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小学数学生长性课堂教学策略

2018-11-10柯丽真

教师·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立足为学生的生长而教,以数学课程内容为蓝本,在教学常规活动中,努力打造数学生长课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探索发现:遵循规律,科学引领课堂高效生长;系统优化,促进课堂三维目标和谐生长;因材施教,静待课堂精彩生长等三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建构小学数学生长性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长性;生长课堂;教学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5-22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小学数学生长性课堂教学策略的深化研究”(FJJKXB16一203)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柯丽真(1970—),女,福建晋江人,福建省晋江市梅岭街道双沟小学校长,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一、遵循规律,科学引领课堂高效生长

首先,教师要理顺教材与数学课程标准的关系,根据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找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知识生长点,积极顺应推动课程标准核心知识生长。其次,教师可以借助课堂平台引领小学生内心生长,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学习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开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情感与态度的学习园地,通过构建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夯实学生必备的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并穿针引线唤醒他们调用相关经验,实现知识迁移,促进学生的高效生长。最后,教师要因势利导科学引领。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结构发展的初期,这决定小学数学生长性课堂需要利用或创设一些直观材料促使学生学习数学从感性认识通往理性之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通过建构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模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体验解决数学问题,发现蕴含其中的数学思维奥妙,使他们在体验与感悟中获得成长。

例如,我在执教《面积单位》时,先设置多种数学体验活动,让学生动手参与体验感悟,如组织学生开展“拼图形、比大小”游戏。通过亲身体验并集体交流,学生很快领悟到“比较图形大小时要选择大小相同的、同一种单位的图形作为参照”,在比拼图形过程中自然生成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我抛出问题:“选用什么样的图形为标准更合理?”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通过刚才选用不同面积单位图形的比拼环节,进一步体会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教学素材的便利性。

二、系统优化,促进课堂三维目标和谐生长

1. 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整体融合

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小学数学知识生长性课堂需要一定的思想方法将数学知识技能进行创造性转换。小学阶段数学知识技能的储备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将来数学知识不断生长的基础。小学课堂上数学知识的学习要力争实现其他三个维度的目标,这要求小学数学生长课堂必须实现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融合,实现培养“知识人”到培养“生长者”的华丽转身。教师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元素,培育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锤炼具有建构完美人格作用的数学品质。

2. 数学知识技能有序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在学生掌握一定数学知识技能后,教师开展练习实践思考有助于有序提升学生知识生成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智慧,这也是学生知识技能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升的核心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在现实生活情景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这些数学素养的养成与培育必须让学生能够在面临生活具体问题情景时,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及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首先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即在积累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序提升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所以在小学数学生长课堂中,教师要努力推动数学知识技能有序提升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储存的数学公式或原理等数学知识,循序渐进减少直观材料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基于生活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认识数学思想方法过程,培养学生高阶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优化趋向

小学数学生长课堂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是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吸纳,而是对数学价值的认同,数学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应高瞻远瞩突出数学知识的文化价值,为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强调数学知识内容与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渗透,促进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优化趋向。小学数学生长课堂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把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同时,数学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磨炼学生坚忍不拔的品格,并培养学生严密、精确又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塑造数学演绎过程中的客观公正、正直的品质。

三、因材施教,静待课堂精彩生长

1.学生分层施教有窍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差异分门别类,把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课堂分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对于班级后进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多设计一些基础性练习,多辅导启发,并及时适当表扬,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有效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习积极主动性。而对于学优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设置综合性和思辨性较强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挑战欲和求知欲。

在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实践中,分层因材施教固然重要,但因材引导学生组建优势互补的学习合作共同体更重要。学习合作共同体成员的合理混搭能帮助后进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通过引导班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后进生,可让后进生感受班集体的温暖,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2.教师分层设计施教有侧重

对于教学准备环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教师要根据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准确把握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多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循序渐进,注重启发引导,从多元层面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在练习的配套设计层次上,教师要注意弹性处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提升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设计作业或练习可以分为:A必做题,B选做题,C智力题。必做题主要侧重对新知识的概括复习,难度较小,主要针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设计的,这有利于他们顺利完成作业,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选做题稍微拔高难度,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智力题侧重开拓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专门针对优秀生或尖子生,这类题通过高阶思维训练,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考试评价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测试内容、评价方式也应该不同。对中等偏下学生,可以基础知识测试为主,评价方式也可以结合课堂上的教学参与程度来考核,以鼓励性为主;中层、高层学生要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技能训练。考试测试中教师可以另设计几道附加题,为学习有余力的学生锦上添花。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理想目标,均有信心、有奔头,有利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 洁.丰富多元体验建构生长课堂——谈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策略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刊),2016(1):42.

[2]徐珍珍.顺势而为,建构生长型数学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17(16):79-80.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