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改进策略

2018-11-10朱友良

教师·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摘 要:针对当前中学生存在自控能力不强、自信心缺乏、青春期叛逆等心理问题,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素养要求,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进行问题归因,并据此提出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心理疏导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3

作者简介:朱友良(1983—),女,湖南长沙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班主任工作。

随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重视和加强。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关键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现代意义上的健康生活是身体、心理和思想三大健康的完美结合。中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是中学生在身体、心理和思想上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层面的综合表现,具体表征有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指标要点。如何针对中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要求,培育中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是教育界必须直面的现实难题。

一、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自控能力不强。自控能力也称自制力、自控力,是人们能完全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也是个人意志力和情商的重要表征。当一个中学生受到某种外界影响和诱惑时,其自控能力就可能会减弱甚至丧失。目前,外界最大的影响来自电子产品。有调查表明,现在70%以上的中学生都拥有手机;47%的中学生有“手机瘾”。在“手机控”看来,手机的通信功能是次要的,娱乐功能才是主要的,本末倒置的结果是干扰他人休息,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在手机上网、视频聊天、网络直播、网络段子的沉迷中,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中学生因为受不健康内容的影响,陷入不良信息污染之中,情绪波动很大,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缺乏自信心。自信心反映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是一种积极有效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的心理状态。中学生缺乏自信心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进入中学后,所学的课程呈阶梯式,越往上越难,所学的科目也比小学阶段多,他们越往后学,就发现自己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有些学生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表现出灰心丧气、心情失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种现象在即将参加中考和高考的学生身上尤为严重。经询问,大多数学生认为:“复习了那么多,每次考试名次还是倒数,再学还有什么意思”“有时想直接辍学算了”“如果考不上,不仅自己丢脸,父母脸上也无光”等。于是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挫败感油然而生,表现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3)社会交际不当与社会适应不强。现在的中学生活动圈子集中在学校和家庭,加之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读书学习或电子产品中,他们不愿与人交往,把自己孤立起来,变得冷漠无情;有的学生出现早恋现象,他们不能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使双方都陷入困扰,最终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还有的学生,除了学习,对基本的生活技能一无所知,在学校是“学霸”,在家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就面临着自我适应的问题。

(4)青春期叛逆。人们普遍认为中学阶段是学生叛逆的高峰期,原因在于他们处于心理过渡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监护。叛逆的心理表征主要为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或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和固有的传统定势唱反调;或顶撞、批评、挖苦老师、家长,拒绝老师或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或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说自话,遇到困难也不轻易求助他人。叛逆是人成长的必经阶段,但叛逆的程度不同,导致的具体结果也不尽相同。

当然,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如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考试焦虑等。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是一大原因。核心素养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因种种原因,很多学校缺少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有的学校师资紧张,没能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只好让思想政治教师或其他教师来兼职。有的学校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师理论讲授、案例实践少,学生学习效果差。大多数中学没有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科学的宣泄。

(2)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社会的民族、文化、社会变迁和事件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新闻、极端事件等,这些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极易导致学生恐惧或盲从等心理现象。

(3)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般来说,高素质的父母往往更重视子女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成绩,其教育出来的子女,学习抗挫能力强。如果父母唯分数论英雄,就会忽略子女的素养教育特别是健康素养教育。相比完整和谐的家庭,单亲家庭、离异或丧偶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典型表征就是子女缺少家庭关爱,缺乏归属感。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健康中学生,必须具备三个要求: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中学生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等。这些方面都能达到的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便不会存在很大的问题了。由此,我们在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时,可以根据要求来采取相应措施。

(1)各级学校要对中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教育。学校是教书和育人的地方,不能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教师负责。教师必须有极强的情绪调控能力,并且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对某些特别的学生给予特殊关爱和及时沟通与交流。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其在亲身体验中得以成长。

(2)给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是个“大熔炉”,每个人都会在这个“熔炉”中练就成自己想象和不曾想象的样子。社会各组织和人士,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身处社会的中学生看到榜样的力量和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新闻媒体和法制等部门要惩恶扬善,多宣扬正能量,以便让中学生明白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制是克服心理恐惧的有效途径。

(3)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从心理成长和健康素养的高度,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关爱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子女的特点、心理规律和适应的状况,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手段,尊重和理解孩子,给孩子适当的权利,实施积极有效的家庭干预,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

总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培养出更多适应21世纪诸多变化的合格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陈 忞.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郑希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