051.
[5]侯冬意.试论古风歌曲的起步于现状及前景[J].文学教育(上),2015(11): 104-107.
[6]谈梦倩.古风歌曲对古典文学母题的借鉴与发展[J].文学教育(上),2017(6): 089-091.
[7]谈梦倩.古风歌曲对古典文学艺术的借鉴与发展[J].文学教育(上),2017(9): 096-098.
[8]王宇晴.从新媒体文化产业看古风音乐发展现状[J].文学教育(上),2017(10): 083-085.
[9]李甜.当代古风歌曲歌词的互文性研究[J].语文学刊,2012(19):76-79.
[10]靳莎莎.浅析古风音乐的创作[J]. 艺术教育,2014(1):116-117.
[11]欧阳国婷,李雅欣.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J].文学教育(下),2015(5):052-053.
[12]姚婷婷.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J].戏剧之家,2016(17):44-46.
[13]姚婷婷.中国当代古风歌曲的歌词特征[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1):124-126.
[14]柳梨.从古风音乐的兴起看传统音乐文化的回归与延续[J].戏剧之家, 2015(22):60.
[15]马梅,陈秋媛.新媒体时代古风音乐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基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9):82-87.
[16]刘志昊,姜婷婷.古风音乐特点的亚文化解读[J].新闻研究导刊,2017(14): 59, 67.
[17]孙炜博.文化批判视野下的网络古风音乐探析[J].文艺争鸣,2017(8): 204-208.
[18]薛冬艳.从网络传播到现场表演——中国当代“古风音乐”观察与思考[J].音乐传播,2015(1):42-49.
[19]温虹青.新闻传播对古风音乐弘扬的促进作用[J].新聞战线,2015(24): 101-102.
[20]童鼎阳.现代媒介环境下古风音乐的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1-7.
注 释
i指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消费文明的内在本质。
ii互文性指作者有意识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战术性地指涉其他语篇来促成他们理想设计中的读者反应。
iii亚文化是相较于主流文化的概念,青年亚文化研究最早始于对犯罪青少年等亚文化群体的研究,后泛指青年非主流文化。在本文里特指青年人借助互联网对主流文化中刻板、强制的教化方法的吐槽、恶搞和调侃以及Cosplay、街舞、快闪等亚文化实践。
(作者介绍:王操,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工学博士,长期从事城市社会信息化、公共行政信息化、信息工程管理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个人专著2部;王睿琪,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