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2018-11-10韩燕霞

教师·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策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水平和思考应用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需要创新。文章通过论述以创造机会、构建联系、提高水平和完善机制为重点的四大创新教学策略,阐述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如何创新。经过课堂的教学实践与完善证明,四大创新教学策略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发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效果,具有实际教学意义。

關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2

作者简介:韩燕霞(1987—),女,河北邯郸人,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一股劲地将知识灌输给他们,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思考习惯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觉得有趣又能学得好呢?具体到实际课堂中,创新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1.发挥学生的肢体语言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教师肢体语言的重要性与艺术性,教师在讲台上无论姿态、表情还是手势都非常重要。而台下的小观众们不一定时时刻刻能够高度集中精力在听、在想、在写。教师应该充分发掘他们参与课堂的渴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比大小”时,我预设的教学过程:课件上显示两个数,学生判断谁大谁小,然后引出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总结了一条顺口溜——“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在练习中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胳膊组成了一个“>”的形状,其他学生看见以后觉得很有趣也纷纷模仿。后来,讲到等于号的时候,学生们反应非常快,将自己的胳膊放在了胸前,做了一个“=”的姿势。小学生本身具有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充分释放学生的表现欲,发挥他们的肢体语言作用,不断反复,形成“肌肉记忆”,强化数学知识的学习记忆效果,同时也是释放学生天性、尊重个性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2.建立新型的小组合作模式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合作能够带给我们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同时,小学生不仅期望与老师沟通,更渴望与同龄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当前小学课堂教育一般都是一对多的老师与学生教学模式,若期望形成一对一或多对多的教学模式,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重要作用。学生之间能很好地形成一对一或多对多的局面,不同的学生想法各异,各种各样的想法就会碰撞出五彩缤纷的火花。

例如在教授“有趣的拼搭”时,教师可采取分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用同样多的立体图形搭建出最高的图形便获胜。这样的安排,不仅深化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而且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团队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参与度的同时,提高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团结协作的品德教育融入其中,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的本质内涵。

3.丰富教学情境的角色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往往因为学生的胆怯而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这时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设定必要的角色扮演,一方面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连加”的练习中有一道题,有一只大雁说:“我的前面有6个小伙伴,我要加油啊!”图上画的大雁后面还有2只大雁,问:“小朋友,你知道这一行大雁有多少只吗?”有的学生想数一数大雁的个数,可是图上的一部分大雁被白云遮住了;也有的学生把前面的6只大雁和后面的2只大雁加起来了,但是陷入误区。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分别扮演说话的大雁以及它前面和后面的大雁,先让说话的那只大雁举起手来,它前面的6只大雁先蹲下,后面的2只大雁再蹲下,这时候学生很容易计算出这一行是9只大雁。采用这种形式,不仅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强化数字的意义,避免类似6只加2只的误区产生,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掌握加法知识。

二、构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说数学是一切现代科学的基础一点也不为过。从柴米油盐的买卖,到公司财务决算,到空间物理模型的构建,到大型计算机的诞生都离不开数学这一重要基础。数学源于生活,最终数学知识也应该运用到生活中去。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我们不妨就把学生带到生活中来,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趣味性与存在感,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例如,教师鼓励学生陪伴奶奶或者妈妈到菜市场去买菜,帮助奶奶或妈妈完成付钱交易的过程等,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利用他们在校所学的数学知识直接解决相关问题,从而让他们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三、提高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水平

新课程理念倡导淡化学科的界限,数学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各个学科存在着紧密的内部联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理念也是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发展学生智力和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拓展。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教授“上下左右前后”时,为了让学生能区分清楚位置,教师可先放一段《左手右手》的歌曲,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旋律中认识左右;或结合体育课上的口令“向左转、向右转”进行教学;也应在位置教学中融入“上、下楼梯要靠右走”的安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认识钟表”中在学会从钟表读取时间的同时学会珍惜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思维的触角向外蔓延至其他领域,从其他领域汲取养分,使各方面的影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水平的提高。

四、完善表扬促进好习惯的养成机制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可见,培养一个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然而常规的数学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常会有这样的经历:三番两次在课上强调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来确保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不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办法。究竟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低年级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至关重要。如果今天课上教师表扬某一位学生:“你的坐姿真端正。”接下来其他学生也会纷纷坐好渴望得到关注;如果在“连一连”的习题练习中,当教师提出“某某你把线连得真直”时,没用尺子的学生多半就会主动擦干净重新连线;如果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加一句“老师会让举手最规范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就会把小手举得直直的。学生就是这么的可爱,一句表扬的话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由此可见,通过表扬来树立“标杆”,其他学生也会主动模仿这样的行为,从而使学生逐渐地养成好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狠抓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不断挖掘潜在的资源,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让课堂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兴民.刍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9):142.

[2]柳桃珠.小学数学利用生活情景教学策略浅议[J].吉林教育,2010(14):68.

[3]李 权.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6(7):105.

猜你喜欢

新课改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